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小食心虫特效药(李子小食心虫特效药)
苹果是我国最重主要的水果,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苹果省产的主要工作。面对当前苹果向无袋化栽培方向发展,食心虫对于无纸袋果危害及其严重,如何掌握现代栽培条件下苹果上食心虫的发生特点与科学防治技术,
目前我国苹果上发生危害的食心虫主要有两种,即桃小食心虫(又名桃蛀果蛾属鳞翅目蛀果蛾科)和梨小食心虫(又名梨小蛀果蛾)两种,分别简称桃小和梨小。二者均能蛀果危害,造成果实腐烂和脱落,严重影响苹果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它们在虫体形态和发生特点上却有很大差异。
桃小食心虫危害症状:以幼虫蛀果危害果实,不危害新梢,幼虫入果后,从蛀果孔流出泪珠状果胶,胶质点不久干枯,干后呈白色透明薄膜,此症状是该虫早期为害的识别特征,随着幼虫的发育,食量增加,幼虫在果内串食果肉冰排泄粪便,使被害果内充满褐色颗粒状虫粪,形成“豆沙馅”果。随着果实的生长,蛀果孔愈合成一个小黑点,周围的果皮略呈凹陷。幼虫在果皮下潜食果肉,使果面上显出凹陷的潜痕,导致果实呈畸形,称为“猴头果”。近成熟期果实受害后提早着色成熟,果形变化不大,但容易脱落。幼虫老熟自果内爬出,果面出现一个圆形脱果孔。圆形幼虫脱果孔,孔口常有少量虫粪,由丝粘连。
桃小食心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8毫米,翅展13~18毫米。体灰白至浅灰褐色,前翅前缘中部有一个近三角形的蓝黑色大斑,前翅基部和中部有7~8簇黄褐色或蓝褐色斜立的鳞片。雌虫下唇须较长,向前伸直;雄虫下唇须短小,向上翅起。卵为椭圆形,初产时为橙红色,渐变为深红色
卵:直径0.4~0.5毫米,椭圆形,初产时黄红色,以后逐渐变为橙红色或鲜红色,顶部四周生有2~3圈的“Y”形刺。
幼虫:纺锤形,肥胖,每个体节上有明显的黑点,上生刚毛;果内蛀食的幼虫一般乳白色或黄白色,脱果的老熟幼虫为粉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3-16毫米,头褐色,前胸背板深褐色,其余部分桃红色,无臀栉(臀栉是指臀板下硬化的梳状构造)。
茧:分两种类型一种为冬茧,即幼虫越冬时做的茧,冬茧扁圆形,茧丝紧密;一种为夏茧,即幼虫化蛹时做的茧,长纺锤形,茧丝松散;两种茧外都附着土粒。蛹长约7毫米,淡黄色至黄褐色,体表光滑无刺。
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桃小食心虫在北方苹果产区1年多发生1~2代。甘肃天水地区1年发生1代,陇东地区1年发生1~2代,景泰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3~13厘米的土层中结茧越冬,其中树冠周围1米范围内的越冬茧占60%。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开始出土,出土时间较长,一直可持续至7月中旬,出土盛期在6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羽化盛期在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后1~3天产卵,卵产在果实的萼洼、梗洼或叶片上。卵经一周左右孵化为幼虫。初孵幼虫先在果面爬行,寻找到适宜的部位后咬破果皮进入果内,一般多从胴部蛀入。幼虫在果内为害约20多天后,由内向外咬一较大的孔脱出果外落地化蛹。第1代幼虫的脱果期为7月中旬至9月上旬,脱果较早的一部分幼虫在地面做夏茧化蛹,羽化为成虫后继续发生第2代;脱果晚的幼虫则潜入土中做冬茧滞育越冬。
桃小食心虫成虫昼伏夜出,无明显的趋光性和趋化性,但雄蛾对性信息素有极强的趋性。幼虫具有背光的习性,因此树干基部背阴面的虫量最多。越冬幼虫的出土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有关,当5厘米土层温度达到17~18℃、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时,遇到自然降水、灌溉后为出土的盛期。
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对此虫防治欲得到最佳效果,关键是做好测报工作,采取树下防治为主,树上防治为辅,人工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策略。
1、人工防治: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将树根颈基部土壤扒开13~16cm,刮除贴附枝干上的老粗皮、翘皮表皮的越冬茧。于第一代幼虫脱果时,结合压绿肥进行树盘培土压夏茧;摘除虫果:在幼虫蛀果危害期间(幼虫脱果前),于果园巡回检查、摘除虫果,并杀灭果内幼虫。每10天摘1次虫果,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量;或者在越冬幼虫脱果以前,在主枝、主干上束草把诱集脱果幼虫,晚秋或者早春取下烧掉。
2、套袋保护:在成虫卵前对果实进行套袋保护,在套袋果园该虫已不成问题。
3、诱杀:田间安置黑光灯或利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或迷向丝诱杀成虫;覆盖地膜:在春季对树干周围半径1m以内的地面覆盖地膜,能控制幼虫出土、化蛹和成虫羽化挖茧或扬土灭茧;
4、生物防治:5~9月当桃小食心虫幼虫栖居在土壤的时候,可以用昆虫病原线虫悬浮液喷洒书管辖的土壤,使其寄生桃小幼虫。每平方米施寄生线虫60~80万条,杀虫效果良好;或者在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田间释放赤眼蜂,使其寄生虫卵,一般4~5天放蜂一次,连续释放3~4次。
5、药剂防治:
一旦幼虫蛀入果实或者新梢后药剂很难发挥作用。喷药前必须做好虫情测报,成虫发生期预测采用性诱剂诱集雄蛾的办法,从4月下旬开始,在果园悬挂桃小食虫性诱剂,检测越冬代成虫发生时间和数量,当园区连续3天诱到越冬代成虫时,即进行树上喷药防治,10天后在喷洒第2次药,可有效防治第一代虫卵和初孵幼虫。第2代虫卵的防治则根据诱蛾高峰期,一般在高峰期第2天开始喷药防治。第1次喷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加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第2次喷1%甲维盐乳油2500倍液加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