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针叶疱锈病的病原菌是 五针叶疱锈病的病原菌是什么菌
五针叶疱锈病的病原菌
五针叶疱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松树病害,由病原菌五针叶疱锈病菌引起。这种病原菌属于真菌门,是一种生活在寄主树上的病原体。五针叶疱锈病菌是如何感染寄主树的呢?它主要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松树体内,然后侵入寄主树的细胞,导致细胞壁破裂、细胞质溶解和细胞死亡,最终导致松树的叶片、针叶和小枝干枯。
五针叶疱锈病的防治措施
五针叶疱锈病是一种比较难治愈的病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防治措施来减轻病害的影响。要加强松树的管理,及时清除枯死和病变的松针和枝条,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要注意松树的透气性和排水性,避免土壤过湿,因为这会导致松树的根系受到伤害,从而增加感染病害的风险。可以使用一些杀菌剂和生物制剂来防治五针叶疱锈病,但是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五针叶疱锈病菌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五针叶疱锈病菌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分离出五针叶疱锈病菌的基因组序列,发现了许多与其感染机制相关的基因。这些研究成果为五针叶疱锈病的防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也为其他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关问题
问题一:五针叶疱锈病菌对人体有害吗?
答案:五针叶疱锈病菌主要侵染松树等植物,对人体没有直接危害。
问题二:五针叶疱锈病菌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案:五针叶疱锈病菌主要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松树体内,同时也可以通过种子、切口、昆虫等途径传播。
问题三:五针叶疱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答案:五针叶疱锈病的症状包括松树叶片、针叶和小枝干枯,出现黄化、脱落等现象。
问题四:如何正确使用杀菌剂和生物制剂来防治五针叶疱锈病?
答案:使用杀菌剂和生物制剂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并遵循产品说明书的使用要求。
问题五:五针叶疱锈病对松树的危害有多大?
答案:五针叶疱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松树病害,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产量。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会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问答拓展:200分来一个搜搜百科词条
人物简介邵力平,教授。辽宁辽中人。1948年毕业于长春大学农学院。后在东北农学院任教。1957年后,历任东北林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中国真菌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微生物学会第二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森林病理学的教学扰简与研究。发表有《红松疱锈原菌的鉴定》等论文,主编有《真菌分类学》。
人物生平
邵力平,又名邵德芳,辽宁省辽中县人,1926年3月出生于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缓则裤他出生那年父亲就到县城投亲借钱经营小本生意。1933年邵力平被父亲送进县立第一完小读书,毕业后依父亲的打算学商业,入奉天三中(商科)读书,后学校改称为奉天第七国民高等学校。他厌恶商人,为了摆脱子承父业的安排,1943年考入哈尔滨农业大学农学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明白自己是生活在敌人的统治之下,民族受到歧盯绝视与压迫,对未来的生活前景茫然无知。大学一年级时,因为见到了日本籍教师没给敬礼,便挨了一顿毒打并罚跪15分钟,这件事更加使他体验了亡国之苦。1946年进入长春大学农学院,入学不久便亲眼目睹国民党政界腐败不堪的校风恶劣至极,特别是毕业后失业,更感到前途暗淡。1948年,他到哈尔滨科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农业大学,在农学系和森林系任教,开始接受了***的主张,发誓辛勤工作,不求名利,只求对教育事业有所贡献。1955年调入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讲授森林病理学课程。
技术成就
