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桐油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849 次
桐油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桐油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桐油树叶的功效

1.消炎镇痛

桐油树叶中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成分,这些成分具有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2.降血压降血脂

桐油树叶还含有一定量的皂苷类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和血脂,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3.防癌抗癌

桐油树叶中含有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癌和抗癌作用。

4.养肝护肝

桐油树叶中的一些成分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和保护,从而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

5.抗菌消炎

桐油树叶中含有一些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成分,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缓解炎症和感染。

桐油树叶的作用

1.治疗皮肤病

桐油树叶可以制成药膏或者浸泡水,用于治疗皮肤病,如***、牛皮癣等。

2.调节血脂血压

桐油树叶可以制成茶饮或者药膏,用于调节血脂和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3.促进伤口愈合

桐油树叶可以制成药膏,涂抹于伤口上,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4.驱虫杀虫

桐油树叶可以制成驱虫剂,用于驱虫杀虫,如杀灭蚊虫、跳蚤等。

拓展百科知识

桐油树叶的采摘与保存

桐油树叶一般在春季或者夏季采摘,采摘时应选择新鲜嫩绿的叶子,避免采摘受损或者老化的叶子。采摘回来后应当及时晾晒或者烘干,以便保存。

桐油树叶的注意事项

1.桐油树叶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应当避免过量或者长期使用。

2.桐油树叶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使用。

3.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应当避免使用桐油树叶。

参考来源:

1.《中药大辞典》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实用中医药》

4.《中国药典》

桐油树叶的功效与作用,包括消炎镇痛、降血压降血脂、防癌抗癌、养肝护肝和抗菌消炎等。它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调节血脂血压、促进伤口愈合和驱虫杀虫等。采摘时应选择新鲜嫩绿的叶子,避免采摘受损或者老化的叶子。使用时应当避免过量或者长期使用,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使用。

相关问答拓展:


中国制作的雨披最早是哪年生产的?

古人外出时遇有风雪,也穿风衣和雨衣。雨衣的出现比风衣要早。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人们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为草制品,名"蓑",又称"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汉毛亨注释:"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

  "《玉篇·草部》:"蓑,……草衣也。"芒草虽为贱物,轻易可得,但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掌握比它更适宜于制作雨衣的材料,所以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北齐刘昼在《新论》一书中阐述"适才"这个理论时,曾将蓑衣和貂狐袭服进行对比,他认为就这两者本身的质量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实用性方面,蓑衣自有它优势,裘服还比不上它。说得非常辩证。他的原话是:"紫貂白狐,制以为袭,郁若庆云,皎如荆玉,此毳衣之美也;压菅苍蒯,编以蓑芒,叶微踈垒,黥若朽穰,此卉服之恶也。袭蓑虽异,被服实同;美恶虽殊;适用则均。今处绣户洞房,则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则裘不如蓑。"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存不少描写。如唐崔道融《田上》诗:"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形象地刻划出古代劳动人民不畏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

  编制蓑衣的材料,主要是蓑草,这种草的表皮比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它来制作雨衣,雨水不容易渗透。唐许浑《村舍》诗:"自剪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宋杨朴《莎衣》诗:"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说的都是这种蓑衣。罗愿《尔雅翼》说得更加明白:"莎草,可为衣,以御雨,今人谓之蓑衣。"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以后做成的。因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隋书·炀帝纪》:"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说的都是这种雨衣。当时所用的油,叫"黄油",也就是现在的桐油。《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稷召尚书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令百僚署栈,以黄油裹东昏首。"元胡三省注:"黄绢施油,可以御雨,谓之黄油。"因为浸涂之后的丝绢都呈***,宛如琥珀之色,所以后来就将这种油衣称之为"琥珀衫"。如宋人陶谷《清异录》称:"张崇帅庐,在镇不法,酷于聚敛,从者数千人,出遇雨雪,众顶莲花帽,琥珀衫。所费油绢不知纪极,市人称曰'雨仙'。"除莎草、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

