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秆锈病的病害循环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134 次
小麦秆锈病的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病的病害循环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小麦秆锈病的存在,使得小麦的产量大受影响。那么,小麦秆锈病到底是什么?它会给小麦产量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防治小麦秆锈病呢?

一、小麦秆锈病的概述

小麦秆锈病是由小麦秆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小麦秆锈病的发病期为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病害初期在小麦叶片上形成淡***小点,逐渐扩大,形成***斑块,后期叶面覆盖灰白色粉末,称为"锈粉",同时小麦秆上也会出现***锈斑。

二、小麦秆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的叶片减少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导致小麦产量下降。据统计,小麦秆锈病每发生一次,平均可造成小麦产量下降10%左右。

三、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秆锈病的首要措施。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选择。

2.合理施肥。小麦缺乏营养会使小麦植株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害。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适量施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增强小麦植株的抵抗力。

3.做好病害监测。及时观察小麦生长情况,发现病害早期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扩散。

四、小麦秆锈病的相关问题

1.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是小麦秆锈菌。

2.小麦秆锈病有哪些防治方法?

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做好病害监测。

3.小麦秆锈病的发病期是什么时候?

小麦秆锈病的发病期是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

4.小麦秆锈病发生会对小麦产量造成怎样的影响?

小麦秆锈病每发生一次,平均可造成小麦产量下降10%左右。

5.如何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

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选择,选用抗病性好、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

相关拓展:

问:小麦秆锈病是多循环锈病

小麦秆锈病不者纯灶是多循环锈病。根据相关信息查询,小麦秆锈病是一种单循环锈病,它的病原体只影响小麦,而多循首扮环裤宽锈病的病原体可以影响多种植物。

问:小麦黑穗病稻瘟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哪个属于单循环病害

小麦銹病属于单循环病害。
小麦秆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种植小麦的国家和地区咐谨均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我国主要发生于东北和西北麦区。其次为江淮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冬麦区,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小麦杆锈病是活体寄生型病害,档塌只能在小麦活体和自生麦苗活体上行简圆进行寄生,不能在秸秆和麦杆上存活。

问:小麦秆锈病以为害小麦植株哪个部位为主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1)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2]。
(2)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群众形象的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问:小麦秆锈病的发病因素是什么样的?

在种植感病敬扒品种的条件下,秆锈病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取决于小麦抽穗期前、后的气候条件及菌源量。一般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稿悉,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但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常年4~5月降雨较多,所以湿度并非病害流行的限制因素,病害流行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通常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上升到16℃以上,同时,外来菌源量大,来得早亮敬昌,病害就可能流行。对东北和内蒙古春麦区来说,如华北地区发病重,空中夏孢子始见期早,数量大,而本地5~6月气温偏低,小麦发育延迟,同时6~7月降雨日数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澳大利亚20世纪60年代先后推广的抗秆锈品种Timgalen和Timson都具有Sr5、Sr6、Sr8、Sr36及其他抗秆锈基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保持抗性。加拿大20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推广抗锈品种Seiki,k.大面积种植了30年一直保持成株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该品种至少具有6个抗秆锈基因(Sr2、Sr6、Sr7、Sr9d,Srl7、Sr23等),其中成株抗病基因Sr2可能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