邵力平从教50年,始终不懈地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加专业的社会实践和学科的学术活动。1960年学校成立了森林保护专业,当时处在教材、实验室、科研工作等一无所有条件下,他别无选择,下定决心一往直前,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走上正轨。他亲手操持建立专业、培养师资、编写教材、建立实验室、建立林病标本室和真菌标本室,为专业的迅速成长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森林病理学与真菌学方面有,先后主讲过不同专业的森林病理学,森林保护专业的普通病理学、林病病原真菌学、真菌分类学、林病研究法等课程,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在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开设了森林微生物生态学、高级真菌学、真菌与林病新进展等多门学位课。根据工作需要编写适合专业使用的各种教材与讲义。他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真菌分类学》,填补了中国的空白。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先进的分类方法与分类体系,还编撰了与农林生产有关的菌种学,对真菌学的普及和中国真菌分类学的研究,都起了良好的作用,被评为林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在教学过程中,他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解授课内容时,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他亲自动手并带领同事们制作显微切片标本,凭借在中学时期学到的绘画写生技能,制作了大量的教学模型和绘制大幅彩色挂图,对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邵力平在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和亲自参加各种科技书刊编撰工作,承担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许多条目释文撰写任务,同时承担了林业卷森林病理学分支的主编工作,参编《中国森林病害》、《中国乔灌木病害》、《中国实用菌志》、《林木病理学》、《杨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专著,并承担编委工作。晚年与项存悌教授共同编著了《中国森林蘑菇》,出版后受到好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首版书籍之一。他通晓日语,能熟练地阅读、笔译俄、英版本的专业书刊,曾译过俄文《植物抵抗性的生物化学特性》,由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多年来,邵力平始终致力于森林病理学科的研究工作,对严重危害林区且发生面积又大的病害,以及被林业部列入攻关项目的重要课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取得成果。他先后对红松疱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樟子松松针锈病、兴凯湖松瘤锈病、落叶松褐锈病、落叶松心材变色与腐朽、落叶松癌肿病等重要病害进行研究,揭示了各种病害的分布、为害与损失、症状、病原、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可行的防治措施,共发表论文40余篇。 五针松疱锈病是举世闻名的危险病害,红松疱锈病是五针松疱锈病中的一种,但在西方已有研究,称红松在西方五针松疱锈病严重疫区不发病,经人工接种也不发病,据此认为红松对疱锈病有较高的抗性。在中国从很早在农业院校的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就讲述过西方松类疱锈病,但一直未记载红松发生过疱锈病。50年代初,在辽宁省首先发现该病,不出10年黑龙江省也发现了此病,并且迅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邵力平教授向黑龙江省林业厅申报立题研究,通过3年的现场研究,终于揭示了红松疱锈病的分布实况、病原菌分类地位、病原菌的生物学及其传染途径,最终提出防治措施,研究成果被黑龙江省林业厅推广后收到显著效果。通过研究首次证明了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同属于五针松疱锈病的病原菌种内,但又不同于西方的病原菌,鉴定为五针松疱锈病菌一个变型种,并据此同意接受“菌种的集合种”的学说。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三等奖。 杨树烂皮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病害,黑龙江省广泛栽植的杨树,因病害造成损失巨大,因而引起林业部和生产单位的重视,被林业部列为攻关项目,1989-1993年,他和项目牵头人项存悌教授组织人力开展该项研究,5年后提出了研究成果,包括综合防治技术在内,并由项存悌教授撰写了专著。研究成果于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该项研究中证实了潜伏***染病害的理论的正确性,并将这种理论纳入教学内容中去。 邵力平对林区普遍发生的立木腐朽现象,进行过长期调查与研究。在古老的立木腐朽理论的有关论述中,都认为变色是立木腐朽的第一阶段,但在林区看到的现象是所有的活立木都有变色现象。是否所有的活立木都发生腐朽?在小兴安岭设点研究落叶松心材变色与腐朽的关系,结果发现活立木变色是自然保护反应,任何刺激都能引起木材变色,变色色调与树种相关,与刺激因素无关。刺激木材变色的因素多种多样,自然界普遍存在,其变色都按年轮规律性分布的,因而腐朽发生的变色都有自己的规律,因此容易把腐朽变色与自然保护变色分开。研究还发现因不同菌类引起的变色和木材阳面材和侧枝向地面的自然保护变色。该研究曾获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用该理论指导某飞机制造厂选材时,节省了90%以上的由四川运来的紫果云杉木材,为节约利用木材方面作出了可喜贡献。
