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研究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722 次
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研究

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研究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锈病却是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会导致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锈斑,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研究小麦锈病抗性品种对于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的研究现状

目前,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麦基因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小麦锈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如Lr34、Lr67、Lr68等。同时,也已经研究出了一些小麦锈病抗性品种,如中国的“华农1号”和“华麦8号”,以及国际上的“Thatcher”等。

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的优点

小麦锈病抗性品种具有很多优点。它们可以减少小麦生产中的病害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它们可以降低农民对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它们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增加小麦的经济价值。

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的研究前景

相关问题

问题一:小麦锈病抗性品种对于小麦生产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小麦锈病抗性品种可以减少小麦生产中的病害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它们可以降低农民对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它们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增加小麦的经济价值。

问题二:小麦锈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答案: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问题三:目前已经研究出的小麦锈病抗性品种有哪些?

答案:目前已经研究出的小麦锈病抗性品种有中国的“华农1号”和“华麦8号”,以及国际上的“Thatcher”等。

问题四: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的研究前景如何?

问题五: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小麦锈病抗性品种研究的意义在于保障小麦生产,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农民对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小麦的品质,增加小麦的经济价值。

相关拓展:

问: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有哪些,附小麦锈病症状

抗锈病小麦品种有泰麦733、济麦262、洛麦29、新麦208、西农857、中麦875等。1、泰麦733:半冬性小麦,生育期231.7天,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亩产为497.8公斤。2、济麦262:冬性普通小麦,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亩产454.35公斤左右。3、洛麦29:半冬性小麦,可抗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亩产约483.0千克。

一、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有哪些

1、泰麦733

(1)该品种为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为231.7天,其幼苗呈匍匐,苗壮,抗寒性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适中,穗呈长方形。成株期叶色浓绿,旗叶较小,上冲,穗层整齐。其株高约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

(2)该品种穗较大且均匀,籽粒呈白色,角质率98%,饱满度较好,千粒重约49克,成熟落黄好。

(3)经抗病性鉴定,该品种可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4)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为497.8公斤。

2、济麦262

(1)该品种为普通小麦品种,冬性,幼苗半直立。其株型半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较抗倒伏,熟相中等,其生育期比鲁麦21号晚熟1天。其株高67.2厘米,亩最大分蘖74.8万,亩有效穗32.7万,分蘖成穗率43.8%。

(2)该品种的穗呈长方形,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4.7克,容重750.9克/升。籽粒特征有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粉质等。

(3)该品种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

(4)该品种在2024-2024年山东省小麦品种旱地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454.35公斤,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唯指增产6.44%。在2024-2024年旱地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92.97公斤,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增产4.92%。

3、洛麦29

(1)该品种为半冬性小麦,全生育期为227天,比对照祥山昌品种周麦18晚熟1天。其幼苗呈半匍匐状,苗势一般,叶片较为宽短,叶色呈深绿色,冬季抗寒性中等。株高约75厘米,抗倒性强。株型稍松散,蜡质层厚,旗叶宽长,略披。它的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

(2)该品种的小麦春季起身拔节较迟,耐倒春寒能力较为一般,且后期根系活力一般,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为中等。

(3)该小麦可抗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

(4)该品种小麦在2024-202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0千克,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2%。在2024-202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93.7千克,比周麦18增产5.9%。在2024-202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9千克,比周麦18增产5.2%。

4、新麦208

(1)该小麦为弱春性,中早熟,幼苗半匍匐,它的叶宽而长、上冲、青绿色,分蘖力中等。其株高为8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它的穗层较厚,穗大码稀。

(2)该小麦的穗呈纺谨扒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均匀饱满,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4万穗,穗粒数28.8粒,千粒重43.5克。

(3)该小麦可中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

(4)该小麦在2024-202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3公斤。2024-202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0.7公斤。2024-202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0公斤。

5、西农857

(1)该小麦为普通小麦品种,属弱冬性中晚熟品种,其幼苗半匍匐,分蘖能力较强,生长势较强,叶色深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其株高73.7厘米,株型半紧凑,蜡质重,穗层较为整齐,旗叶宽短上举,干尖轻,穗下节中长,抗倒春寒能力较为一般。其亩穗数为42.2万,穗粒数为36,千粒重为51.3克。

(2)该小麦穗纺锤形,穗长度中等,排列紧凑,结实性一般,白壳,短芒。其籽粒呈白色,较为饱满,半硬质。

(3)该小麦可中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

(4)该小麦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45.8公斤左右。

6、中麦875

(1)该小麦为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为226.5-236.9天。其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浅绿,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型偏紧凑,旗叶偏小、上冲,穗下节较短,株高75-78cm,茎秆弹性弱,抗倒性中等。

