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鱼生长速度
这一篇农资文章会给农资从业者们分解“加州鲈鱼生长速度”的内容进行全面讲授,期待对各位网友们有所帮助,赶紧收藏吧!
加州鲈鱼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从幼苗到鱼只需要6个月。由于个体生长差异和加州鲈鱼有相互残杀的习惯,最好根据实际生长情况及时筛选和分离,以免造成损失。
好文探索:关于加州鲈养殖现状和病害的详细介绍,建议收藏!
近几年,加州鲈鱼的养殖面积在稳步地增加,主要的养殖面积在广东,随着消费经济的拉动,不少省份都在开始养殖加州鲈鱼。随着产业变迁与消费升级,加州鲈迅速走红,被业界称为“第五大家鱼”。
加州鲈鱼,体侧扁,呈纺锤形。背肉稍厚,墨绿色,体侧青绿。头部和背部散布密麻黑色斑,排列呈带状。体被细鳞,口大。牙为绒毛细齿,锐利。
原产于美洲淡水湖泊中,水螅类,自1983年引入我国养殖,经人工驯化,可在1%以下的咸淡水中正常生长,喜欢栖息在较清澈的水层,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
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西西比河水系,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适温较广的名加州鲈鱼贵肉食性鱼类。
广东深圳、惠阳、佛山、浙江等地也于1983年引进加州鲈鱼苗,并于1985年相继人工繁殖成功。繁殖的鱼苗已被引种到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养殖,而且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特性:加州鲈最突出的优势是生长速度快,当年繁殖的鱼苗能长到0.5千克,达到上市规格。加州鲈不但可以在池塘中单一品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亩产量达2500千克以上,而且还可以与其他品种混养。
这是因为加州鲈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养殖传统的四大家鱼或其他名优新品种时混养一定数量的加州鲈,能够有效地控制鱼塘中野杂鱼虾和罗非鱼的过度繁殖,可谓一举多得。
池塘养殖:鲈鱼养殖池塘条件塘口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漏水,水深2-2.5m,水质良好,无污染,通风透光,底质为壤土。
因鲈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不混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中下水层,有占据栖息习性。适宜生长水温为12-30℃。
喜欢偏碱性池塘,PH在7.5-8.5最为适宜。单个塘口面积在5~8亩左右。
每每亩用生石灰50~80kg,全池泼洒,再经3~5天晒塘后,灌入新水。在苗种下塘前使用肥料培育水色即可。
据统计,2023年我国淡水鲈鱼(主要为加州鲈)养殖产量43.2万吨,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江西、四川、湖北、福建等7省份,占全国产总量近94%,其中广东占60%。加州鲈养殖分布具体如下。
广东: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主要为池塘精养。通过调研,2023年广东的养殖面积有8万亩,产量为25.84万吨。
其中佛山的顺德区池塘养殖加州鲈有3.3万亩,主要分布在勒流、杏坛、乐从、龙江和均安等镇。佛山市南海区有2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九江镇。
顺德和南海两地加州鲈的平均亩产在3吨左右,最高产量高达6吨,据此推算,仅顺德、南海两区加州鲈养殖产量近20万吨。
江苏: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南京、苏州两市,主要是池塘养殖。
之前河道湖泊网箱养殖面积较大,但由于环境保护的原因,网箱养殖已大面积减少。通过调研,苏州市吴江区池塘养殖加州鲈有3万多亩,南京市高淳区和溧水区有1.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在1吨多,据此推算,总产量约4万吨。
浙江:近两年,浙江加州鲈养殖产量不断上升,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杭嘉湖一带。据介绍和资料显示,仅湖州池塘养殖加州鲈在2万亩以上,养殖产量已经超过江苏,在5万吨以上。
为加州鲈养殖第二大省。
江西、四川过去网箱养殖加州鲈都较多,现在基本上网箱养殖都已退出。
目前,江西没有集中的养殖区,实际产量并不多。四川池塘养殖集中分布在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市,平均亩产在1吨~1.5吨,实际总产量在3万吨左右。福建养殖规模很小,处于试养阶段,主要集中在漳州市郊区一带,而且为从台湾引进的苗种,湖北虽然养殖量不大,这两年加州鲈养殖产量上升势头很高,有非常大的潜力。
