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国内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 国内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如何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2 次
国内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 国内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如何

近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针对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防治措施和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小麦条锈病的病原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条锈菌是一种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和茎秆上,引起小麦叶片上出现***的条纹,茎秆上出现裂纹。条锈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感染小麦的类型也不同。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小麦条锈病病原有黑条锈菌、黄条锈菌和白粉锈菌等。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方法。

物理防治:包括清除病株、消毒土壤、控制灌溉、增加光照等措施。

化学防治: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三唑酮、氟吡呋喃等,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容易导致药剂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生物防治:利用寄生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天敌进行防治,具有环保、高效、无残留等优点。

三、小麦条锈病的研究现状


四、相关问题


1.小麦条锈病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小麦条锈病主要通过风、雨水和人工传播。病原菌在小麦茎秆和叶片上形成孢子,随着风向、风力和降雨等因素传播到周围的小麦田中。

2.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多个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例如Yr26、Yr27、Yr31等。这些基因对于小麦抵抗条锈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3.小麦条锈病的化学防治存在哪些问题?

小麦条锈病的化学防治容易导致药剂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容易诱发病原菌的耐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4.小麦条锈病的生态学防治有哪些优势?

小麦条锈病的生态学防治具有环保、高效、无残留等优点,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态学防治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5.小麦条锈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清除枯叶、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选择抗病品种等。农民还可以通过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环境等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问答拓展:陈善铭的小麦锈病防治

1950年全国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损失小麦60亿公斤。为此农业部专门召开了全国小麦锈病座谈会,研究制定防治方案,组织全国协作攻关。陈善铭担负了华北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领导,他组织所内周嘉平等多人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陆师义等合作到山西太谷、河北安国、南和等地调查。他借鉴美国几十年来研究小麦秆锈病流行规律的经验,启迪青年人发挥聪明才智,让大家各有侧重。为摸清华北地区条锈病流行规律起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他经常和年轻同志讨论条锈病越冬、越夏,在华北地区的生存、发展条件,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完成了“华北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工作,为今后解决锈病危害铺平了道路。此后,陈善铭又亲自率领助手到四川成都、雅安、宜宾等地调查小麦对条锈病抗性丧失问题。1961年他亲临甘肃部署甘、青二省条锈病菌越夏调查。
陈善铭还十分重视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及小麦抗锈性变异的研究。1956年他组织汪可宁等人紧密联系碧玛1号丧失抗条锈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别的研究,1958年找出了能鉴别当前小麦条锈病菌小种类别的寄主,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鉴别寄主,这对推动生理小种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4年小麦锈病在西北、华北、淮北再度流行,陈善铭协同当地人员对锈病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徐州地区做出了使用药剂防治示范,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为了根治小麦锈病的为害,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副院长的领导下,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从培育抗病品种和病理研究两方面制定了全面规划。植保所在陈善铭领导下与甘肃省植保所合作,建立了锈病站,以条锈病菌越夏、越冬基地的甘肃为重点,开展条锈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在所内开展了小麦抗条锈病的育种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尽管一些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但由于制定的方针正确,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大家的努力,至1986年,一批抗病品种陆续育成推广,我国条锈病的有关规律逐渐明确。经过30多年全国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成果在3个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查明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区,有西北、川西北、华北、云南、新疆等五大片及越夏的条件。
2.查明了病菌的越冬和春季流行规律,包括越冬的温度界限和地理上的边界线。在川、滇、鄂及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区,冬季温暖,露日多,温度大,病菌能顺利越冬而且能不断蔓延,是春季流行的菌源基地。这一研究成果为短期测报提供了依据。
3.选出了一套切合中国实用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逐年监测我国小麦条锈菌标样总计达多件,发现了29个生理小种,揭示了陇南易变区品种抗性丧失快和关中、华北品种抗性丧失慢的主要原因。这对抗条锈病品种选育、利用和布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国外以西北欧和印度工作较早,但迄今还未对流行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在生理小种监测和条锈病测报方面也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技术体系。因此以上成就,可以说我国都居于领先地位。
陈善铭在1950年就投入了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而且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及其防治全国攻关协作组或扒迹的主要领导之一,他亲自拟定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衫并计方案及具体任务安排,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统一认识,给青年人启迪式的方向指导。在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8年小麦条锈病防治协作组获得了此携科学大会集体奖。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农业大学植保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河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四川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云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等单位集体申报,被评为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善铭为该奖的首要主持人。