  《北齐书·文苑传》中有"首戴萌蒲,身衣緼袯"之语,这里的緼袯,就是指粗麻制成的雨衣。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过加工,整理,也可以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即指此。也有称"棕蓑衣"的,如《明会典·计赃时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贯。"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谚曰:'蒲葵为扇油葵蓑,家仲二葵得利多。"不过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著为多,士宦之家的雨衣,则多用油绢来制作,取其质轻。明代以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如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紬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的贵族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该书45回写道:"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猾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常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又49回,写宝玉和众姐妹约好到芦雪庭观雪景吟诗,宝玉"只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束了腰,披上玉针裹,带了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庭来。

  "据徐珂《清碑类钞》记载,清代还有一种雨衣,以一种名叫"多罗"的树叶编织而成,取名谓"多罗皮雨衣":"多罗,蒙古树名,其精者编作雨衣,轻巧便捷,入水不濡,卷之一手可握,每套值银二百余。"清代帝王百官所穿的雨衣,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只有皇帝可用***;皇子以下,包括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宫,御前侍卫,各省督、抚,雨衣通用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员,只能用青色雨衣。雨衣的款式上下分制,著在上身的称"雨衣",著在***的称"雨裳"。所用材料冬夏有别,如《清史稿·舆服志》记:"毡是一种用兽毛压制而成的材料,其质厚实,不仅可用来御雨,而且还可遮挡风雪,兼有御寒功能,所以多用于冬季。早在明代以前,就被用于军旅,是部队军士较常用的一种雨衣。

  《三国演义》117回:"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明会典·军装》:"令巡捕官军,每二员名,给雨帽毡衫一副,计五千三百二十一副。"说的都是这种雨衣。清代沿袭其制,多用作官吏冬季所穿的雨衣。春秋季节,清代官吏所穿的雨衣则往往用油绸、羽纱、羽缎为之。油绸即在质地紧密的丝绸上涂以桐油,相当于古时的油绢。羽纱、羽缎是泊来品,它是一种组织细密、外表***滑爽的毛纺织物。清代从从荷兰、日本等国传入,被视为珍品,后来中国也有织造。其中羽缎略厚,也可兼作冬衣。清王士祺《皇华纪闻》:"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荷兰上贡止一二匹。

  "《香祖笔记》也称:"羽纱、羽缎,出海外荷兰、暹罗诸国,康熙初入贡,止一二疋,今闽广多有之,盖缉百鸟?毛织成。"与此相近的纺织物,可用作雨衣的,还有哔叽、哆囉呢等,也从海外传入。刘廷矶《在园杂志》卷1:"近由东洋入中国者,更有羽缎、羽纱、哔叽、哆囉呢,据云可为雨具,试之终逊泊衣,其价甚昂,亦前代所未闻者。"古代的风衣也很有特色。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风衣。《左传·昭公十二年》有一段记载:"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晋代杜预解释说,这里的"复陶",是一种"羽衣",即以禽鸟羽毛制成的衣服。唐孔颖达认为,既然"冒雪服之,知是毛羽之衣,可以御雨雪也。"照他看来,复陶是一种雨衣。然而清代平步青则认为复陶和翠被指的是一物,就是后世的斗篷。

  他在《霞外捃屑》一书中说:"复陶翠被,止是一名。陶为陶复陶穴之陶,复陶即被复陶之被,以翠为之,风雨时所被,如复陶在上,今所谓斗袯也。"以翠羽制成的斗篷,虽然也具有防水性能,但从御雨角度来看,恐怕并不一定胜过蓑衣和油衣,若作为一种风衣,用它来遮挡风寒,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服装,不仅质地厚实,柔软,而且色彩斑斓,富丽华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也喜欢用鸟羽制作风衣,衣身通常做得非常宽大,两袖也异常宽博,有时干脆不用衣袖,制如披风,穿在身上有飘曳之感,当时称其为"氅衣"。氅衣所用的鸟羽,一般多为白色,尤以鹤羽为多,因此也称"鹤氅",或称"鹤氅裘"。据说最初穿著这种服装的是晋代名士王恭,他喜欢在下雪天穿此。一天天上飘着雪花,漫天皆白,只见王恭穿着洁白的鹤氅,乘着高舆,笃悠悠地出来赏雪,颇为潇洒飘逸,人们见了无不感叹:"此真神仙中人!"后来,"王恭氅"便成为一个典故,借指一个人脱俗的衣著和高雅的气度。如宋苏东坡诗:"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清舒铁云诗:"王恭鹤氅晏婴袭,紫凤天吴不记秋。"鹤氅也就成了文儒雅士所醉心的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很长时期。