山东、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开春晚,入冬早,加州鲈鱼苗要选择大苗,1斤20-50尾左右的鱼苗,在4月底到5月初开始放苗。
9-10月份出鱼。放养密度为2500~3000尾/亩,混养黄颡鱼300尾/亩、花鲢30尾/亩、白鲢30尾/亩,也有少量搭养青鱼。
亩产达到2000-2500斤。
两湖地区:加州鲈主要养殖模式为在主养塘中套养少量其他鱼类。
苗种有3月底至4月初从广东引进和本地繁育两种。放养密度为2500~3000尾/亩,混养黄颡鱼300尾/亩、花鲢30尾/亩、白鲢30尾/亩。
亩产达到2000-2500斤。
珠三角地区:加州鲈鱼种投放密度为6000尾-8000尾/亩左右。
此外混搭100尾/亩、鲫鱼400-500尾/亩、黄颡鱼1500-2000尾/亩。亩产5000-斤的都有。
(1)症状:躯干肌肉深度腐烂,严重者腹腔穿孔,可见内脏,或整个尾部肌肉缺失,或侧线以上肌肉全部缺失。病鱼鳃丝淡白,肌肉疏松,恶臭味浓烈。该类病鱼,多数未感染寄生虫病。
(2)病原:病灶常见大量杆状活细菌,内脏偶尔能分离到疑似致病菌,但内脏感染致病菌的比例较低。后肾及肌肉的虹彩病毒阳性率极高,达95%以上,且病毒量大,绝大多数呈强烈阳性。 基本可认为本病乃虹彩病毒病。
(3)流行特点:本病主要感染全长10cm以上的加州鲈,成鱼也可发病,但以全长为15-25cm的加州鲈为主。在暴雨后发病率较高,也常见于长期水质差(氨氮、亚盐长期超标)、投喂不当(使用劣质饲料,过度投喂等)、管理不善的池塘。
(4)防治方法:池塘养殖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二氧化氯,碘制剂交替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在投喂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添加量为饲料鱼重量的1‰-3‰。
可以采取外消内服(水体消毒、内服抗菌药物)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夏季高温期间可以采取增加养殖池塘水深、适量减少饲料投喂量、保证饵料质量、不投喂变质不洁的饵料及调节水质环境等预防措施,维持水质环境的稳定,减少应激造成的病害发生。
(1)症状:体表点状或块状浅表性溃疡,乍看似钉虫咬伤,但仔细观察无虫体,镜检常可见大量活泼细菌。部分病鱼鳃盖红肿甚至溃烂,臀鳍、胸鳍基部等充血发红。解剖偶可见肝脏有白斑,或蜡黄萎缩。
(2)病原:该类病鱼,多数未检测到寄生虫。病灶常可见活泼肝脏细菌,但内脏往往分离不到疑似致病菌。后肾及鳃颊肉病毒阳性率极高,达95%以上,且病毒量大,绝大多数呈强烈阳性。 基本可认为是虹彩病毒病。
(3)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危害全长8-15cm左右的鱼种,密度过大的鱼种塘容易发病,在鱼种过塘后10天内发病率极高,常与柱状黄杆菌混合感染,发病十分迅猛,死亡率极高,治疗难度大,疗期长,损耗甚至可达80%以上。本病也可危害成鱼。
(4)防治方法: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控措施,一般的治疗效果也不佳,水温下降病情会缓解。
(1)症状:体表花身,创口鲜红,或体表有浓疮,挤压有乳白色脓液流出。解剖可见肝、脾、肾等有白色结节,后肾常见巨大的囊肿物,剪开肌肉可见灰白色结节。
(2)病原:取病灶或后肾脓液压片镜检,见交错成团的分枝菌丝即可诊断。
(3)流行特点:本病主要感染存塘旧鱼。由于体质弱,塘水质较差,诺卡氏菌侵染病鱼免疫器官。
本病的治疗难度很大,且高温期发病快,病情急,一旦发病损失往往十分惨重。
(4)防治方法:采取外消内服(水体消毒、内服抗菌药物)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
另外,在夏季高温期间可以采取增加养殖池塘水深、适量减少饲料投喂量、保证饵料质量、不投喂变质不洁的饵料及调节水质环境等预防措施,维持水质环境的稳定,减少应激造成的病害发生。
(1)症状:嘴部或尾部浅表性溃疡,粘附较多有机物。有时也出现背部、腹部浅表性溃疡等。
(2)病原:取病灶处粘液、鳞片镜检,可见大量柱状黄杆菌(长杆状,一头摇摆,常形成仙人柱或仙人球状菌落。其对pH较敏感,当水体pH达8.0或以上时生长受抑制)。
该病为柱状黄杆菌感染所致。
(3)流行特点:主要危害当年新鱼。
需要指出,柱状黄杆菌主要由体表入侵,形成体表病灶,但也可侵入肝、脾、肾等内脏组织。
(4)防治方法:彻底清塘(生石灰清塘),暴雨或“白撞雨”后及时使用碘制剂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平时定期施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以占领生态位。以及使用适量的微肥等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维持水体pH弱碱性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治疗时遵循外消内服治疗方案。