问答拓展:王焕如的技术成就

王焕如从1939年就开始研究小麦叶锈病。1945年在美留学期间,曾协助导师E.C.斯塔克曼对全美小麦秆锈生理小种进行过调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焕如对小麦锈病的研究集中于小麦锈菌生理分化和品种抗锈病方面。他在国内广泛介绍斯塔克曼所倡导的锈菌生理小种概念和研究方法,为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王焕如十分重视小麦锈病的应用研究,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1950年王焕如受农业部委托对我国东北地区小麦秆锈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小麦锈病菌生理小种,小麦品种幼苗抗病性作了大量鉴定工作,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锈病菌主要生理种是21号,并从307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近20余个抗病品种,为解决东北地区春小麦锈病为害起了积极作用。1956年对东北地区小麦锈病转主寄主的调查,明确大叶小蘖在东北地区不起寄主作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除草的人力和经费。1959年他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丧失抗性的原因是碧1锈菌生理种引起的,并提出引种和培育抗病性品种措施。1984年王焕如对张家口坝下地区夏播小麦条锈病进行了考察,认为在高山上越夏的条锈菌与平原地区秋播小麦出土的时间不相衔接,消除了有人担心条锈菌有可能波及平原冬麦锈病流行的忧虑。王焕如还为解决小麦赤霉病、腥黑穗病、黑胚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上做出了显著成搭搭绩。
王焕如经过20余年对小麦锈病的研究,1962年首次对E.C.斯塔克曼关于小麦锈病菌生理种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异议。指出斯塔克曼的观点是偏重于锈病分类而忽视了寄主和病知派拿原物的相互作用;在研究方法用鉴别寄主来鉴定生理种局限性,提出用生产品种,辅之以其他方法来鉴定小种。1963年再次指出用标准寄主来鉴定锈菌生理小种方法,在学术观点上有片面性,提出室内的鉴定工作,与室外调查羡瞎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侦察锈菌的变化。
1981年,王焕如在生物间遗传学的启迪下,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结合国外的动向,提出了今后开展小麦锈菌毒性研究应持有群体观点、生态观点和时态观点、进化观点的倡议。采用毒力频率的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用毒力组合与抗性组合的方法分析品种群体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为推广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不通过杂交来推导品种抗性基因和基因型,为简便和迅速地鉴定抗源和选配亲本提供遗传信息。这些观点和方法,把传统偏重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改变为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因此不仅可以了解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关系,还可以了解在不同条件下品种群体与菌株群体的关系。近十几年王焕如基于这些观点和方法对河北、陕西、河南、新疆等地区的小麦品种与小麦叶锈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把我国小麦锈病菌生理和品种抗锈病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5年他应邀去美国讲学,报告了生物间遗传学在中国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依阿华州立大学副校长克里斯顿森评价:“王教授的学术观点,不仅对研究生,对教授也有启发。”密苏里州立大学雷格林教授评价:“你们的工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好的。如能在抗病育种中应用,将可以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堪萨斯州立大学勃劳德教授的评价:“王教授的抗性组合的构思,是独立的创新。”
近十几年来,王焕如和他主持的小麦叶锈病研究组取得瞩目成就,其中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并领导了全国小麦叶锈病研究协作组,与山东、山西、河南、内蒙等单位进行多项的协作研究。
生物间遗传学是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在锈菌生理分化现象和基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是特定的病原物基因型和特点的寄主基因型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特定的表现型。它不仅全面地考虑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指出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定的寄主和特定的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
王焕如鉴于生物间遗传学的发展,经他积极建议农业部于1981年和1984年分别邀请美国国际生物间遗传学权威W.Q.雷格林(Loegering)和L.E.勃劳德(Browder)两位教授来华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生物间遗传讲习班。王焕如在会前亲自译出主讲人的讲授提纲,主持组织讨论和辅导,会后亲自整理全部讲授资料。在以后的几年中,应邀到全国各地进一步介绍生物间遗传学理论,并与冯祖寿合编了我国第一本《生物间遗传学》讲义。为推动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84年王焕如及他的研究小组首先将这理论用于小麦叶锈病的研究上,发表了“生物间遗传学不通过杂交推导基因型的程序及其在小麦抗叶锈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代表了我国小麦锈病研究进入到新的水平。以后发展到小麦条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以及稻瘟病、谷瘟病等方面也充分应用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与王焕如积极引进、应用和传播生物间遗传学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王焕如自194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90年离休后仍继续为研究生讲授高级植物病理学和专题报告。几十年来他坚持主张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三结合。他担任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主任时,强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量多做研究工作。他认为开展科研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王焕如在教学上强调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启发式教学。他不仅在课堂上或辅导中开展质疑和答疑,而且经常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同学去查阅资料,甚至通过田间和实验室里小型实验来解答问题。他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同学因志趣选修各种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发挥其专长。
王焕如在科研上,善于帮助同志们从具体的实验结果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例如在小麦锈病防治的研究上,他根据同志们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问题研究的结果,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大胆地对传统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生理分化观点提出对若干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编写系统作了革新。他指出“柯赫法则”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等等。正由于他以求实的精神使得他与范怀忠合编的《植物病理学》教材博得了国内和菲律宾学者的好评,1988年由农业出版社向国家教委推荐为优秀教材。
王焕如为我国植物病理事业奋斗了几十年,他亲自编写了《植物免疫学》、《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生物间遗传学》和《抗病育种的病理学基础》等教材。他主持翻译了《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等数部专著,他和他的锈病研究组发表论文124篇,以及百余篇专题译文,为我国植病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赤子忠心、为国为民。”

