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纹枯病的拉丁名
水稻是世界上二分之一以上人口的主食,在全国种植面积居于第一位,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其中65%为杂交水稻。水稻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粮食,所以了解水稻病害是十分有必要的,水稻病害全世界近百种,我国有70多种,其中真菌病害约50多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害8种、线虫病害10种,其中危害较大的就有20多种。我国目前流行的水稻三大病害为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
稻瘟病据英联邦真菌研究所1981年记载,现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报道有此病发生,其中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受害较重。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公斤。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但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沿海、及水稻生育期处于雨季的地区发生重,此病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利用转基因技术是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有效途径。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抗病单基因的转育工作已卓有成效,一部分品种已进入田间释放阶段,但是大田试验发现转单基因后代表现的抗谱较窄,抗性不持久。抗病基因工程水稻尚未真正用于生产实践。
防治策略是: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防治为重点和以化学防治技术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叶瘟的四种症状
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脚病”等,属世界性病害。我国发生普遍,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危害较重,近年来北方稻区也逐年加重。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目前已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害。
防治纹枯病的策略:种植抗病品种;严把“四关”;结合施用生防制剂
1、打捞菌核关
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一般有的60%—70%的菌核能发芽。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簸箕等工具把浮在下风口田边和田角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2、肥水管理关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而降低抗病能力,加重纹枯病的发生。
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禾苗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
3、毒土预防关
采用稻脚青毒土预防,能抑制纹枯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栽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亩用20%稻脚青250克拌细土25公斤,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但使用稻脚青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稻脚青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4、药剂防治关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10%~15%的田块,需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种植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高抗和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在病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中抗品种。
6.生物防治
1)用拮抗真菌防治纹枯病。
2)用拮抗细菌防治纹枯病。
稻白叶枯病世界性病害。俗名剥叶瘟、游火、地火。在我国各省(市、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水稻受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防治策略是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结合药剂防治
具体方法:
1.杜绝种子传病:无病区要防止带菌种子传入,保证不从病区引种,确需从病区调种时,要严格做好种子消毒工作。
2.种植抗病品种及合理布局
3.培育无病壮秧和控制压低菌源
4.药剂防治
稻白叶枯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