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鲤 镜鲤多少钱一斤
镜鲤:一种适合养殖的经济鱼种
镜鲤(Cyprinuscarpiovar.specularis)是一种常见的经济鱼种,也是一种适合养殖的鱼类。它们具有繁殖力强、成活率高、对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在我国,镜鲤的养殖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淡水养殖业的重要品种之一。
镜鲤的生长发育
镜鲤的生长发育与其生长环境和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镜鲤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需要3-4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达到1公斤的重量。而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生长速度会减缓。饲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也对镜鲤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镜鲤的养殖技术
镜鲤的养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养殖场地:镜鲤适合在水温较高、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域中生长。
- 饲料管理:饲养镜鲤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选择不同种类和营养成分的饲料,还需要注意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食。
- **防治:镜鲤容易患上各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防治,定期检查水质和鱼体健康状况。
镜鲤的价值
镜鲤是一种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镜鲤的鱼鳞、鱼骨等部位还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
拓展百科知识
1.鲤鱼(lǐyú):鲤鱼是一种淡水鱼类,也是我国传统的观赏鱼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
2.氧气溶解量(yǎngqìróngjiěliàng):指水中溶解的氧气的含量,是衡量水体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养殖镜鲤需要注意保证水中的氧气溶解量。
3.养殖密度(yǎngzhímìdù):指养殖场中每单位面积内放养的鱼苗数量。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保证镜鲤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飞.镜鲤养殖技术初探[J].水产科技,2024(7):84-85.
[2]张明.镜鲤养殖管理要点[J].中国水产,2024(12):91-92.
相关问答拓展:
1、丰鲤和建鲤哪个好?
建鲤:鲤亚科鲤属的一种。为长体型,比野鲤背高、体宽,但比常见的杂交鲤体长。由于建鲤体型健美,含肉量高,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将成为鲤鱼市场的当家品种。
丰鲤是由中科院水生所选育,以兴国红鲤为母本、散鳞镜鲤为交本,通过杂交而获得的**一代,是我国最早研究成功并最先在生产上获得推广应用的杂交鲤。由于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明显的增产丰收效果,颇受养殖者欢迎,因此被群众誉为“丰鲤”。
2、竹柏鲤养殖?
竹柏鲤对水质要求很严格,要想养殖它,首先要了了解竹柏鲤对自然水域要求。它喜欢在流动水的江河,如、水坝石岸、山崖、悬崖、桥墩底、河道弯处或者流水湍急而又清澈见底的自然水域生存。
养殖竹柏鲤,都是在清澈见底的江河岸边建网箱养殖,网箱大小最小也要6X8,深度2.5-3米之间,放养密度每立方10-20条青竹鱼。这种鱼之所以价格高,那是因为它养殖时间长,环境水质要求高,一般要养3年才能达到2.5-3斤重。而它的觅食量并不大,所以它的生长速度比其它淡水中鱼类慢很多。
3、哪种鲤鱼最好吃?比如黄河鲤、建鲤、镜鲤、框鲤、红鲤鱼?
镜鲤:鱼鳞少,清洗方便,肉质鲜美。红鲤鱼我们这边不吃。漂亮不忍心吃红鲤鱼
4、鲤鱼多少斤?
一条鲤鱼的重量大概在两斤到五斤重的样子。如果个头比较大,一次性应该吃不完,其实你鱼个头越大,它的肉的口感反而会差一点。因为这种鱼的肉通常都比较老。不过比较适合用来做成红烧鲤鱼,在吃团圆饭上面比较适合做这个菜。做出来的颜色也好看。
5、网箱养鱼技术?