简历
1926年3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 1943-1945年在哈尔滨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 1946-1948年在长春大学农学院学习。 1948-1955年在哈尔滨农学院任助教。 1956-1962年在东北林学院林学系任助教、讲师。 1962-1980年在东北林业大学任副教授。 1980-1985年在东北林业大学任教授。 1985-1997年在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任教授。
主要论著
1鲁宾阿尔齐覆夫斯卡娅(邵力平译).植物抵抗性的生物化学特性.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956(再版). 2邵力平,方三阳,于诚铭等.森林保护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71,1973(再版). 3邵力平,吴文炳,于勤.中东杨叶锈病化学防治.东北林学院学报,1964,(3):125~128. 4邵力平,何秉章,潘学仁.落叶松人工林心材变色与腐朽.东北林学院学报,1978,6(1):107~113. 5邵力平等.红松疱锈病的研究.林业科学,1979,15(4):119~124. 6邵力平,何秉章,潘学仁.兴安落叶松癌肿病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79,7(1):27~31. 7邵力平,鞠国柱.中国三种疱锈病菌孢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东北林学院学报,1979,7(2):57~61. 8邵力平等.红松疱锈病菌的鉴定.林业科学,1980,16(4):279~282. 9邵力平,项存悌.中国大环柄菇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0,8(4):35~38. 10邵力平,何秉章,杨殿清等.落叶松褐锈病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3,11(4):23~30. 11邵力平,项存悌,张素轩等.真菌分类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12邵力平等.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8,16(5):1~6. 13薛煜,邵力平.兴凯湖松瘤锈病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90,18(1):38~48. 14邵力平,薛煜等.兴凯湖松瘤锈病损失量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9,(2):1~5. 15薛煜,邵力平等.兴凯湖松瘤锈病的组织病理分析.东北林学院学报,1988,16(1):10~13. 16薛煜,邵力平等.樟子松松针锈病针叶内无机元素动态.林业科技,1992,17(3):21~24. 17薛煜,邵力平等.兴凯湖松瘤锈病病健组织中主要有机成分变化极其对结实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20(3):30~34. 18项存悌,邵力平.杨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 19薛煜,邵力平等.樟子松松针锈病病原菌鉴定.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21(1):1~4. 20ShaoLP,XueYetal.TheStudyonXingkaiLakePineGall-Rust.PineRusts,1989. 21薛煜,邵力平等.樟子松松针锈病与寄主叶绿素含量关系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4,(3):6~9. 22薛煜,邵力平等.三种松干锈病组织病理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3(6):1~7. 23薛煜,邵力平等.鞘锈菌属一新种.真菌学报,1995,14(4):248~249. 24薛煜,邵力平等.松栎柱锈菌对兴凯湖松细胞染色体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24(3):32~35. 25邵力平,项存悌.中国森林蘑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1]
问答拓展:松树常见的病虫害都有哪些?怎么防治?
可以用白僵菌来防治,可以有效控制马尾松毛虫,最好在天气温和的时间段使用问答拓展:红松疱锈病是什么?