  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龙媒逐细草,鹤氅映垂杨";唐李商隐《忆雪》诗:"映书孤志业,披氅阻神仙",说的都是这种服装。穿鹤氅的人物形象在古代绘画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陈文帝,身上就披着这种服装。后来穿这种服装的人越来越多,鹤羽供不应求,也有用其它鸟羽代替的。如《宋史·仪卫志》称:"氅,本缉鸟毛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鹅毛、鸡毛之制。"到了明清时期,干脆不用,而以布帛代之,实际上就是一件披风,但习惯上仍称其为"鹤氅"。如明无名氏《霞笺记》:"家富豪,打扮十分俏;吴绫鹤氅狐袭袄,三檐伞儿花藤轿。

  "《金瓶梅词话》第45回:"西门庆带忠靖冠,丝绒鹤氅,白绫袄子。"吴绫和丝绒,就都是纺织品。也有将这种服装称之为"氅衣"的。如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9回:"内中有一个四十多年纪,穿着油绿还复过的丝绚夹袄紫花布氅衣";刘若愚《明宫史》:"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清人曹庭栋《老老恒言》对这种氅衣的形制交代得更加清楚:"式如被幅,无两袖,而总摺其上以为领,俗名'一口总"亦曰'罗汉衣'。天寒气肃时,出户披之,可御风;静坐亦可披之御寒。《世说》:'王恭披鹤氅行雪中。'今制盖本此,故又名些衣。"文中所说的"一口总",本作"一口钟",因为整件敞衣上敛下敞,没有衣袖,形如一口古钟,所以得了这么个名称。

  《清稗类钞·服饰》:"光绪末,暑则雕毛扇,寒则风帽、一口钟"。即指此。也有称其为"斗篷"的,如清人小说《花月痕》第18回:"远远的听得屐声转西廊,望下一瞧,却是红豆披着天青油绸斗篷,袅袅而来。"《儿女英雄传》第32回:"又见天气冷了,给他作了几件轻暖细毛行衣,甚至如斗篷、卧龙袋一切衣服,都备得齐整。"民国以后,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也穿起大衣,斗篷之制渐衰,唯有在儿童服装中还保留着它的遗制。  

正宗麻梨疙瘩的做法?

麻梨疙瘩的做法:

一、除湿带有过多水分的木头是不能进行雕刻的,湿木时间一长便会变形,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干燥处理,由于受阳光曝晒会导致木头变形,开裂,因此通常的除湿方法是将木头放于阴凉干燥处或地下室,让其自然阴干。

二、描形将选好的木块进行必要的砍削刨光后,在其上用笔描绘出所要雕绘的图案或形状大样。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图案,图形可用不同色线代表。也有不描形只打一点部位记号或简单轮廓便进行雕刻的,但多数雕刻特别是精细木雕,描形被视为是一种必经得过程和必具的功夫。

三、雕镂雕刻的方法主要由浮雕、镂空雕、凹雕、三种。浮雕又称阳刻,即将非图案的空白部分雕凹,使图案凸出,令其产生高低起伏的立体感,这是一种常用的雕法,镂空雕,有称镂雕、透雕、即将非图案部分雕空使其空处透露能见对面。镂空雕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雕刻方法,在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中较为常见,它能使雕刻作品产生惟妙惟肖的立体感。故常用于木雕饰物主要部位。建筑中的镂空木雕。如格扇门,一般为二层或多层重叠交错而成,底层皆为网状木地,其余层为图案,层数越多造型就越丰富。越能显示出工艺的高超,凹雕又叫阳刻,是反图形刻成的低于画表面的技法.使用亦较多.浮雕、镂空雕常饰于门二分之一以上处,而浮雕饰于门二分之一以下处,凹雕在文字装饰板和图形饰板上使用较多。在雕刻工具的运用上,除常用的雕刀、凿、才锤、推刨、斧、锯、锥、锉等外,根据不同情况还须专门制造一些特殊的工具如勾刀、钻子、线锯、各形凿子,锉子等。木雕艺人同时也是铁匠(或熟悉打铁),常依具体需要打制各种工具,以保证各类复杂图形能够雕好。

