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区小麦条锈病会议 商州区小麦条锈病会议召开
科学防治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关键
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会对作物产量和农民收益带来很大的影响。科学防治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关键。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病虫害监测:
通过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农田中设置监测点,定期巡查,收集病虫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研判。
2.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指采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例如,在化学防治的基础上,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达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3.精准防治:
精准防治是指根据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选择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达到精准防治的效果。例如,在防治小麦条锈病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小麦品种、生长期和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选择不同的药剂和防治措施。
百度SEO最新优化规则
商州区小麦条锈病会议的拓展问题
1.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程度如何评估?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评估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程度,需要考虑到病害的发生率、病害的危害程度、病害的扩散速度等因素。
2.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
在防治小麦条锈病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选择药剂时,需要考虑到药剂的毒性、药效、使用方法等因素。同时,应该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药剂,以确保防治效果和农民的生命健康。
3.如何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
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增强他们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能力。
4.病虫害防治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病虫害防治需要使用药剂和其他防治手段,这些手段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选择合适的防治手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病虫害防治是否会影响农产品质量?
病虫害防治需要使用药剂和其他防治手段,这些手段是否会对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药剂和防治手段,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6.如何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
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只有不断提高防治技术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
7.病虫害防治是否需要政府支持?
病虫害防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技术研发,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8.病虫害防治是否需要国际合作?
病虫害防治需要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病虫害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享防治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问答拓展: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
本网讯4月7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邓州市召开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交流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控情况,分析发生形势,研讨防控技术,动员安排下一步防侍猜槐控工作。会议指出,3月中旬以来,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陆续进入扩散流行期。
专家分析,4月份随着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雨水增多,有利于下一阶段病害的扩展流行,部分麦区存在大流行风险,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会议提出,要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策略不动摇,“关口前移、抓早治小”,及时组织统防统治、适时组织应急防治,带动群防群治,突出抓好西南和汉水流域等冬繁区防控,减轻当地危害,减少外传菌源,及时落实黄淮海春季流行区预防措施,严防大面积流行危害,确保将兆弯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会议要求,各地要紧盯关键时节,落实落细小麦防控措施。
一是压实防控责任。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层层压实属地防控责任,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
加强系统调查和老友大田普查,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控技术要点,指导农民适时防控。
三是推行统防统治。
结合落实“一喷三防”补助政策等,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作用,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和效率。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
探索完善农科教协作治理工作机制,不断集成优化并示范推广小麦条锈病分区治理、联防联控技术方案和工作措施,为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部分县市农业农村部门代表共90余人参加会议。
问答拓展: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87-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27日,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的放在门牙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引来一片惊搭碧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
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顺利得中。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惜。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而假期回乡时,李振声还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
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幸运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
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悉基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在当时国内从没有人尝试。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
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睁枝谨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自己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李振声说,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
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创新引起了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实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仍旧最热衷的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占了一半。
此后,李振声在多个场合提到粮食安全的问题。2024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他在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讲演,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利的支农措施,连续三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24年粮食产量已近1万亿斤。
这位老人深知,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问题。2024年4月,他在博鳌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回应十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