(1)症状:患有水霉病的加州鲈在水面离群游动,在水里可见鱼体有白絮状,食欲减退。
(3)流行特点:在水温低时易发生,多发于冬春两季。尤其在鱼体受损之后容易发生。
对加州鲈鱼苗危害很大,可造成大批量死亡。
(4)防治方法:①对鱼进行操作时要小心,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霉菌的感染。②池塘中发生此病时,可用浓度4克/立方米的食盐和4克/立方米的小苏打全池泼洒。
(1)症状:患车轮虫的加州鲈会在塘边离群独游,体色暗淡,行动迟缓,会出翻转打转的现象,车轮虫多寄生于鱼体鳃上,打开鳃盖可观察到鳃上黏液较多,取鳃丝镜检可见如车轮状的虫体来回滑动。
(2)病原:车轮虫和小车轮虫。
(3)流行特点:2~6月最为流行,适宜水温为18~29.5℃。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且易发生继发感染。
(1)症状:病鱼鱼体消瘦,体色发黑,游动缓慢,鳃部、体表皮肤粘液增多,鳃上皮肤及体表产生白色的胞囊,镜检可见大量小瓜虫。
(3)流行特点:每年4~5月和8~9月水温15~25℃时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
(1)症状:体表有红点,仔细观察可见虫体。
(3)流行特点:对各龄鱼都可危害,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
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故主要流行于夏季。
(1)症状:杯体虫感染加州鲈苗种时,成丛的寄生于鱼类的皮肤、鳃、鳍条等处,常引起组织炎症,导致大量黏液分泌,体表、鳍条粘附是棉絮状物。鱼体消瘦、发黑,苗种活动不正常,即漂游于水面或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如浮头状,严重时可引起苗种死亡。镜检可见大量杯体虫。
(3)流行特点:多见于加州鲈苗种养殖期,常发生于养殖密度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养殖水体。
(1)症状:体表无明显症状,解剖腹部观察肝脏颜色有红白色、淡黄红色。
(2)病原:造成花肝的原因可能是饵料单一,缺乏维生素,亦可能饲料质量差,未能满足加州鲈生长的营养需求。
(3)流行特点:多见于加州鲈驯化后饲料喂养,饲料质量差塘口,和投饵率高的塘口。
(4)治疗方案:不改变饵料很难治好花肝,在肝脏损伤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水温降低有助于改善肝脏状况,建议第二年养的时候把塘挖深点,选择品质好的饲料。
另外,也可以用氟苯尼考100克拌料40斤投喂,严重者就再加100克强力霉素,但加州鲈如果喂冰鲜拌料效果就不好,所以发病时养殖户一般会拿饲料用来拌药。
备注:加州鲈寄生虫性**和一般家鱼寄生虫**防治方法大致相同,这里不做阐述。
其实加州鲈养殖要预防**无非注意密度,环境,投喂情况。
1、控制放养密度:由于池塘的容量有限,在一定范围内,池塘苗种的放养量与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但超过池塘的最大载鱼量后,盲目增大苗种的放养量往往会得不偿失。
在高温季节,要重视对水质的管理,重在解毒调水。
3、科学投喂:在加州鲈吃食正常的时候,同样需注意投喂量,切忌过量投喂。
天气不好时,减料投喂或不投喂。选好料是加州鲈养殖成功必备的前提。
精选问答:
1、加州鲈一年可以长多大?
能长到20~30厘米,体重可达1~2斤;
加州鲈鱼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和罗非鱼一样惊人,一年便可性成熟,雌性加州鲈鱼一年产卵1-2次,每次4-10万粒,数量远超过罗非鱼,且加州鲈鱼的体型一般比较大,可以长到1到2斤。
由于食量大,因而生长快,当年鱼苗经人工养殖可达0.5-0.75公斤, 达到上市规格。养殖2年,体重约1.5公斤。3年约2.5公斤。已知养殖最大个体长75厘米,重9.7公斤。在江河中垂钓所获最大个体长82.7厘米,重10.1公斤。
2、加州鲈鱼一个月能长多大?
加州鲈鱼一个月能长100克大,鲈鱼的鱼肉质**、清香,没有腥味,因此也格外受人们喜爱。其实鲈鱼真的是一种“内外兼备”的鱼,它不仅好吃,卖相好,内在的营养价值也很高。鲈鱼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鱼肉中富含着丰富的DHA和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鲈鱼的鱼肉有营养,鲈鱼血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铜元素。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