(2)该小麦为长方型穗、较大,穗层整齐,小穗排列松散,中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好。其根系活力较强,叶功能期长,耐旱性较好,耐后期高温,落黄好。

(3)该小麦可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4)该小麦在2024-2024年度河南省冬水Ⅱ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8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2.6%。在2024-2024年度河南省冬水Ⅱ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1.9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3%。在2024-2024年度河南省冬水A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8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0%。

二、小麦锈病症状

1、条锈病

(1)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2)叶片发病时,会出现鲜***疱状夏孢子堆。孢子堆呈长椭圆形,体积较小,呈虚线状排列,孢子堆破裂可散出铁锈色粉末状的孢子。后期病部会变成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不易破裂。

2、叶锈病

(1)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会形成圆或长椭圆形、橘红色散乱排列的疱状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也可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末。

(2)后期,病株的叶背面会形成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不易破裂。

3、秆锈病

(1)该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叶和穗。

(2)病株上会形成夏孢子堆,呈长椭圆形,这种病在三种锈病中体积最大,呈红褐色,形状不规则,还可以穿透叶片,叶背的孢子堆比叶正面的还大。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翻卷,散出锈褐色孢子粉。

(3)后期,病部会出现黑色冬孢子堆,表皮容易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末。

问:王焕如的技术成就

王焕如从1939年就开始研究小麦叶锈病。1945年在美留学期间,曾协助导师E.C.斯塔克曼对全美小麦秆锈生理小种进行过调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焕如对小麦锈病的研究集中于小麦锈菌生理分化和品种抗锈病方面。他在国内广泛介绍斯塔克曼所倡导的锈菌生理小种概念和研究方法,为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王焕如十分重视小麦锈病的应用研究,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1950年王焕如受农业部委托对我国东北地区小麦秆锈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小麦锈病菌生理小种,小麦品种幼苗抗病性作了大量鉴定工作,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锈病菌主要生理种是21号,并从307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近20余个抗病品种,为解决东北地区春小麦锈病为害起了积极作用。1956年对东北地区小麦锈病转主寄主的调查,明确大叶小蘖在东北地区不起寄主作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除草的人力和经费。1959年他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丧失抗性的原因是碧1锈菌生理种引起的,并提出引种和培育抗病性品种措施。1984年王焕如对张家口坝下地区夏播小麦条锈病进行了考察,认为在高山上越夏的条锈菌与平原地区秋播小麦出土的时间不相衔接,消除了有人担心条锈菌有可能波及平原冬麦锈病流行的忧虑。王焕如还为解决小麦赤霉病、腥黑穗病、黑胚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上做出了显著成搭搭绩。
王焕如经过20余年对小麦锈病的研究,1962年首次对E.C.斯塔克曼关于小麦锈病菌生理种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异议。指出斯塔克曼的观点是偏重于锈病分类而忽视了寄主和病知派拿原物的相互作用;在研究方法用鉴别寄主来鉴定生理种局限性,提出用生产品种,辅之以其他方法来鉴定小种。1963年再次指出用标准寄主来鉴定锈菌生理小种方法,在学术观点上有片面性,提出室内的鉴定工作,与室外调查羡瞎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侦察锈菌的变化。
1981年,王焕如在生物间遗传学的启迪下,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结合国外的动向,提出了今后开展小麦锈菌毒性研究应持有群体观点、生态观点和时态观点、进化观点的倡议。采用毒力频率的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用毒力组合与抗性组合的方法分析品种群体与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为推广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不通过杂交来推导品种抗性基因和基因型,为简便和迅速地鉴定抗源和选配亲本提供遗传信息。这些观点和方法,把传统偏重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改变为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因此不仅可以了解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关系,还可以了解在不同条件下品种群体与菌株群体的关系。近十几年王焕如基于这些观点和方法对河北、陕西、河南、新疆等地区的小麦品种与小麦叶锈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把我国小麦锈病菌生理和品种抗锈病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5年他应邀去美国讲学,报告了生物间遗传学在中国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依阿华州立大学副校长克里斯顿森评价:“王教授的学术观点,不仅对研究生,对教授也有启发。”密苏里州立大学雷格林教授评价:“你们的工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好的。如能在抗病育种中应用,将可以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堪萨斯州立大学勃劳德教授的评价:“王教授的抗性组合的构思,是独立的创新。”
近十几年来,王焕如和他主持的小麦叶锈病研究组取得瞩目成就,其中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并领导了全国小麦叶锈病研究协作组,与山东、山西、河南、内蒙等单位进行多项的协作研究。
生物间遗传学是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在锈菌生理分化现象和基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是特定的病原物基因型和特点的寄主基因型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特定的表现型。它不仅全面地考虑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指出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定的寄主和特定的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
王焕如鉴于生物间遗传学的发展,经他积极建议农业部于1981年和1984年分别邀请美国国际生物间遗传学权威W.Q.雷格林(Loegering)和L.E.勃劳德(Browder)两位教授来华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生物间遗传讲习班。王焕如在会前亲自译出主讲人的讲授提纲,主持组织讨论和辅导,会后亲自整理全部讲授资料。在以后的几年中,应邀到全国各地进一步介绍生物间遗传学理论,并与冯祖寿合编了我国第一本《生物间遗传学》讲义。为推动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84年王焕如及他的研究小组首先将这理论用于小麦叶锈病的研究上,发表了“生物间遗传学不通过杂交推导基因型的程序及其在小麦抗叶锈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代表了我国小麦锈病研究进入到新的水平。以后发展到小麦条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以及稻瘟病、谷瘟病等方面也充分应用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与王焕如积极引进、应用和传播生物间遗传学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王焕如自194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90年离休后仍继续为研究生讲授高级植物病理学和专题报告。几十年来他坚持主张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三结合。他担任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主任时,强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量多做研究工作。他认为开展科研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王焕如在教学上强调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启发式教学。他不仅在课堂上或辅导中开展质疑和答疑,而且经常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同学去查阅资料,甚至通过田间和实验室里小型实验来解答问题。他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同学因志趣选修各种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发挥其专长。
王焕如在科研上,善于帮助同志们从具体的实验结果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例如在小麦锈病防治的研究上,他根据同志们对河北碧玛1号小麦丧失抗条锈性问题研究的结果,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大胆地对传统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生理分化观点提出对若干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编写系统作了革新。他指出“柯赫法则”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等等。正由于他以求实的精神使得他与范怀忠合编的《植物病理学》教材博得了国内和菲律宾学者的好评,1988年由农业出版社向国家教委推荐为优秀教材。
王焕如为我国植物病理事业奋斗了几十年,他亲自编写了《植物免疫学》、《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生物间遗传学》和《抗病育种的病理学基础》等教材。他主持翻译了《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等数部专著,他和他的锈病研究组发表论文124篇,以及百余篇专题译文,为我国植病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赤子忠心、为国为民。”

