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油松锈病的防治方法 油松松针锈病用什么药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188 次
油松锈病的防治方法 油松松针锈病用什么药

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树种之一,其经济价值较高,但油松锈病的发生给油松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防治油松锈病成为了油松种植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一、油松锈病的概述

油松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原菌寄生在油松的叶片上,会导致叶片变黄、脱落,影响油松的正常生长。油松锈病主要在每年的5-6月份和8-9月份发生,这两个季节是油松生长最快的时候,也是锈菌繁殖的高峰期。

二、油松锈病的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在油松的育种过程中,应当优先选择抗病品种,这样可以降低油松锈病的发生率。目前已经研发出了多个抗锈病的油松品种,这些品种可以在油松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

2.加强树冠管理

油松锈病主要发生在油松的叶片上,因此加强树冠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油松锈病的发生率。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修剪枝条、疏枝、合理修剪树冠等方式来保持油松的通风、透光和抗病能力。

3.注意药剂使用

在油松锈病的防治过程中,药剂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药剂的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药剂的使用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和用量,过量使用药剂会对油松造成伤害。应当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田间管理

在油松种植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油松锈病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油松锈病病害;

(2)保持田间卫生,及时清理枯叶、落叶等病害源;

(3)合理施肥,增强油松的抗病能力。

三、油松锈病的防治问题拓展


1.油松锈病的症状是什么?

油松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变黄、脱落等现象。

2.油松锈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油松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每年的5-6月份和8-9月份发生。

3.如何判断油松是否感染了锈病?

可以通过观察油松的叶片是否变黄、脱落等现象来判断油松是否感染了锈病。

4.油松锈病的防治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药剂的使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在使用药剂的时候应当注意用量和方法。

5.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剂来防治油松锈病?

应当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同时遵循正确的方法和用量。

相关拓展:

