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瓜类白粉病发生规律 瓜类白粉病发生规律

2024-05-3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130 次
瓜类白粉病发生规律 瓜类白粉病发生规律

瓜类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瓜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了解其发生规律,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发病原因

瓜类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气温较低、湿度较高、气流不畅通等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发病规律

瓜类白粉病的发病规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初期:病害多在瓜叶的下表面、嫩枝、花和果实上发生,初期病斑为白色或灰白色,呈粉状,易被发现。
  • 扩散期:随着病害的扩散,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状,病斑表面的白粉层增厚,病斑边缘呈深褐色。
  • 高峰期:气温在20℃左右、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发生最为严重,病斑数量和面积迅速增加,病害对瓜类作物的危害最大。
  • 衰退期: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降低,病害逐渐减少,病斑表面的白粉层也逐渐消失,但仍需注意防治,以免病害再次发生。

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瓜类白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清除病害:及时清除病斑和病残体,减少病害的传播。
  2. 加强通风:保持瓜田的通风良好,减少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适当施用有机肥和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瓜类作物的抗病能力。
  4. 使用药剂: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但应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时间。

了解瓜类白粉病的发生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保障瓜类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益。

相关拓展:

问:西葫芦白粉病发生规律是怎样的?

西葫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蔓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叶两面产生白色粉状小斑点,后扩大呈圆形、边缘不明显的大斑,严重时病斑连片,白粉布满全叶。后期白色粉状物变为灰白色,病叶枯焦,有时可见病斑上生黑褐色小点。发病规律:西葫芦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或在保护地瓜类蔬菜上周而复始地传播侵染。借气流传播,当温度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植株长势弱、密度大时发病重。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邯郸西葫芦、天津25号等。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5%粉锈宁(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隔7天再喷1次。

问:西葫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1、发病症状
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茎和叶柄上,一般不为害果实。初发病时,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大呈圆形白色粉状斑,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大蔓延,连接成片,成为边缘不整齐地大片白粉斑区,并可布满整个叶片,后呈白灰色,有时病斑表面长生许多小黑点,叶色变黄,变脆,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一般不落叶。叶柄、嫩茎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只是白色粉斑较小,粉状物较少。
2、发病规律
白粉病由一种瓜类单丝壳菌的真菌引起,病菌随残体、病株留在土壤或保护地的瓜类寄主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靠风雨、气流、水溅传播蔓延。病菌孢子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强,相对湿度25%条件下也能萌发,往往在寄主受到干旱影响的情况下发病重。病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30℃以上、-1℃以下,孢子很快失去活力。保护地瓜类白粉病重于露地,施肥不足,土壤缺水,或氮肥过量、灌水过多、田间通风不良、湿度增高也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及早喷药控病。一般要求在发现田间有零星小粉斑时立即喷药防治,不要延误,每5-6天喷药1次。白粉病对硫制剂较敏感,发病初期可选用无机或有机硫制剂交替喷施3-4次,7-15天1次,前密后疏,喷匀喷足,可收到较好地防治效果,但有些瓜类(如黄瓜、甜瓜)品种对硫制剂较敏感,要注意喷施浓度,苗期慎用及避免高温下使用。药剂可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或20%粉锈宁乳油2000-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