1苗种选择
鲤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养殖品种之一,由于其适温范围广,耐低氧,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肉味好,一直是我国网箱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通过特定的育种方法,我国先后选育出丰鲤、建鲤、颖鲤等多个优良品系。
2放养方式
我们北方的网箱养鱼主要利用江叉水域,主要采用投饵式网箱养殖,指在投饵条件下进行高密度、流水、精养的一种网箱养殖方式。
3放养技术
3.1放养规格
一般网箱养殖的放养规格是(一个养殖周期):养殖鲤鱼成鱼鱼种的进箱规格要达到50~100g。
3.2放养密度
我们目前一般的做法是:16~25m2的网箱每平方米的放养量为16~25kg。
3.3放养时间
网箱养殖温水性成鱼的放养时间以秋季较为有利。因为秋季放养时水温不是很低,鱼种不容易发生水霉病,放养后还可继续摄食以利于恢复体力,增强体质。若秋季放养有困难,也可进行早春放养,一般在水温稳定在10℃以上时就可以放养。
4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是根据鱼类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将多种原料及必需的添加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方)配合成一种营养较完全的饲料。使用配合饲料的优点:
(1)根据不同种类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鱼类营养要求配制而成,不仅可以满足鱼类生长的需要,而且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2)扩大了饲料,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减少了饲料营养成分的流失,降低了饵料系数。
(3)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实施产业化生产和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5投喂技术
5.1投饵方法
鱼种进入网箱并适应几天后,首先要建立鱼类上浮水面、集群摄食饲料的条件反射。可以在每次投喂前,敲击物体发出声响,然后再投喂。待集群觅食的条件反射建立后,每次投饵都要先发出信号,使鱼群上浮水而,随即开始投喂。
5.2投饵比例、日投饵率
(1)投饵比例是投饵量占放养时鱼种重量的百分数。无需知道饲养过程中鱼群的增重情况,只根据经验确定某一时期应取的投饵比例即可,但因为它不是根据鱼群的真实情况确定的,往往不能获得较好的效益,所以目前很少使用。
(2)日投饵率是投饵量与当时网箱内鱼群重量的百分数。根据不同水温及鱼体大小确定,知道了适宜的投饵率,根据鱼体的生长情况和成活率估算出鱼群重量,就可以计算出日投饵量。
6日常管理
6.1建立网箱养殖档案
网箱养殖成本较高、风险也较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有极强的责任心,要按规范严格操作、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养殖措施。这就要求在制定养殖计划时就应制定一份养殖档案,每天认真填写,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拓展好文:德国镜鲤入侵黄河,与土著鱼发生杂交,黄河鲤遭“灭种之灾”?
德国镜鲤入侵黄河,与土著鱼发生杂交,黄河鲤遭“灭种之灾”?
黄河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河,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一座重要的“淡水鱼宝库”。在黄河流域众多的名贵水产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黄河鲤鱼,这一品种曾是黄河沿线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鲤鱼的数量一直在逐渐减少,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都给黄河鲤鱼的生存带来了打击。
放流的黄河鲤鱼
以水利工程的修建为例。2024年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排水排沙,淤积在库区底部的泥沙被冲刷到下游。在每年的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河段水质混浊、透明度下降、溶解氧由原先的3mg/L以上降低到不足2mg/L,包括黄河鲤鱼在内的多种鱼类都会因缺氧而死亡,进而产生大规模的“流鱼”现象。
黄河“流鱼”
如今,另一个威胁又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以德国镜鲤为代表的外来物种入侵到黄河,和野生的黄河鲤鱼发生杂交,导致纯种基因被严重污染。尤其是2024年以来,黄河杂交鲤的数量越来越多,纯种的野生鲤却难觅踪迹,这一反差着实令人唏嘘。
德国镜鲤带来的危机
德国镜鲤原产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引入中国。
研究显示,德国镜鲤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20%~30%,生长优势明显,生态竞争力更强。只要自然水温能维持在15~30℃,德国镜鲤就能快速生长,这种鱼类能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域环境——包括北方的黄河以及黑龙江、松花江。
德国镜鲤
1982年,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从**引进了德国镜鲤的受精卵并尝试人工孵化;1984年,德国向我国的农牧渔业部赠送了尾德国镜鲤的夏花鱼苗。与此同时,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这一品种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德国镜鲤的生长速度比荷包红鲤快24%,比红鲤快68.4%,发展养殖大有可为。
由于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等优点,德国镜鲤的试养区域很快就从北方推广到了南方,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均有养殖。德国镜鲤的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全国性的养殖品种,这也给后来的生态入侵埋下了隐患。
镜鲤
从本世纪初开始,黄河中上游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的渔业部门和企业向黄河干流投放了大量的鲤鱼、鲫鱼等经济鱼种,但在放流过程中也掺杂带入了德国镜鲤等鱼种,麦穗鱼、兴凯湖鳑鲏等小杂鱼也混入其中,给黄河的土著鱼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德国镜鲤适应能力强悍,雄鱼2龄成熟,雌鱼3~4龄成熟,能在黄河流域自然繁殖。德国镜鲤的产卵量高达10~30万枚,建群能力强,最终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在繁殖过程中,德国镜鲤与黄河鲤鱼不断杂交,导致黄河鲤鱼的种质资源被严重污染,对纯种基因的“保卫战”已经迫在眉睫。
黄河的物种入侵,到底有多严重?