问:小麦的白粉病和锈病用什么药最好

播前用25%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的防治

(1)症状与侵染循环
  小麦锈病分条锈、叶锈、秆锈三种类型。三种锈病的简单识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褐斑。条锈病多发生在叶片上,孢子堆呈鲜***、较小、排列整齐成长条状。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很少发生,孢子堆呈桔***至赤褐色,散生于叶片上。秆锈病主要危害麦秆、叶鞘,叶片、麦穗也有发生,孢子堆大、呈褐色、椭圆形,周围有破裂翻起的麦皮。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麦穗也可发生,病斑梭形、隆起,表面覆有灰白色霉层。
  小麦纹枯病主要危害茎秆基部,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云纹状灰褐色病斑,抽穗时叶鞘上形成萝卜籽状的菌核,病重时主茎枯死,产生白穗,遇风雨时易倒伏。
  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弱抗病品种发病重,温度适宜,降水量多,空气湿度高时病害易流行,氮肥施用多,植株旺长,密度高,叶面积系数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2)防治方法:
  (A)选用高抗病品种。
  (B)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增施有机肥料和磷钾肥,控制氮肥使用量;科学灌水,减少无效分蘖,防止植株旺长、田间郁闭,改善田间小气候。
  (C)药剂拌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25克,兑水375克,拌麦种10公斤。促进根系发达,幼苗健壮,提高抗病性能。
  (D)小麦3叶期喷洒600倍“天达壮苗灵”促进根系发育;返青、拔节期,用3000倍96%恶霉灵+600倍“天达粮宝”(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喷雾,既可增强小麦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能,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效能,增加产量10—15%,又可防止并减少病害发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用井岗霉素+“天达粮宝”或多抗霉素+“天达粮宝”防止有特效。

