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上的吸浆虫用什么农药防治
此篇农资总结会给农资人剖析一下“麦子上的吸浆虫用什么农药防治”的内容进行概括性分析,但愿对大家有一点帮助,关注下本站哈!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一种毁灭性害虫。其虫体小,危害隐蔽,防治技术性强。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以幼虫危害小麦花器,吸食麦粒浆液,造成瘪粒或空壳从而使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且对小麦质量也有严重影响,受害籽粒易发霉,品质降低使面粉灰增加,出粉率下、面团性降低。
小麦吸浆虫,虫体小生活隐蔽,所以农民说:“看不见,摸不着',调查吸浆虫,比较费工,返青期查幼虫,首先在去年长势不好产量低的麦田查,查的方法是:在麦田网状设点,每点挖l0厘米见方,20厘米见方的土,放在80一100目的箩(即白面箩)或尼龙袋内,经水冲洗,每样有2头以上幼虫即用药防治,查成虫:在5月3一l0日小麦抽穗扬花前,每日早晨或黄昏在麦田用捕虫网l0复次有虫30头,或扒麦一眼能见3-5头成虫即喷药。
根据多年的系统淘土调查,冀中南化踊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在小麦吸浆虫一生中这个时间抗药性最低,是最薄弱环节而且防治时间最长,是蛹期防治最佳时期,这时小麦正处在孕穗至抽穗期。
而拔节期至孕穗期防治因药残效期短,效果不佳。
成虫期防治:成虫羽化盛期在5月3日至l0日,小麦正处在抽穗至扬花前,是防治最佳时期,因小麦吸浆虫羽化后即能产卵为害。
成虫期只3天,不易抓住防治适期。因羽化期不整齐,盛期约7天左右,所以成虫期防治只能做为蛹期防治的辅助措施。
成虫期防治时间正是小麦蚜虫初发期,个别麦穗上有少量蚜虫。防治吸浆虫对麦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须在齐穗扬花前)。
l毒土:亩用6%林丹粉1一l5公斤。25%林丹粉2-25公斤。45%甲敌粉或2%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15%甲基l605粉25公斤,于其中任选一种拌细耕土20-25公斤,有条件的可兑2一3公斤水兑上毒土制成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散时没有药粉飞扬,闻不到呛味。撒毒土时间以上午l0时后,没有露水为好。
撒时要均匀,撒后浇水可提高药效。
2熏蒸:亩用50%敌敌畏乳剂l50毫升,兑水3公斤,喷拌在20公斤的麦糠上,手握成团,落地即散。
顺麦拢,一米放一小把,可起到熏蒸杀虫作用,药效持久。
亩用50%敌敌畏50毫升,50%敌马合剂l00毫升50%一六0五50毫升等任一种兑水50公斤常规喷雾,成虫抗药性不强,凡治麦蚜的药都可用。
防治时间:最好是晴天,无风,黄昏前后最理想,因为此时吸浆虫最活跃,飞翔于麦穗间产卵,易于着药。上午l0时后,下午4时前多隐蔽于麦株中下部,不易着药。
小麦粮屯里跑出来的1毫米左右的红色小虫子是什么虫。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常见的害虫。一般防治吸浆虫的最佳时期为蛹期和成虫期。
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该虫大都位于地表且多为**蛹,对杀虫剂敏感,用药土防治效果较好。特别是撒施毒土后降雨,增加了药剂和吸浆虫接触的机会,使防效提高。
吸浆虫成虫,对杀虫剂比较敏感,易**死,可在产卵盛期前(小麦抽穗至开花前)进行防治。防治吸浆虫的药剂,蛹期以50%的辛硫磷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和6%的林丹粉剂为好,成虫期以6%的林丹粉剂、55%的林丹胶悬剂、40%的氧化乐果乳油和80%的敌敌畏乳油的缓释剂较好。
吸浆虫的防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蛹期防治效果较好,残虫量少,成虫期不必再进行防治。若蛹期漏治或防治效果较差的,成虫期需补治。
小麦皮蓟马属缨翅目、皮蓟马科。拉丁学名:(Haplothrips。
kurdjumov)。
形态特征:成虫,黑褐色,体长15-2毫米,翅2对,边缘均有长缨毛,腹部末端延长成管状,叫做尾管。卵,乳**,长椭圆形,初产白色。
若虫,无翅,初孵淡**,后变橙红色,触角及尾管黑色。蛹,前蛹及伪蛹体长均比若虫短,淡红色,四周生有白毛。
危害症状:小麦蓟马危害小麦花器,灌浆乳熟时吸食麦粒浆液,使麦粒灌浆不饱满。严重时麦粒空秕。
还可危害麦穗的护颖和外颖,颖片受害后皱缩,枯萎,发黄,发白或呈黑褐斑,被害部极易受病菌侵害,造成霉烂、**。
小麦吸浆虫,俗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均属双翅目,瘿蚊科。
分布遍及全国各麦区,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主要害虫。
好文探索:小麦吸浆虫
学名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麦红吸浆虫学名为Sitodiplosi**osellana(G6hin)、麦黄吸浆虫为tariniatritci(Kiby)。
均属双翅目,瘦蚊科,是世界性害虫。前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及江河沿岸的平原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高纬度地区。
寄主小麦、大麦、青棵、燕麦、黑麦、雀麦等。
为害特点均以幼虫吸食麦粒浆液,出现瘪粒,严重时造成绝收,是毁灭性害虫。
形态特征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复眼大,黑色。
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雌虫触角14节,念珠状,各节呈长圆形膨大,上面环生2圈刚毛。
