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黄芩和黄芩苷是一样吗

2024-01-29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81 次
黄芩和黄芩苷是一样吗

  本篇经验总结会给网友们分享一下“黄芩和黄芩苷是一样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享,期待对广大农资人有几分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黄芩苷不同于黄芩苷。黄芩苷:中药名称,唇形科黄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干,味苦,性寒。

  黄芩苷:从双子叶唇形科黄芩的干根中提取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常温为淡**粉末,味苦。


好文探索:黄芩素和黄芩苷有哪些区别?


  黄芩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黄芩素和黄芩苷是黄芩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和黄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解热、镇痛、抗炎、抗**、保护心脑血管及神经元、保肝、预防或治疗糖**病及其并发症等作用。

  那么有人就会问:“既然黄芩素和黄芩苷的作用都相同,名字也基本相同,这两种成分不就都一样了”,其实当然不是,黄芩素是黄芩中含量最高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化学名称为5,6,7-三羟基黄酮,国家药典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百可利。黄芩苷是由黄芩素与一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苷类化合物,二者在黄芩中同时存在。

  而且研究证明,黄芩素是体内的有效成分,黄芩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在**中迅速转化为黄芩苷及其他代谢物。黄芩苷口服不易吸收,须在肠道经酶水解为黄芩素后方可吸收入血,并在体内也迅速转变为黄芩苷。

  研究证明,黄芩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能是黄芩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IC50约为0.29mmol·L-1,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ATP合成酶。

  黄芩素对尖孢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同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s)分别为112和264μg·mL-1、黄芩素抑制白色念珠菌是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而诱导白色念珠菌死亡。

  与脚气和腋臭有关的细菌(如固着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和干燥棒杆菌等)的生长繁殖可被250μg·mL-1黄芩素完全抑制。在琼脂药物培养基上,黄芩苷对酵母型真菌抑制作用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其MIC在70~100μg·mL-1之间。

   黄芩苷对衣原体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均具有抑制作用。黄芩素与其他抗微生物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在体外试验中,黄芩素32mg·mL-1与庆大霉素128mg·mL-1联用对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具有协同抑制作用。黄芩素16μg·mL-1与氟康唑10μg·mL-1联用对从临床中分离出来的大多数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与阿苯达唑联用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具有协同抑制作用。黄芩素与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等抗真菌药物联用,不仅能在减少抗真菌药物用药量的情况下确保其对浅表部或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并能使抗真菌药物恢复对耐药真菌的作用。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黄芩素和黄芩苷具有多种抗微生物活性,但这些作用的有效浓度一般较高,例如黄芩素的MICs高达200μg·mL-1以上。

  黄芩素和黄芩苷都含有酚羟基结构,黄芩素分子结构内含有3个羟基,黄芩苷的A环中含有邻二酚结构,因而它们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

  Gao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法(ESR)和自旋捕获技术研究了黄芩中4个主要黄酮(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发现黄芩素和黄芩苷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烷过氧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而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浓度<60μmol·L-1时对上述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较弱。黄芩素还是一种良好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由于黄嘌呤氧化酶代谢过程产生的氧自由基。

   黄芩苷和黄芩素可作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用于治疗与自由基及氧化应激有关的**。如黄芩素对H2O2、过氧化叔丁醇、O2-所致人成纤维母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清除自由基有关。

  黄芩素和黄芩苷虽然都含有酚羟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是二者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又有一定的区别。

  黄芩素和黄芩苷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抑制**反应的作用,如黄芩苷可以显著抑制多克隆**剂ConA或PMA介导的小鼠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黄芩苷治疗过敏性**的机制可能与保护肥大细胞的细胞膜,增强膜的稳定性有关。研究表明黄芩素还具有潜在的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诱导成熟破骨细胞凋亡的作用,还可抑制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抑制脂肪酸合成酶。


精选问答:


  1、黄酮的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根据B环连接位置(2为或3为)、C环氧化程度、C环是否成环等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以下七大类。

