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白粉病传播速度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760 次
小麦白粉病传播速度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了解小麦白粉病的传播速度对于防治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

小麦白粉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菌在植株上形成孢子,随着风的吹动,孢子会脱离植株并随风飘散。当孢子落在新的植株上时,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孢子就会发芽并侵入新的植株内,继续生长繁殖。

小麦白粉病的传播速度

小麦白粉病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气候条件、病菌的种类和数量、植株的密度等。一般来说,传播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小麦白粉病可以在几天内迅速传播到整个田块内。

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小麦白粉病的传播速度会更快。如果田块内植株密度较大,病菌的传播速度也会更快。在防治小麦白粉病时,应该注意控制植株密度,减缓病菌的传播速度。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方法

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 选择抗病品种。一些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抗性,可以减少病菌的侵入。
  • 控制植株密度。适当减少植株密度可以减缓病菌的传播速度。
  •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如果发现植株上有白粉病的症状,应该及时将病株移除并进行处理,避免病菌继续传播。
  • 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菌的侵入。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传播速度对于防治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择抗病品种、控制植株密度、及时处理病株和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白粉病。

相关拓展:

小麦白粉病(小麦病害的一种)释义: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危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问: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春季雨量较多的年份,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容易发病。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2)药剂防治。对常年秋季发病重的地区和麦田,采用粉锈宁拌种,拌种剂量同防条锈病。结合防倒伏,春季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每亩40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小麦孕穗抽穗期,当病叶率达到8%—15%时,用粉锈宁喷雾防治,剂量同防条锈病。

问: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春季雨量较多的年份,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容易发病。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2)药剂防治。对常年秋季发病重的地区和麦田,采用粉锈宁拌种,拌种剂量同防条锈病。结合防倒伏,春季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每亩40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小麦孕穗抽穗期,当病叶率达到8%—15%时,用粉锈宁喷雾防治,剂量同防条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