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蓝藻 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4-06-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445 次
蓝藻 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本篇知识总结会给全国农友们解释一下“蓝藻”的内容进行周详说明,期待对大家有一点帮助,开始你的阅读吧!

蓝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淡水中的蓝色细菌,它们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以及氮的固定,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生长的蓝藻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蓝藻的生物学特征

蓝藻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细胞大小通常在1-100微米之间,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椭圆形、螺旋形等。它们的细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可以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蓝藻可以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同时还可以利用氮酸盐等无机盐进行氮的固定,为水生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

蓝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虽然蓝藻对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度生长的蓝藻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过度生长的蓝藻可以消耗过多的氧气,导致水中氧气浓度降低,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蓝藻富集的有毒物质也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蓝藻过度生长还会导致水体浑浊,影响水体透明度,从而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

蓝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蓝藻富集的有毒物质可以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蓝藻中富含的微囊藻毒素可以对人体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死亡。人们在使用水源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蓝藻过度生长的情况。

如何防止蓝藻过度生长

防止蓝藻过度生长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降低蓝藻的生长速度。控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可以减缓蓝藻过度生长的速度。最重要的是,人们需要提高环保意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拓展百科知识

1.微囊藻毒素(wēisuǒzǎodútóuxiàn):是蓝藻中一种常见的有毒物质,可以对人体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产生损害。

2.氮的固定(dàndegùdìng):是指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基氮或硝酸盐等形式的过程。蓝藻可以利用氮酸盐等无机盐进行氮的固定,从而为水生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

参考文献:杨晓芸,等.水生态系统中蓝藻的生物学特征与危害[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4(3):11-16.

相关问答拓展:

1、太湖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水体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目前出现的蓝藻暴发主要原因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蓝藻大量死亡发酵发臭形成污水团,突然侵入贡湖水源地取水口,这是造成自来水水质突变异常的直接原因。专家组经对水源地水质突变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一致认为:在今年特定的风向和水力条件下,太湖暴发的大量蓝藻聚积于贡湖北岸芦苇丛及附近水域,因气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蓝藻死亡并沉入水底,在蓝藻**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发黑发臭,形成较大面积的污水团(约3平方公里),突然侵入贡湖水源地取水口并造成了水质突变。

无锡太湖湖面处在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面三面被陆地包围,水体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漂向无锡水域并集聚不散,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水质不断恶化,成为这次太湖蓝藻暴发和水质突发异变的一个地理因素。

2、蓝藻如何治理?

有些专家提出,从污染源防止蓝藻的滋生,如控制或转移氮、磷等外源性营养盐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的输入;调引清洁水冲洗,以稀释扩散营养盐的浓度等,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必须经过氮磷去除型污水净化系统处理后再排放等等,这些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对于现在已经爆发的蓝藻水域,我觉得最好采用生物工程治理蓝藻,“以菌治菌,以物治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使有机物无机化,有毒物质无害化。

在处理蓝藻过程中,有益微生物将废水中含的污染物作为营养源,吞噬和分解废物、加速代谢,使有益菌迅速生长繁殖,在水体中快速占领优势生态位,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降解污染物、除臭、净化水体的作用。微生物产品方面,我见过很多,但比较值得信赖的是三色源菌剂,含菌量高,稳定,效果明显。

3、蓝藻如何处理?

1.控制水草的量,池塘水草控制在池塘面积的60%,不宜过多,过多容易导致池塘碳源缺乏,pH过高,导致蓝藻爆发,这是控制pH值的根本方法。

2.定期使用“水博士”能够缓解ph,补充碳源,抑制蓝藻的繁殖。

3.“晴用芽孢,阴雨光合”:蓝藻又名蓝细菌,芽孢在晴天使用本身可以与蓝藻竞争,同时其分泌的多肽类物资具有抗菌作用,能较好的抑制蓝细菌(即蓝藻)。蓝藻本身也属于光合细菌一种,所以在阴雨天其它菌种和藻类繁殖减慢的时候使用光合细菌可以对蓝藻形成很好的竞争抑制作用。

4.加大肥水力度,平衡水体营养元素,促进有益藻类的繁殖,定期使用“活肥”来增加有益藻的繁殖,抑制蓝藻的繁殖。

5.处理的原则:处理得越早越好,蓝藻量越小越好。这个时候处理风险会比较小些,如果蓝藻量特别大的情况下,形成油膜,一般建议在没有出现油膜的时候处理掉。

4、鱼塘蓝藻爆发是哪些原因引起的该怎么办?

