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滴丸剂的制备吲哚乙酸 滴丸剂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141 次
滴丸剂的制备吲哚乙酸 滴丸剂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

滴丸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其包括了药物的浸膏、干燥、粉碎、混合等制备过程,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制成小球形或椭圆形的制剂。而吲哚乙酸则是一种常见的农药成分,其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本文将就滴丸剂的制备吲哚乙酸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一、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原理

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原理主要涉及到药物的制备和制剂的形成。吲哚乙酸的制备需要进行化学反应,将原料经过多次加热、反应、提取等步骤,最终得到吲哚乙酸纯品。然后,将制得的吲哚乙酸与其他药物进行混合,制成药物浸膏。接着,将药物浸膏进行干燥、粉碎等处理,最终得到药物粉末。将药物粉末与辅料进行混合,制成小球形或椭圆形的滴丸剂。

二、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优势

相比于其他制剂形式,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具有以下优势:

1.溶解快: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小球形或椭圆形制剂,表面积较大,易于溶解,因此能够快速起效。

2.使用方便: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制剂形式小巧、便携,易于携带和使用,特别适用于大面积、连续、高密度的农药喷洒。

3.减少浪费: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制剂形式,能够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减少药物的损失和浪费。

三、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注意事项

在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药物的配比:在制备药物浸膏时,需要根据吲哚乙酸的含量和其他药物的作用,合理地进行药物的配比,以确保制得的滴丸剂具有良好的农药效果。

2.药物的干燥:在制备药物粉末时,需要对药物进行充分的干燥,以避免药物受潮而影响药效。

3.辅料的选择:在制备滴丸剂时,需要选择适宜的辅料,以确保制得的滴丸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四、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相关问题


1.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药物配比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药物配比过程中,需要注意吲哚乙酸的含量、其他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制得的滴丸剂具有良好的农药效果。

2.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干燥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干燥过程中,需要对药物进行充分的干燥,避免药物受潮而影响药效。同时,需要注意干燥的温度和时间,以避免药物的热分解和挥发。

3.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如何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

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比例、选择适宜的辅料、调整制剂的形状等方式来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

4.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辅料有哪些?

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辅料包括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硬脂酸镁等。

5.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制剂形式有哪些?