(Koreanpinestemblisterrust)
(邵力平)
也叫五针松疱锈病或白松疱锈病。
发生和发展
1865年本病在波罗的海沿岸开始发生在由北美引进的白松上,以后便急速向南扩展到丹麦、德国、瑞典、荷兰、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约经30年遍及欧洲全土,几乎毁掉欧洲引种的全部白松。北美原无此病,但因造林的需要,1907~1912年又由法、德等国逆引白松幼苗,随将本病带入北美,1909年开始发病,1915年大流行,1920年遍及五大湖地区和加拿大的南部地区的白松人工林。1921年西部温哥华的美国五针松和糖松也发生本病,1930年扩展至加里福尼亚北部,使美国和加拿大的五针松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940年在中国东北地区最先记录本病发生在茶藨子上,1956年辽宁省的红松大量发病,经25年后遍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各地的红松林内;在2~20年生的人工林中平均发病率近10%,个别林分的发病率竟达70%多,病后3~5年便枯死,使林分受到破坏,成为疏林地,且病情继续发展。1972年日本北海道的白松和红松人工林发病。同期,南朝鲜的人工红松林也有发生。
为害情况
本病为害单维松的各种五针松枝干部,如白松、瑞士五针松、西伯利亚红松、美国五针松、糖松、红松、华山松、偃松等。
病菌由松针侵入,逐渐向枝、干蔓延,松针被侵染后,常生黄绿色至红褐色点斑。枝干初病时多半无明显病状,常于8月末9月初由皮下溢出橘***蜜滴,蜜滴消失后削皮可见血迹斑。次年5月中、下旬由该处皮下生出疱囊,初黄白色,后为橘***。6月上旬疱囊破裂后,由里边散出橘***至橘红色的粉末状锈孢子。当年秋季在产生疱囊的上部或下部再产生蜜滴。旧病皮待疱囊散后常显粗糙,且带黑色,病部微显肿胀,但木质部无明显的变化。发病高度常在150厘米以内。病树新梢很短,连年发病后冠形变圆,松针淡绿无光泽,生长停滞。病皮易被小蠹虫蛀入或被野鼠啃食,从而加速病树的死亡。在转主寄主的叶背面,6~7月间产生橘***疱状夏孢子堆,入秋即生黄褐色至橘红色毛状物,即冬孢子堆。如叶片上的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过多时,孢子堆之间的模拍叶片组织便产生坏死斑,严重者全叶枯焦。
病原菌
病原菌是茶藨生柱锈菌,具长循环型生活史,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于单维松的五针松枝干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产生于茶藨子和马先蒿叶片上。1976年横田认为,欧美的菌种与亚洲菌种的基本形态相同,只是欧亚两洲所处的生态条件不同,夏、冬孢子的寄主也不同,他认为茶藨生柱锈菌是一个集合种,包括两个专化型:其一是茶蕉子专化型,分布在欧、美、日,夏、冬孢子在茶藨子上;其二是马先蒿专化型,分布在亚洲,夏、冬孢子在原始林区的茶藨子上、人工林的马先蒿上,并认为偃松上的堪察加柱锈菌是茶藨生柱锈菌的异名。中国东北地区,红松和偃松疱锈病的病原菌,属马先蒿专化型。其转主寄主在原始林区有东北茶藨子、兴安茶藨子、刺李,人工林区有返顾马先蒿及其多枝变种和穗花马先蒿。冬孢子成熟后,当年秋季就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松针,以菌丝形态越冬。那些未落到松针上的担孢子,萌发后产生1、2次次生担孢子。松针中的菌丝次春继续伸延,并向侧枝蔓延,约经3~7年之后,于8月末9月初产生性孢子器,泌出蜜滴,通过精孢配合后,产生双核菌丝,下一年春季产生锈孢子囊,突出于枝干皮外。锈孢子成熟后再借风力传播,萌发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茶藨子或马先蒿叶片,6~11日后在叶背产生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再借乎闷风力传播成为再侵染的接种体。8月初(最早在7月初)在叶背岁码弯产生冬孢子柱,成熟后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再借风力传播侵染松针。锈孢子出现于5月末6月初,萌发温度为4~30℃,以15~19℃为最适,不需光线。夏孢子萌发温度为15~20℃。冬孢子在15~19℃下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然而只有在20℃以下的温度中形成的冬孢子,才能萌发并产生担孢子。那些在高于20℃温度下形成的冬孢子,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不产生担孢子。五针松产生的锈孢子,每年都可以扩散并侵染转主寄主植物,但冬孢子是否年年都能萌发并进一步产生担孢子,则决定于当年形成冬孢子时的气温是否低于20℃,因而担孢子对五针松的侵染不是年年都能发生的。
防治方法
①在苗圃周围400~500米范围内铲除中间寄主,以控制夏孢子和冬孢子的产生,避免对五针松幼苗的侵染,防止将病苗带上山场;②用杀菌剂(如粉锈宁)喷射幼苗,防止病菌的侵染;③人工林内适时适度修枝;④用松焦油涂病干;⑤林分发病率如超过40%时,已无成林希望,应及早皆伐再造林;⑥通过选优和种内杂交后代选优的途径,培育抗病后代。
红松球蚜
见球蚜。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