问答拓展:警惕!小麦条锈病大面积发生,怎么防治效果好?

对于这种现象,提前防治不错的种植户安然在家、没有担忧,而田间小麦发病重的,则在忙着喷施农药。其实,这个时候,只要田间发生病害,小麦产量或多或少都绝穗渗已经受到了影响。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的一种,也是冬小麦区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除此之外,小麦锈病还有秆锈病和叶锈病,但只是在局部区域发生。

小麦条锈病侵染发病特点

相比白粉病而言,小麦条锈病的预防和治疗难度都不大,只要在发病初期及时用对杀菌剂,效果都是不错的。小麦条锈病通常会在田间出现一个明显的发病中心,远远望去:有一片圆形的小麦区域叶子发族清黄,上面分布有孢子堆。

温度、湿度一旦适宜,该病害会迅速以此发病中心向四周传播扩散,侵染未感病的小麦。如此循环,会出现更多的发病中心,再次向四周传播。照此速度下去,5天~7天的时间就可以让整个小麦田块发病。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可以危害叶片和茎秆,一旦发病,叶子会迅速发黄,那么这个叶片会逐渐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无法为小麦后期生长积累有机物(造成减产)。

如果仅仅是危害中下部叶片还好,最上部的旗叶一旦受到感染,这一株的小麦基本就没有产量了。因为小麦麦穗90%的营养物质都是由旗叶通过光合作用来提供的。所以在小麦植保策略当中,挽救旗叶是重中之重。

小麦条锈病的有效防治方案

当前市场上,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药剂以三唑类化合物为主,包括己唑醇、三唑酮、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和丙硫菌唑等等。

提前预防的话,每一个三唑类化合物都可以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预防用药时间节点是小麦拔节后,可以混配叶面肥、吡虫啉一起使用;

发病初期治疗的话,使用三唑类化合物要适当增加50%的用药量,分别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用药一次,每次喷施都需加入叶面肥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对小麦做一个全面的、稳产丰产的植保防护。

小麦条锈病的认知误区

对于小麦条锈病,很多人都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抽穗扬花前才是最佳的防治时机。其实不然,拔节后部分田间就存在有锈病病原菌,只是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才会发病。

所以,广大种植户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八字植保方针,明年在拔节后就要及时把药剂用下去,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