滴丸剂制备吲哚乙酸的制剂形式包括小球形和椭圆形。

问答拓展:提高滴丸质量精选辅料是关键

近年来,滴丸制剂技术得到深入研究,一些滴丸制剂产品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临床上,滴丸制剂特别是中药滴丸剂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等,成为众多制药企业重点打造的制剂品种。如何利用新技术、新辅料进一步提升滴丸制剂的内在质量,成为制药企业关注的问题。
  ■基质和冷凝剂作用关键
  滴丸制剂是利用固体分散技术,通过熔融法或溶剂熔融法等制成的药物呈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在滴丸剂制备过程中,需要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与赋形剂(基质、载体)加热溶化,滴入到不相溶的液体冷却剂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形或类球形丸剂。欲使滴丸成型,基质和冷凝剂两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基质在滴丸中不仅起到载药和赋予滴丸形态的基本作用,还会州链影响滴丸的收率、硬度、溶散时限、溶出速率、速效与长效、鉴别与含量测定、“老化”与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由于基质对药物具有湿润、阻聚、增溶和抑晶作用,药物在基质中可以被分散成固体溶液、微细晶粒、亚稳定形或无定型粉末、固态凝胶、固态乳剂,从而使药物与黏膜接触后,表面积增大,吸收速率、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提高。另外,可利用水溶性基质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的作用,制备高效、速效滴丸制剂,如以聚乙二醇(PEG)为基质的复方丹参滴丸,起效时间为5~10分钟;也可利用一些脂溶性基质的阻滞作用制备缓释、长效的滴丸制剂,如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阻滞剂的盐酸曲马多缓释滴丸,其半衰期提高了一倍。
  滴丸外观的颜色和均一性直接关系到滴丸的内在质量。圆整度不仅影响收率,同时也影响选丸、灌装等工序,关系到生产效率。导致滴丸外观变化和分散不均一的原因很多,除与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外,基质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如对于螺内酯滴丸,如果基质选择和制备条件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其被放置数天后颜色变红;还有一些中药滴丸表面出现一些细小的片状物、颗粒等不均一现象也与基质选择有关。如对于清开灵滴丸,单纯用PEG6000为基质不易成型,在贮存过程中PEG6000等易析出,其圆整度和收率都较低,而用PEG6000加PEG等多元基质后,上述问题可得到极大改善。
  硬度是决定滴丸能否实现产业化和应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与滴丸旅历溶散时限、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直接相关。硬度过小,不仅滴丸成型受到影响,而且不利于贮存,如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室温较高,滴丸(如舒冠滴丸)常会出现熔融成块的现象;硬度过大则会使滴丸溶散时限超过我国《药典》规定的30分钟上限。基质也是硬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单独用PEG4000为基质时,由于其黏度较小(100℃时黏度为75~85厘泊),滴丸硬度明显不够,时就需要加入黏度较大的PEG6000、PEG或PEG来调节。
  基质对鉴别和含量测定也会产生影响。册镇孙制备滴丸常用的辅料为PEG系列和脂肪酸聚氧乙烯醚40(S-40),但是PEG和S-40均为多羟基化合物,在进行滴丸剂的薄层鉴别时,往往会对某些成分产生干扰。如PEG可与生物碱沉淀剂碘化铋钾试液形成橙红色络合物,从而对生物碱的鉴别产生干扰。分子量在2000~之间的PEG均有一定黏性,且易溶于数有机溶剂,制备薄层鉴别用样品时,会使样品溶液的黏度增加,导致不易点样,点样常有拖尾现象或斑点,色带杂乱,且易造成薄层板板结,影响鉴别效果。采用PEG为基质的滴丸剂,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含量测定时,提取条件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条件不理想,往往会导致色谱柱效应下降。
  另外,药物在滴丸中通常是以无定形、部分无定形、微细晶粒或药物的亚稳定固态溶液的形式存在。从热力学上讲,这些状态都是不稳定的,药物分子或微晶趋向于重新聚集,从而导致分散程度减小、溶出度下降,甚至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使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进而影响药物的应用。这种现象被称为滴丸的“老化”,其与基质的结构和黏稠度密切相关。如高分子量PEG在熔融状态下十分黏稠,随温度降低其黏度会显著增加。当高分子量PEG与药物混合冷却时,由于在黏稠介质中的药物分子移动慢,形成晶核困难,故药物结晶延缓。所以,选择合适的滴丸基质和恰当的比例,是延缓“老化”、增加滴丸制剂稳定性的手段之一。
  滴丸中的冷凝剂是一类用于冷却液滴,并使液滴冷凝成为固体药丸的液体。冷凝剂虽然不存在于成型的制剂之中,一般也不作为处方的组成成分,但它起到使受热溶化的基质与药物混合物的液滴固化、定型的作用。冷凝剂的效果不仅直接影响滴丸成品的外观性状、硬度、溶散时限、圆整度、收率,还会影响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状态、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冷凝剂是滴丸剂制备工艺中不可缺少的助剂。如清开灵滴丸以4℃~15℃液体石蜡(表面张力较大,约35×10-5牛顿/平方厘米,黏度较小)做冷凝剂时,虽然较易成型,但其圆整度、硬度、收率均较低;而换成同样温度的100#甲基硅油(表面张力较小、黏度较大),其圆整度、硬度、收率均大大提高。
  ■为滴丸剂辅料选择支招
  作为滴丸制剂中最重要的辅料,基质应具备生理惰性,无毒,无副作用,对人体无害;不与主药发生作用,不影响制剂稳定性,不破坏主药的疗效;熔点较低或加入少量的水能溶化成液体,骤冷可凝聚成固体,在室温下能保持固体状态,且在加入一定量的药物后仍能保持上述性质。
  目前,制备滴丸剂大多采用熔融法或溶剂熔融法,通过加热使基质溶化,使其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所以滴丸基质的熔点不宜太高,从而避免因加热溶化而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挥发性药物的保留。为增加滴丸剂的溶出速率,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可选用能促进形成无定型物、简单低共溶物的基质作为载体。理论上,能用于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基质很多,但实际上能作为滴丸基质的却很少。这与某些基质的内聚力太小有关。这些基质与药物形成的液滴不足以克服液滴与冷凝剂之间的黏附力,从而不能成型。一般应选择表面张力大的基质。另外,现代制剂学提倡“小量、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中药制剂而言,在保证成型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基质的用量越少越好。实践表明,对于同一种药物,大滴丸的基质用量和比例应少于小滴丸。
  冷凝剂则不应与主药、基质相混溶,也不与主药、基质发生作用,不影响疗效;与液滴比重相近,以利于逐渐使液滴下沉或上浮;有适当的黏度,使液滴与冷凝剂间的黏附力小于液滴的内聚力而使液滴收缩成丸。
  另外,“老化”现象可导致滴丸溶散时限过长、溶出度降低、生物利用度下降。对此,需要加入一些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等)、增溶剂(吐温、司盘等)、崩解剂(淀粉、纤维素等)。对于某些易析出结晶、具有特殊气味或含有大量易挥发性药物的滴丸剂,也可使用包衣辅料进行包衣。
  ■辅料研发应同步发展
  制剂的进展离不开药剂辅料的开发与进步。目前我国《药典》收载的药用辅料难以满足滴丸制剂发展的需求。如用于制备速释型滴丸剂的常用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类(PEG1500、2000、3000、4000、6000、8000、、)、S-40、硬脂酸酯、甘油、明胶、泊洛沙姆188、EL-Banna等。其相应的常用冷凝剂为脂溶性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玉米油及其混合物等。但目前我国《药典》收载的PEG只有分子量在6000以下的。关于最常用的甲基硅油,目前我国《药典》收载的只有500#~1000#的,但滴丸所采用的甲基硅油为50#~350#(25℃时的运动黏度为50~350平方毫米/秒)。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滴丸剂的快速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为辅料研发企业带来了新课题和商机。