问:求助关于油松病害问题

摘要:指出了油松是常绿乔木,属于暖温带树种,抗旱、耐寒、耐瘠薄,是北方土石山区造林的先锋树种,对立地条件要求并不苛刻,但由于油松人工林的树种大多比较单一,加之近几年气候干燥,雨水缺乏,造成病虫害种类繁多,导致油松免疫能力比较低。各类病虫害对油松的生长带来了严重阻碍,已成为油松的第一大威胁。通过对油松病虫害的相关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法。
1引言
目前,我国树种病虫害问题十分严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幼林保存率十分低下,给我国林木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面对当前的病虫害形势,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2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油松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3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3.1油松立枯病
油松立枯病是油松苗期主要病害。幼苗出土后不久,产生褐色长条形病斑,逐渐扩大,苗根变为红褐色,后苗根皮层腐烂枯死。严重时苗圃松苗成片死亡。
由于苗木受感染的时期不同,表现症状各异。在播种时,种子刚发芽时感染表现为种腐型。在种子发芽后幼苗出土前感染表现为牙腐型,幼苗出土后嫩茎未木质化前受感染表现为猝倒型。苗木木质化后,由于根部受感染,使根部发生腐立枯病。腐立枯病的病原菌因地、因时而异,主要雹差有两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原,如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覆土过后;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原,主要有丝核菌、镰孢菌、腐酶菌等一起。
(1)选好圃地。尽可能避免用连作地,以及易感病植物的栽培地块和洼地育苗。如不得已时,需用2%~3%硫酸亚铁水溶液以9L/m3进行浇灌,或用70%敌克松4~6g/m3或撒生石灰20~25kg/亩。
(2)细致整地,改进播种方法。苗圃要选择地势穗肆迟高、排灌方便的地块或采用高畦育苗,圃地要平整,深翻细耙,以免播后高低不平而积水,土块太粗而漏风,影响出苗;整地宜在土壤干燥和天气晴朗时进行,以免水分太大造成板结,幼苗不能出土;苗圃土壤需消毒时,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g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g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g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g兑细土4~5kg拌匀,施药前打透底水,取1/3拌好的药土撒于地下,其余2/3药土覆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法。
(3)选好种,适时播种。
(4)合理施肥。施用农家有机肥时,特别是施用垃圾肥或堆肥时,必须充分腐熟后施入。
(5)出苗后的防治。发病初期喷淋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2~3L/m2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悬浮液500倍液。幼苗出土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则应在雨停后抓紧扒土,并用敌克松、25%多菌灵或50%代森锌等药剂制成药(1份)土(50份)后洒在根茎部,或用1∶1∶100~200倍的波尔多液喷洒苗木或喷施安碧解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3.2油松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病原为黄檗鞘锈菌,病原菌冬孢子于当年8月下旬、9月上中旬成熟。产生的担孢子积留于叶面上呈白色,靠风雨分散传播。遇油松松针时,萌发产生的芽管便由气孔侵入并增殖。少数病松针上可见少量子器,后随松针越冬。至第二年春,4月下旬开始生出大量的性孢子器,5月开始出现锈孢子囊。6月上旬锈孢子飞散侵染黄檗,经几次再侵染后,形成冬孢子堆。
发生规律:以菌丝在油松针叶中越冬,主要危害油松针叶,引起针叶枯黄早落,使新梢生长缓慢或死亡。在树冠下部发病较重。
(1)生物防治。避免营造油松和黄波萝的混交林。
(2)化学防治。喷洒1∶1∶170的波尔多液、石硫合剂0.3~0.5°Bé的浓度或15%粉锈宁1000倍液,敌锈钠1∶200倍液,退菌特1∶500倍液隔半月1次,共喷2~3次。
3.3松树腐烂病
主要为害中心干及主枝下部皮层。病部初呈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后皮层腐烂,常流出黄褐色汁液,湿腐状、有酒糟味,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清晰,有时呈深浅相间的轮纹状。
(1)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修枝间伐,透光通风,提高植株抗逆性;及猜李时砍出病株烧毁,减少病原;选择当地抗逆性强的树种,营造混交林。
(2)药剂防治。刮净病皮,涂抹1~2次杀菌剂,药剂可用40%福美砷、退菌特、石硫合剂、843康复剂、腐烂灵等。
3.4松树白粉病
主要为害新梢及嫩叶,也可危害花及幼果。新梢受害后,节间缩短叶片细长,叶缘上卷,质硬而脆,被害部覆盖一层白粉,后期变为黄褐色,严重时整个梢枯死。
防治方法:清除病原;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主要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苯来特、福美胂等。
3.5松树轮纹病
该病是树上一种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见。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直经为3~20m的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突起呈病状,边缘开裂,使表皮显得十分粗糙。果实受害,也是以皮孔为中心,生成水渍状褐色腐烂点,很快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展,5~6d可使全果腐烂。病斑不凹陷,病组织呈软腐状,常发出酸臭的气味。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喷药保护。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
3.6油松毛虫
油松毛虫一般多发生在春节,最初的发生期在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冠为害,最严重的时期是8、9月份,主要以幼虫危害针叶,以3~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或附近草丛下浅土层中越冬。
(1)物理防治。消灭越冬幼虫、综合治理,清除落叶和杂草。对于大苗,采取阻隔法。秋季幼虫下树前或春季幼虫上树前,用毒纸绳或毒纸环捆绑在树干上,阻杀下树越冬及上树危害的幼虫。
(2)化学防治。幼虫期用2%安得利粉剂,11.25~15kg/hm2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95%以上;或用25%灭幼脲防治,每公顷用有效成份90g。
(3)农业防治。营造针阔混交林,改造油松纯林为混交林,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自控能力;注意剪除有虫枝,秋冬季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人工摘除虫茧,在幼虫大发生期人工捕捉,捕捉时注意毒毛。
(4)生物防治。人工繁育释放天敌赤眼蜂每公顷60万头左右,寄生率达80%以上;幼虫期可用松毛虫杆菌、苏云金杆菌、“7216”芽孢杆菌,含菌量为1亿孢子/m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白僵菌菌粉含量50亿/g,每公顷量15kg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85%以上,在林间并有再侵染作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每公顷用2250亿病毒含量,加水喷雾防治,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4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涉及树木生命周期中种植、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树木的生长状况,还是响应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步。我们应当把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问:松针上出现突起的小黄点是怎么回事?该病如何防治?

松树针叶出现突起的小黄点,是由病菌侵染而发生的一种病害,叫做松针锈病。这种病害发生初期,首先在针叶上出现***段斑,其上生密***小点,后变褐色至黑褐色,并排出黏液,此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常数个沿针叶纵向排列,随后在其附近又产生橙***扁平舌状突起物,此即锈孢子器,常数个相连,排成一列。锈孢子器成熟后开裂,散出***粉末状的锈孢子,最后病叶枯黄脱落。
松针锈病病原菌属于完全锈菌,除在松针上危害外,还需转到另一种寄主植物(称转主寄主)上为害,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北方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黄檗鞘锈菌,为害油松,转主寄主为黄檗;另一种是白头翁鞘锈菌,为害赤松,转主寄主为白头翁属植物。这两种锈菌是以性孢子器在松针上越冬,来年4月中旬到5月下旬在松针上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气流传播,分别侵染黄檗和白头翁。7~9月在叶背产生***粉末状夏孢子堆,随后又产生冬孢子堆,8~9月冬孢子在适宜条游敬裤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再侵染松针,并形成性孢子器越冬。病害发生的条件,一般坡顶较坡脚为重,迎风口较背风面严重,树冠下部较上部重,7月份细雨连绵的年份病害易于流行。
【防治措施】
由于病原菌需在两种寄主稿坦植物上完成发育周期,所以清除转主寄主是防治的主要手段。应避免油松、黄檗混交林,必要时可造距离较远(1公里以上)的块状或带状混交林。春季可喷1∶1∶200的波尔多液,或0.3~0.5波美度石灰硫磺神简合剂、敌锈钠200倍液、20%粉锈宁1500~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