黄河流域的物种入侵形势在上游、中游、下游各有不同,其中黄河中上游的陕西河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黄河陕西调查断面示意图
上世纪60年代,中科院的渔业研究人员在黄河陕西段的调查**发现了56种鱼类,1984年陕西段的鱼类增加到了60种,当时的物种丰富度还很高。然而到了2024年,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在相应河段统计的鱼类仅剩下了32种,其中还有25种属于外来的入侵鱼类。
黄河中游俯瞰
这些入侵的外来物种中,德国镜鲤占有很**重,此外散鳞镜鲤、革胡子鲶、斑点叉尾鮰、尼罗罗非鱼、俄罗斯鲟也很常见,这6种鱼占所有外来物种总量的近7成。
除了入侵的鱼类,龟鳖类也是“入侵大户”。
在黄河流域,红耳龟(巴西龟)是常见的外来龟类之一。红耳龟原本集中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后来随着水族市场拓展到了北方,在野外被发现的案例屡见不鲜。红耳龟繁殖能力强,会大量掠夺鱼虾、水草等生物资源,排挤本土的龟鳖物种,入侵风险不容小觑。
再比如鳄龟。鳄龟的体重只要超过1公斤,就有较强的攻击能力,对人畜均有很大的威胁。在野外,鳄龟能长到38~40公斤左右,是水中的顶级猎食者,对本土物种的危害很大。
黄河济南段发现鳄龟
在黄河中游的江心岛和水草滩地,食物资源丰富,是鳄龟和红耳龟的理想栖息地。从黄河洽川到港口段,鳄龟和红耳龟已经实现自然繁殖,成功“定居”的证据确凿。黄河流域的入侵物种还有扬子鳄(府谷段)、鳄雀鳝、小龙虾(龙门~港口段)、池沼公鱼、锦鲤等等,绝大多数都是人为放生或者养殖逃逸的。
野生黄河鲤鱼的“灭种之灾”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多次渔业调查均显示,黄河流域的外来物种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土著鱼类却越来越少。花斑**鲤、花鳗鲡、北方铜鱼、极边扁咽齿鱼等珍稀物种一度**入绝境,黄河鲤鱼、黄河鲶等大宗鱼种的产量也已大幅下降。
黄河鲤鱼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招牌”,被推崇为中国的四大名鱼之一,北方自古还有“洛鲤伊鲂,贵如牛羊”等说法。野生的黄河鲤鱼具有金鳞赤尾、肉质细嫩、体型梭长(体长与体高之比大于3)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水产。
黄河鲤鱼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黄河河南段每年捕获的黄河鲤鱼多达15万公斤,资源量非常丰富。在后来的80年代,黄河的野生鱼还有很多,山东德州的渔民一个上午就能捕捞200公斤渔获。尤其是当水坝开闸放水,下游的水位就会迅速暴涨,很多鱼虾都被冲到了岸上,鲤鱼、鲫鱼、花白鲢,梭鱼、甲鱼、虾蟹等俯拾即是。
到了90年代,山东段的野生鱼类就明显减少了,捕捞产量集体“跳水”。近年来,黄河渔业产量比30年前下降了80%以上,全流域每年的捕捞量还不到5万吨。
如今,正宗的野生黄河鲤早已是一鱼难求,野生种群濒临灭绝,市场端也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为了挽回资源枯竭的颓势,黄河沿线各省每年都会大量投放人工苗种来复壮种群,但收效并不明显。
放流黄河鲤
更让人担忧的是,放流的黄河鲤还是难免会和德国镜鲤发生杂交,杂交后代最终可能会遍布整个黄河流域。这种基因水平上的伤害更为致命,影响时间更持久,是人工增殖放流等常规手段难以弥补的。
不可否认,野生的黄河鲤鱼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为保护黄河鲤鱼的种质和基因,国家级原种场和良种场被寄予厚望,这或许是黄河鲤鱼最后的“纯种基因库”。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