问答拓展:药剂学笔记: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及微丸

一、固体剂型的吸收过程: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二、固体剂型的溶出:noyes-whitney方程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率与药物粒子的表面积、溶解度、在溶出介质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散剂
  一、散剂的含义、分类与特点: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并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二、散剂的制备: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成品
  (一)、粉碎与过筛:
  1、球磨机:投料量为筒的15%--20%,圆球加入量30-35%。临界转速的75%。
  2、流能磨:适于抗生素、酶、低熔点及不耐热物料粉碎,粉碎分级同时进行,5um以下极细粉。
  一般散剂:细粉;难溶、收敛剂、吸附、儿科、外用:最细粉;眼膏剂:极细粉
  (二)、混合:临界转速30-50%
  影响混合质量的因素:
  1、组分的比例:等量递加混合法
  2、组分的堆密度
  3、组分的吸附性与带电性
  4、含液体或易湿组分:有液体组分可用吸收剂: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含结晶水可用等摩尔无水物代替。本身吸湿迅速混合,混合吸湿不应混合。
  5、含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组分:不利混全,有利于药效发挥。液化的共熔物可吸收、分散。
  (三)、分剂量: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机械化多用容量法。
  (四)、散剂的质量评定:
  1、肢搭外观均匀度
  2、干燥失重<9.0%
  3、装量差异另卫生学检查
  (五)、散剂的吸湿:成为散剂制备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迅速增加吸湿量时的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均有固定的crh。水溶性混合时:crhab=crha*crhb与各组分的比例无关,elder假说。水不溶性药物无特定的crh,仅是表面吸附水蒸汽,混合时,吸湿量具有加和性。倍散:在剂量小的毒剧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10倍(0.1-0.01g)、100倍(0.01-0.001g)1000倍(0.001g以下)。1000倍散应逐级稀释。稀释剂:乳糖、糖粉、淀粉、糊精等配研法
  颗粒剂
  一、颗粒剂: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分可溶性、混悬性、泡腾性颗粒剂。
  二、颗粒剂的制备:1、制软材2、制粒3、干燥缺蔽4、整粒与分级5、包衣
  三、颗粒剂的质量检查:1、外观;2、粒度;3、干燥失重<0.2%;4、溶化性;5、装量差异
 历扮拿 另外:均匀度、释放度
  胶囊剂
  一、胶囊剂:指将药物盛装于硬质空胶囊或具有弹性的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分硬胶囊、软胶囊、肠溶胶囊溶解、小剂量刺激性药物、易风化、吸湿药物不宜制成胶囊。
  二、胶囊剂的制备:
  1、硬胶囊:明胶,加增塑剂甘油、山梨醇、cmc-na、hpc,级,平口套合。
  2、软胶囊:可塑性和弹性,由明胶、增塑剂、水比例确定。干明胶:干增塑剂=1:0.4-0.6液体药物含水5%或为水溶液、挥发性,醇酮醛等不宜制成软囊。多为固药混悬在油性或peg中。
  制备方法:1、滴制法2、压制法
  肠溶胶囊:
  1、明胶与甲醛作用生成甲醛明胶,只在肠中溶解
  2、明胶壳表面涂肠溶衣
  三、胶囊剂的质量评定:
  1、外观
  2、水分<9.0%
  3、装量差异
  4、崩解时限另作溶出度检查
  滴丸剂与微丸滴丸剂: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合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成形。微丸:指由药物和辅料组成的直径小于2.5mm的圆球状实体。一般填于硬胶囊、袋装或制成片剂

问答拓展:基质原料有哪几类,分别举例说明?

滴丸剂所用的基质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溶性基质和脂溶性基质。

1、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类(PEG6000、PEG4000等)聚维酮(PVP)、硬脂酸钠、泊洛沙姆、硬脂酸聚烃氧(40)酯、明宴搜闭胶等。

2、脂溶性基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醇、半合成脂肪酸酯、氢化植物油等。

扩展资料:

制作过程:

1、滴丸的制备工艺

滴丸剂的基质能在较低温度下熔融,首先将基质加热熔融,然后将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于熔融的基质中,保温下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液里,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熔融基质收缩成球状,冷却固化成丸。漏稿

常用的冷却液有液晌裂状石蜡、植物油、二甲硅油、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等,应根据基质的性质选用互不相容的冷却液。

2、设备

根据滴丸与冷凝液相对密度差异,选用不同的滴制设备,如向上或向下滴制。

3、滴丸剂制备的影响因素

处方因素:基质的性质、基质与药物的相容性,如药物在基质中混悬或溶解、混悬粒子径的大小、混悬粒和熔融基质的密度差等。

工艺因素:滴液口径大小、滴入速度、滴液和冷却液的密度差、温度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丸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