问:今年有什么高产小麦品种

泛麦803:
豫审麦,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完美的继承了邯6172抗寒、抗病、广适、耐高温和周麦16矮秆、大穗的优点,是一个集矮秆、大穗、抗病、抗干热风、早熟等优点于一身的优异小麦新品种。
1、矮秆大穗,抗倒抗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穗层整齐。株高68-70厘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寒性好,从未发生过冻害。
2、抗干热风、超高产:植株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功能强,后期灌浆快,抗干热风,落黄好。亩穗数44万,穗粒数50粒,千粒重47.5克,亩产650公斤以上。
3、商品性好:籽粒白粒、饱满、半角质,外观商品性好。
4、综合抗病性好:抗条锈和白粉病、纹枯病。
2024年高产小麦品种推荐
百农207
百农207是半冬性品种,株高75公分左右,茎秆粗壮,高抗倒伏。
与矮抗58相比,分蘖力强,但成熟率低,穗比矮抗58较大,粒数较多。
百农207抗寒性较强,但易感纹枯病、锈病、赤霉病。
其适宜种植区在黄淮冬麦区。
(以河南为例)在河南其播种时间在10月10日前后。
管理的重点是,注意选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苗期纹枯病,锈病发生;抽穗期根据天气情况,预防赤霉病的危害。
2024年高产小麦品种推荐
中麦875
豫审麦,该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攻关,选育的具有大穗高产抗寒抗干热风商品性好小麦新品种:
1、抗寒: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连年种植无冻害;春季抗倒春寒能力强,无缺粒。2、大穗大粒:长方型大穗,亩穗数44.5万,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8.8g。
3、商品性好:籽粒角质,饱满度好,商品性好,卖粮容易。
4、高产、抗病:平均亩产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3%,居30个参试品系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对叶枯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由于对照周麦18。
5、抗倒:植株较紧凑,株高70cm左右,茎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长,茎秆柔韧,弹性好,高抗倒伏。
6、抗干热风: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耐旱性好,耐后期高温,抗干热风,落黄好。
2024年高产小麦品种推荐
洛麦26
豫审麦,该品种是利用百农AK58/开麦18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众多小麦专家声称:它是黄淮麦区一个各方面性状超越矮抗58的品种,推广前景不可限量。该品种具有以下优点:
1、矮秆抗倒:株高68cm,穗下节短,茎秆粗,弹性好,抗倒伏;
2、抗寒: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长势壮,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抗倒春寒能力好;
3、高产稳产:株型紧凑,旗叶宽大,光合能力强,高产稳产,一般亩产不低于650公斤。2024~2024年度河南省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7.3%。
4、大穗大粒:纺锤型穗,白粒,角质,粒大、饱满度好。亩成穗数41.9万,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8.0g。
5、抗干热风: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好,耐高温,灌浆快,成熟落黄好。
6、早熟性好:完美继承了开麦18早熟特点,是半冬性小麦品种中的早熟品种,集高产和早熟于一身,对于套种和早滕茬具有先天的优势。
2024年高产小麦品种推荐
太麦198
该品种是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新审定的小麦品种(审定编号:鲁审麦),具有中抗赤霉病、矮秆、高产、广适等突出优点,具备成为山东大品种和换代品种的潜力。
小麦品种“太麦198”是山东省2024年底审定的中抗小麦赤霉病的高肥水品种,不仅抗赤霉病,还高抗小麦叶锈病。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抗病鉴定结果:高抗叶锈病,中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越冬抗寒性较好。适宜山东省高肥水区推广种植。
产量表现
在2024-2024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99.9公斤,比对照济麦22增产5.4%;2024-2024年山东省高肥水组生产试验中表现产量,平均亩产634.3公斤,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6.2%.2024年在公司繁种基地一块高产地块在标准水份在12.3%,亩产达到了708.5公斤的高产纪录。
2024年在鲁南滕州小麦展示田中,太麦198平均亩产684.2公斤,比对照增产6.2%。连续两年荣获产量的好成绩。
2024年高产小麦品种推荐
徐麦35
苏审麦,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期。适宜播期10月中旬。
2、种植密度。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12万-16万,推迟播种或肥力水平偏低应适当增加基本苗。
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氮肥基苗肥占60%,拔节孕穗肥占40%,抽穗扬花后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叶面肥。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抗旱。
4、病虫草害防治。冬前及早春及时防除田间杂草,做好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防治工作。
5、收获。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2024年高产小麦品种推荐
鄂麦170
鄂审麦,2024年湖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由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买断其生产经营权。
1、优、抗寒:该品种属半冬性早熟品种,幼苗生长半匍匐抗寒性好;籽粒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达到优质麦标准。
2、高产:2024~2024年度区域试验亩产比郑麦9023增产6.40%,一般亩产600公斤左右。
3、倒伏:株高75.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
4、抗病:株型紧凑,剑叶中等、上举,茎秆蜡粉重,抗病性好,中抗条锈病等,后期熟相较好。
5、大穗大粒:穗长方形,亩有效穗37.4万,穗粒数30.7粒,千粒重43.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