**发达,腹部略呈纺锤形,产卵管全部伸出。雄虫体长2mm左右,触角14节,其柄节、梗节中部不缢缩,鞭节12节,每节具2个球形膨大部分,环生刚毛。
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2—3mm,椭圆形,橙**,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
蛹长2mm,**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
呼吸管1对。麦黄吸浆虫雌体长2mm左右,体鲜**,产卵器伸出时与体等长。
雄虫体长1.5mm,腹部末端的把握器基节内缘无齿。卵长o。
29mm,香蕉形。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腹末端生突起2个。
蛹鲜**,头端有1对较长毛。
生活习性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
翌年当地下10cm处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cm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天。10cm地温20℃上下,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入抽穗期一致。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一70粒,成虫寿命约30多天,卵期。
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
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入1o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
河北麦红吸浆虫于60年代、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三次猖颁发生,其原因一是随着肥水条件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湿润肥沃的条件利其羽化和存活,小麦一玉米一小麦种植方式发生重。二是吸浆虫抗逆力强,条件不适时可在土壤中休眠6—12年。
三是缺少抗(耐)虫品种。四是虫情监测困难,漏查较多。
麦黄吸浆虫年生1代,成虫发生较麦红吸浆虫稍早,雌虫把卵产在初抽出的麦穗上内、外颖之间,幼虫孵化后为害花器,以后吸食灌浆的麦粒,老熟幼虫离开麦穗时间早,在土壤中耐湿、耐旱能力低于麦红吸浆虫。其他习性与麦红吸浆虫近似。
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春季3—4月间雨水充足,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此外麦穗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受害轻。
抽穗整齐,抽穗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错开的品种,成虫产卵少或不产卵,可逃避其为害。主要天敌有宽腹姬小蜂、光腹黑蜂、蚂蚁、蜘蛛等。
精选问答:
1、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
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方法有多种,但从实践经验来看,综合使用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效果最为显著。 化学方法可以采用喷洒杀虫剂的方式,但要注意选择安全、环保、不会留下残留的杀虫剂,并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洒。 生物方法可以采用引入天敌的方法,如寄生蜂等,或者使用生物农药等天然的防治方法。 还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整,如合理施肥、轮作等方式,提高小麦植物的抗病能力。通过采用综合的、多种防治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2、小麦的吸浆虫要怎样防治?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吸食灌浆麦粒汁液的毁灭性害虫,虫体很小,成虫、幼虫体长仅有2-2.5毫米,喜欢在小麦颖壳内活动,不容易被发现,若不注意防治可导致小麦大幅度减产。
首先是抓住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关键时期,防治时期为化蛹盛期、成虫羽化期,于小麦生育期而言,一般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前;
第二,合理选择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噻虫·高氯等药防治;也可在成虫期用毒·辛拌细土撒施与田间防治,施药后适当浇水,防效更好;
第三,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要注意喷匀、喷透;
第四,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田块,可连续施药2次防治,第一次宜在小麦抽穗10%-20%时,第二次在小麦抽穗60%-70%,间隔5-7天,其中第二次施药可结合“一喷三防”进行,加入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水溶肥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麦蚜等病虫害,促进水稻扬花、灌浆结实。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