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叶锈病用什么药
山药叶锈病该如何治疗?
作为农业专家,我们都知道山药是一种很常见的农作物。山药叶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对山药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该如何治疗山药叶锈病呢?
药剂治疗
药剂治疗是目前治疗山药叶锈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剂有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氧化乐果可湿性粉剂等。在使用药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剂使用前需要先将山药叶面***,待叶面湿润后再进行喷洒药剂。
2.喷药时需要均匀喷洒,确保药剂能够覆盖到整个叶面。
3.药剂使用后需要注意观察叶面情况,如有异常需要及时处理。
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使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来抑制山药叶锈病的生长繁殖。常用的生物制剂有枯草芽孢杆菌、拮抗细菌等。生物治疗的优点在于对环境污染小,且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生物制剂的效果不如药剂治疗显著,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来治疗山药叶锈病的方法。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有高温熏蒸、紫外线照射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长,但是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且治疗效果不如药剂治疗显著。
药剂治疗是目前治疗山药叶锈病最常用的方法,但是使用时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生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拓展问题:
问题一:山药叶锈病的病因是什么?
答案:山药叶锈病是由叶锈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叶锈菌在高湿度条件下易于繁殖,因此山药叶锈病常见于多雨季节。
问题二:如何预防山药叶锈病?
答案:预防山药叶锈病的关键是加强山药的管理,保持山药生长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同时,定期喷洒杀菌剂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山药叶锈病的发生。
问题三:山药叶锈病对山药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答案:山药叶锈病会导致山药叶片凋落,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山药的生长和产量。如果不及时治疗,山药叶锈病将会对山药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问题四:山药叶锈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答案:山药叶锈病通过叶锈菌的孢子进行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风、水、工具等。
问题五:山药叶锈病的治疗效果如何评估?
答案:山药叶锈病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观察山药叶面的病情变化来评估。治疗后,如发现山药叶面的病斑面积有所缩小或病情得到控制,即可认为治疗有效。
问答拓展:这山药什么病害,怎么治
(1)山药炭疽病
①症状。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断扩迟档大成黑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的轮纹,上面着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茎基部被害,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枯茎、落叶。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附着病株残叶和病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6月发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扩大为害,一直延至山药收获。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80%时,发病严重。
③防治方法。一是山药收获后,清洁田园,扫除病株残叶,集中烧毁或沤肥;二是栽植前,种苗经波尔多液(1∶1∶150)浸10~15分钟消毒处理,减少种苗带菌;三是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再喷30%特富灵可湿粉剂1500~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7天一次,连续喷2~3次。
(2)山药斑枯病
①症状。罹病叶片,病斑呈多角形,直径6~10厘米,中心部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无数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附在被害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条件适宜,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中溢出,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侵染,扩大为害。秋季发生较普遍,苗期为害严重。
③防治方法。参照山药炭疽病防治。
(3)山药褐斑病
①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边缘不清。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的边缘。同时,在叶面长出无数白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源。生长期产生分生孢子,遇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经1~2天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为害较重,直至收获均可被害。潮湿、多雨季节有利穗旦坦发病。
③防治措施。一是实行轮作,避免连作;二是猜桐清洁田园,扫除枯叶残叶,减少越冬菌源;三是从6月初开始,喷洒波尔多液(1∶1∶200~300),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667米2用药量400克对水喷雾。
(4)山药叶锈病
①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6~8月份为害。病斑***,多角形,中心有黑色小粒点散生,后变成红白粉状小点,老斑暗褐色,可穿孔。严重时,在茎部和叶柄也有发生。导致全株落叶枯死。
②发病规律。此病以菌丝在被害部位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飞散蔓延传病。
③防治措施。一是与水稻进行2年轮作,可减轻病害;二是播种前进行种薯消毒,也很有效;三是发病后,应立即摘除病叶病株烧掉。
(5)根腐线虫病
①症状及为害。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中上部。生长期表皮组织先出现小的圆形、椭圆形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受害组织初为红褐色,后变为褐色腐烂,病斑凹陷,严重时病斑绕山药一周,地上茎枯萎死亡。土壤潮湿时,病组织感染腐生菌,加剧块茎腐烂。病轻时山药块茎仅表皮呈现褐色坏死斑点,于贮藏期条件适宜病斑继续扩展造成严重腐烂,后期病组织失水干缩,表皮龟裂,剥离表皮后可见大小不等的凹陷斑,此病不仅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影响种苗(山药栽子)贮藏。
②生活习性。该线虫属于转移性内寄生,易造成组织腐烂。线虫可在病组织中大量繁殖。卵内椭圆形,1龄幼虫在卵内,孵化后2龄幼虫开始侵染,块茎组织内存在世代交替现象。线虫可在病种苗上随贮藏而越冬,作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
③防治方法。一是注意种薯消毒;二是用40%多菌灵400倍液浇灌。
问答拓展:防治锈病的生物农药有哪些
用多菌灵或硫悬浮剂叶面喷洒进行防治,每7~10天叶面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控制发病,并使患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加入磷酸二氢钾同喷,防治效果更佳。
锈病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
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败耐枯死。
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小麦叶锈病(Pucciniareconditavar.tritici)曾大面积流行;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为害。
扩展资料:
锈病的传播规律
有些锈菌的夏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
在有些地区,转主寄察谈春主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展叶期的气候不适宜小麦秆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而夏孢子虽在当地不能越冬,都可由东南沿海地区借气流长距离从南向北吹来成为初次侵染源。
有些锈菌侵染循环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麦条锈病菌不耐高温,须在高寒地区的自侍晌生麦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麦株上越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锈病
问答拓展: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哪个治疗山药的斑点落叶病效果好点?