鱼塘蓝藻爆发通常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过度施肥和过度投喂、养殖密度过高等原因。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时,就会**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导致蓝藻大量繁殖,甚至形成水华现象。除此之外,气温升高、光照强度增加、水流不畅等也可能对蓝藻爆发起到促进作用。

针对鱼塘蓝藻爆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增加水深:深水能够减少蓝藻的光合作用,使其无法继续繁殖。

2、改进饲养方式:减少投喂量、调整养殖密度、控制底泥营养状况等,避免过度的饵料和粪便进入水中,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3、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适时更换水体、清理底泥等,避免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4、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一些安全、无毒、高效的生物控制剂,如红杆菌、硝化细菌等,来抑制蓝藻的生长。

5、使用化学药剂:在严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具有杀藻作用的化学药剂进行处理,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鱼塘状况和爆发程度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也要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检测水质、清理底泥、维持适宜的养殖密度等,以避免蓝藻等问题的再次发生。

5、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近几年的观测与研究,初步发现蓝藻水华是由于特定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导致已成为优势种群的蓝藻群体在湖泊水体中水平和垂直位置的改变而“瞬时”形成的,并不完全是本地的藻类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快速生长,生物量突然暴发所致。

简而言之,蓝藻水华形成有四个阶段,即蓝藻的生长与水华形成需经历越冬休眠(12—2月)、春季复苏(3—4月)、生长(5—9月)和集聚上浮并形成水华(5—11月)四个阶段。同时,根据太湖无锡水域的水质、水文和气象资料和实际观察情况,一般认为在高温少雨季节和水动力条件较小的状态下,蓝藻易于发生,主要的影响因素有:(1)基本条件是水体富营养化,即N、P达到一定浓度和一定比值,一般太湖TP大于0.05mg/L,TN大于1.2mg/L,N、P比大于12,藻类就可能爆发;(2)气温,日平均气温高于20℃,或日最高气温高于25℃藻类易爆发;(3)光照,晴天繁殖快,藻类易于上浮;(4)风,影响藻类的浮沉和使藻类顺风向漂浮,一般认为,当风速小于3.1m/s时,蓝藻水华就会形成;(5)水动力条件,当水流较小时,蓝藻易于爆发,典型现状就是蓝藻易集聚于湖湾港汊等水域;(6)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和影响藻类下沉;(7)种源基数,蓝藻爆发与底泥中藻类活细胞的数量和冬眠苏醒时间也有关;(8)和水位、水深、气压、水域形状等也有关系

拓展好文:利用蓝藻治理荒漠又获理论新突破

  蓝藻不仅生活在各种水体,还生活在土壤、岩石、沙地表面,是陆地生境中重要的调节者。多年研究结果证明,蓝藻与土壤稳定性、营养物质的捕获与积累、土壤水分的维持等都有直接关系。通过接种蓝藻不仅可用于改良农业土壤,也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于修复荒漠化生境。

  荒漠蓝藻是陆生蓝藻的一个特定的生态类群。作为先锋拓殖生物,荒漠蓝藻能够适应干旱、强紫外辐射、营养贫瘠等环境胁迫,并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影响并改变外界生境。蓝藻接种到沙地表面可快速增殖,在沙地表层可通过藻丝对砂粒的机械缠绕和细胞外多糖等有机物的粘附作用形成团聚体,由团聚体构成的生物结皮能起到固沙作用。随着结皮生物群落的发育演替,加之细粒物质沉积及大气降尘积累所带来的物质输入,促进了沙漠表面营养物质的富集,为微型土壤生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拓殖创造了条件,继而推动荒漠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过程。

  图1固沙蓝藻的养殖和喷洒

  图2荒漠藻形成结皮过程

  图3生物结皮近观

  图4荒漠藻治沙生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