  1.黄酮和黄酮醇

  这里指的是狭义的黄酮,即2-苯基色原酮(2-苯基苯并γ吡喃酮)类,此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尤其是黄酮醇。

  如芫花中的芹菜素、金银花中的木犀草素属于黄酮类;银杏中的山奈素和槲皮素属于黄酮醇类。

  2.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与黄酮和黄酮醇相比,其结构中C环C2-C3位双键被饱和,他们在植物体内常与相应的黄酮和黄酮醇共存。

  如甘草中的甘草素、橙皮中的橙皮苷均属于二氢黄酮类;满山红中的二氢槲皮素、桑枝中的二氢桑色素均属于二氢黄酮醇类。

  3.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

  异黄酮类为具有3-苯基色原酮基本骨架的化合物,与黄酮相比其B环位置连接不同。

  如葛根中的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素均为异黄酮。

  二氢异黄酮类可看作是异黄酮类C2和C3双键被还原成单键的一类化合物。

  如中药广豆根中的紫檀素就属于二氢异黄酮的衍生物。

  4.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

  查耳酮的主要结构特点是C环未成环,另外定位也与其他黄酮不同。其可以看作是二氢黄酮在碱性条件下C环开环的产物,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常在植物体内共存。同时两者的转变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二氢查耳酮在植物界分布极少。中药红花中的红花苷为查耳酮类。红花在开花初期时,花中主要成分为无色的新红花苷(二氢黄酮类)及微量红花苷,故花冠是淡**;开花中期花中主要成分为**的红花苷,故花冠为深**;开花后期则变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为红色。

  5.橙酮类

  可看作是黄酮的C环分出一个碳原子变成五元环,其余部位不变,但C原子定位也有所不同。是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苯骈呋喃的衍生物,又名噢哢。

  如黄花波斯菊花中含有的硫磺菊素就属于此类。

  6.花色素和黄烷醇类

  花色素类是一类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色原烯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叶、茎等部位,是形成植物蓝、红、紫色的色素。

  由于花色素多以苷的形式存在,故又称花色苷。如矢车菊素、飞燕草素、天竺葵素等属于此类。

  黄烷醇类生源上是由二氢黄酮醇类还原而来,可看成是脱去C4位羰基氧原子后的二氢黄酮醇类。

  黄烷-3-醇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如(+)儿茶素(catechin)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故又称为儿茶素类。

  7.其他黄酮类:

  此类化合物大多不符合C6-C3-C6的基本骨架,但因具有苯并γ-吡喃酮结构,我们也将其归为黄酮类化合物。

  双黄酮类是由二分子黄酮衍生物通过C-C键或C-O-C键聚合而成的二聚物。如银杏叶中含有的银杏素即为C-C键相结合的双黄酮衍生物。

  高异黄酮:和异黄酮相比,其B环和C环之间多了一个—CH2—,如中药麦冬中存在的麦冬高异黄酮A(ophiopogononeA)。

  呋喃色原酮:即色原酮的C6—C7位并上一个呋喃环。如凯刺种子和果实中得到的凯林属于此类。

  苯色原酮:即色原酮的C6—C7位并上一个苯环。如决明子中含有的红镰酶素属于此类。

  2、黄芪植株和苦参植株的区别?

  外观不同

  黄芪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40-100cm。茎上部分枝,有毛,单数羽状复叶,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总状花序生于茎的上部叶腋,花序梗比复叶长;花多数,苞片线状披针形,花冠**,旗瓣倒卵状长圆形。子房有柄,光滑**,结果时延伸突出萼外。荚果半椭圆形,果皮膜质,光滑**,稍膨胀,先端有短缘。

  苦参根圆柱形,**,幼枝生**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生细毛,托叶线形。有短柄,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冠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稍长于其他花瓣。种子之间稍缢缩,稍呈念珠状,先端有长缘,成熟后不开裂。种子近球形,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