四、打磨雕好的木头有许多棱角、刀触,外形较粗糙,因而要打磨,以前的打磨工具常用木工锉,细质砂石、动物生皮、树木纤维、毛树叶、草灰砂等硬的或韧性好的自然物做成,现在多用砂纸进行打磨。

五、光面与上料过去在打磨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光面或上料(涂漆)。有许多木雕是不上漆的。如大量民宅阁扇窗和日用家具,为了防止其开裂、渗水和腐坏,或刷一层紫土、桐油,或刷数道火酒漆,或擦抹少许生香油,核桃木做的家具则用核桃仁在上面擦抹,让油质自然的渗入木质。有些木雕用矿物质颜料进行上色,有些还贴金并加镶嵌。上料的木雕要用生漆,茶几、春凳、八仙桌等用的比较多。为透出木质和木纹,用清光漆刷的也不少,现在多用工艺油漆兔刷,少量还是诸如油画颜料,油漆,宣传色等加以彩绘。有些上油漆的乍看虽比传统不上料或只上桐油、火酒之类的木雕鲜艳亮丽,但在观赏品味和朴雅的感觉上却远比传统木雕耐看。

桐树和梧桐树区别?

梧桐树和桐树不是同一种树,它们在很多地方都有差别,它们主要的区别是:

?1、种类不同:桐树是指油桐属大戟科树木,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梧桐树是梧桐科梧桐属梧桐科的植物、别名青桐、桐麻。

?2、价值不同:梧桐树木材轻软,可以制作木匣和乐器,种子可以用来榨油;桐树可以榨出桐油,桐油是很好的工业用油,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

?3、分布不同:梧桐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桐树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

桐繁体字怎么写?

桐繁体字的写法为「桐」字加上「繁体肆」(「肆」是中文数字4的读音,意为繁多),组成「桐肆」。这是一种汉字字体的名称,它最初流行于台湾地区,后来逐渐被香港、***等地区所使用。因为这种字体造型比较繁复,所以一些热爱书法和字体设计的人比较喜欢使用它。

桐能组什么词?

桐的组词有:梧桐、泡桐、丝桐、油桐、泡桐、胡桐、焦桐、椅桐、孤桐、空桐、樊桐、凡桐、刺桐、爨桐、弦桐、蜀桐、青桐、绿桐、霜桐等。

部分词语解释:

1、油桐[yóutóng]

大戟科,油桐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灰色,近光滑;枝条粗壮,无毛,叶片卵圆形,顶端短尖。

例句:油桐是重要的工业油料植物;桐油是外贸商品;其果皮可制活性炭或提取碳酸钾。

2、梧桐[wútóng]

一种落叶乔木,长柄叶呈掌状分裂,开黄绿色单性花。木材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等。种子可食,亦可榨油

例句:梧桐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

3、泡桐[pāotóng]

落叶乔木,叶子大,花冠紫色,结蒴果,长圆形。木材质地疏松,可制乐器、模型等。

例句:泡桐属的树种都是原产于中国的,很早就被引种到***、日本、和亚洲各地。

4、胡桐[hútóng]

又名红厚壳、海棠果。

例句:胡桐生长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东南亚至非洲亦产。

5、绿桐[lǜtóng]

绿色梧桐树。桐木佳者可以制琴,因亦借指琴。

例句:唐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之二:“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意思:奏起龙门绿桐所制的琴瑟,玉壶盛满美酒,酒清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