戊唑醇好。
戊唑醇,是高效广谱内吸性除菌剂,它同时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除了能够防治多种真菌病害,还能够调节作物生长,主要用于小麦、水稻、花生、蔬菜、香蕉、苹果等作物,防治小麦白粉病、黑穗病,花生褐斑病、轮斑病,葡萄白粉病、灰霉病,香蕉叶斑病等。被广泛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以及与当下更胜一筹的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李亏酸酯类除菌剂进行复配使用,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戊唑醇和其他三唑类除菌剂一样,是一种麦角甾醇抑制剂,通过抑制麦角甾醇中间体的氧化脱甲基反应,影响病菌细胞内细胞膜的形成,从而达到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达到除灭病菌的目的。生化机制研究表明,与传统的三唑类除菌剂相比,戊唑醇还存在其他作用位点,所以戊唑醇的除菌谱更宽,对病害的防治也更彻底,这也是它在三唑类除菌剂中更引人注意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戊唑醇的相关登记共有775个,其中原药登记49个,制剂单剂登记324个,主要包括25%的水乳剂、43%的悬浮剂、80%的水分散粒剂、6%的悬浮种衣剂等,制剂混剂登记402个,主要包括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丙森锌、福美双等的混剂产品。
2、产品特点
(1)除菌谱广,持效期长。戊唑醇对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等引起的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广泛用于防治立古病、炭某病、纹古病、全蚀病、根腐病、蔓古病、黑星病、褐斑病、菌核病、赤霉病、黑穗病、丝黑穗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灰霉病等几十种病害。主要用来防治小麦、水稻、玉米、花生、蔬菜、香蕉、苹果、梨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病害;
戊唑醇被作物吸收后,能长时间的存留在植物体内,可以起到持续除灭病菌的作用。用于茎叶喷雾,持效期15至20天;用作种子处理,持效期可达80天以上;用于土壤处理,可达100天以上。
(2)内吸性好,同时具有保护和铲除作用。戊唑醇具有很好的内吸性,既可以用于喷雾,也可以用作种子处理。施药以后,有效成分能迅速被作物有生长力的部位吸收,并在组织中向生长顶端转移,进而传递到植株的任何部位。
由于戊唑醇是一种麦角甾醇抑制剂,从作用方式来看,它对病菌的表现为抑菌作用,不仅能够对未发病部位进行保护,使作物远离病菌侵染,而对于已经发病部位,通过抑制病害发展,起到一定的治疗和铲除作用。
(3)调节生长,混配性好。戊唑醇属于三唑类除菌剂,三唑类除菌剂除了具有除菌活性以外,都对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能够起到抑制作物营养生长、促进作物生殖生长的作用,促进营养物质向果实输送,增加籽粒饱满度,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
戊唑醇除了拥有400多个混剂产品,还可以与咪鲜胺、百菌清、丙森锌、福美双、醚菌酯、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几十种药剂混配,通过复配或混配,不仅能够减小药剂的抗性影响,还能起到扩大除菌谱、相互增效的作用,这也是目前戊唑醇主流的使用方法。
3、使用与注意事项
(1)使用方法。用于小麦拌种,可用2%戊唑醇种子处理剂10至20g/10kg种子;用于防治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白粉病、锈病、丝黑穗病、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可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0至4000倍液喷雾;用于防治苹果褐斑病、轮纹病、梨黑星病等,可用43%戊旅数唑醇悬浮剂3000至5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
(2)戊唑醇对作物的抑制作用。前面也提到,戊唑醇属三唑类除菌剂,这类除菌剂对作物的细胞分裂和哪镇神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幼苗期,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所以使用时,一定要按照推荐剂量,千万不要随意加大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以免造成拌种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完全停止生长等现象,同时使用时也要避开作物的花期、幼果期等敏感期,在果实膨大期也需谨慎使用,以免造成药害。
(3)戊唑醇使用时,最好用于作物发病前预防或发病初期使用,并尽量与其他药剂复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戊唑醇在蔬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