纹枯病的特征(小麦纹枯病)
——–
一、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以降雨量大、湿度大的东部山区为重。
1.病原菌: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目前确定有三个小种,分别是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玉蜀黍丝核菌,以立枯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为主。
2.表现症状:初侵染病部为水渍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成熟后病斑中部呈黑褐色、灰褐色、黄褐色,并且病斑不断扩大相连呈云纹状大斑块。与鞘腐最主要区别是纹枯病病斑能沿叶鞘上升到果穗,在苞叶上也形成同样的病斑,条件适合时还能侵入到籽粒、穗轴,严重时还能侵入茎秆,在茎秆表皮表现出褐色和黑褐色不规则病斑,这点又与细菌性茎腐病类似,雨后或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白色絮状霉层,后期形成黑色颗粒状菌核。
3.侵染部位:初期叶鞘、后延叶鞘向上到果穗、苞叶及籽粒、茎秆。
4.发生条件及侵染规律:丝核菌以菌丝体、菌核等状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秸秆)上越冬,来年春夏季通过风雨、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到玉米叶片、叶鞘等部位发病。病斑部位长出的菌丝体、孢子及菌核为再侵染源。在温度26℃-32℃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时利于该病害流行。
5.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这是防治纹枯病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措施。
(2)用2%立克秀悬浮等种衣剂包衣,有一定防效。
(3)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结合中耕剥掉茎基部叶鞘,露出茎秆,可抑制发病。
(4)发病初期在茎基部叶鞘上喷40%菌核净或5%井岗霉素1000-1500倍液,7-10天一次,共2-3次。二、鞘腐病
与纹枯病相似的是鞘腐病也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玉米叶鞘部位腐烂病的总称。
1.病原菌:造成鞘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镰孢菌和节壶菌及细菌。其中镰孢菌小种有串珠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等。近年发现,玉米蚜虫等为害也能引起鞘腐病。
2.田间症状:病斑可在茎秆上任一节位上的叶鞘发病,病原菌不同,症状有所不同。初期也为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病斑,几个病斑也连片成不规则状大斑,最终导致叶片逐片干枯,这些与纹枯病很相似。但是与纹枯病不同的是,除叶鞘上外,该病不在玉米其它部位发病,这是区别于纹枯病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田间积水或湿度大时,叶鞘上病部也可见白色、灰黑色、粉红色、紫色霉层,连同连片的不规则病斑,这都与纹枯病症状相似。3.发生条件:病原菌在病残体(秸秆)、土壤及玉米籽粒中越冬,来年随风雨、耕作等传播,高温高湿有利病害发生和流行。
4.防治措施:鞘腐病防治相对简单,发病初期往茎秆上喷1000倍50%咯菌清+50%退菌特+农用链霉素,7-10天一次,根据发病程度喷2-3次。
(注:资料及图片来源:农业出版社《玉米病害防治彩色图谱》)
来源:开犁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