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牛蛙养殖技术

2024-01-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14 次
牛蛙养殖技术

  这篇农资经验会给广大农资人介绍一下“牛蛙养殖技术”的内容进行讲授,希望对各位农友们有一点帮助,欢迎收藏本站!

  1、种蛙池的构造:面积以10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左右,水深6080厘米,以水泥结构为佳,池底可高低不平,水位有深有浅,食台固定于一处,池周围设防逃网或防逃墙,池中央可设置一定面积的陆地和产卵区,产卵区约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水深保持10厘米。

  2、种蛙来源与培育:选择体重在05千克以上,年龄2龄以上的青壮年蛙作种,雌雄比例为1:1,每平方米放养1对,45天后开始摄食。

  已驯食的种蛙,投喂配合饲料,日投饲率为36%,临产前投喂一些蚯蚓、蝇蛆、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没驯食的种蛙投喂动物性饵料,日投饲率为56%,最高可达10%以上。

  一般分早晨和下午两次投喂。同时用黑光灯引诱昆虫,增加补充饵料。

  培育期间,应看天气的变化。不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同时要有适当的阳光照射,尤其是产卵季节。

  3、产卵孵化技术:牛蛙产孵期在59月份,产卵可分自然产卵和人工催产两种,雌蛙催产剂量为牛蛙或青蛙脑垂体4个+HCG600单位+LRHA250微克/斤,雄蛙剂量减半,采用一次性注射。

  在水温2030℃时,一般经40小时,开始抱对产卵,产卵后2030分钟即可轻轻捞出卵块放入孵化池孵化。孵化池以水泥池较好,面积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水深20厘米,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池上方要遮盖好,防止水温骤变。

  每平方米可放卵粒,在水温2532℃、气温2032℃时,经两天半就可孵出蝌蝌。

  1、蝌蝌池的构造:水泥池、土池均可,面积可大可小,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几十平方米或更大,小池以保持3060厘米水深为宜,大池深可在1米左右,蛙场应建成规格不一的配套的蝌蚪池,以便分批容纳不同时期的蝌蚪。

  内池应有进出水设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面10厘米处置一饵料台,另在池中放些浮性物体供**后的幼蛙休息。

  2、蝌蚪的饲养管理:蝌蚪孵出后留在原池内饲养1个月左右。

  脱膜后3天开始投饵,每天2次,每次每万尾蝌蚪一个蛋黄,第5天后投喂一个半蛋黄,加少量豆浆。随着蝌蚪的长大,池水逐渐加至3040厘米,饵料改为鱼粉、米糠、豆渣等,日投饲率5%,10天后增加到10%,15天增加到1518%,34天换水一次,经一个月饲养,蝌蚪可达45厘米长。

  此时将蝌蚪转入已消毒、培肥的较大面积的土池,每平方米尾,池内水深1米左右,池底平坦,有一定的倾斜度,淤泥少。每天投喂2次,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施肥。

  经4050天的培育,蝌蚪个体可达50克,开始**成幼蛙。

  1、幼蛙池的改造:以潮湿、温暖、背风向阳、人为干扰少的地方建池较好,面积不宜过大,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35平方米,驯食幼蛙的,以小池为好。

  土地、水泥池都可以,池深6070厘米,池周围要用1米高的纱窗布围住以防蛙外逃及敌害入侵,池内只放一个饵料台,饵料台四周用木条作成框,中间用纱窗布绷紧。

  2、**幼蛙的收集:蝌蚪长出后腿后,用网从蝌蚪池中捞起,适当集中到小一些的水泥池或土池中去,继续投饵,前腿长出后不再摄食,直至尾巴消失,此时将幼蛙捞出放入幼池或驯化池,每平方米只,池内水深1020厘米。

  (1)前期培育:刚**的幼蛙体质较弱,须经7天左右的前期培育,使之身体强壮,有一定的营养积累后再驯食。前期培育主要用活饵料,以蛆和小杂鱼为最好,每100只蛙每天投喂100克左右。

  (2)食性驯化:以长条形的小杂鱼或蛆作引诱物质,由少到多掺和加死饵或颗粒饵料,直至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饲料。也可直接用颗粒饲料驯食,此时应降低水位至浅水区刚浸入水中,而深水区幼蛙后腿不着底,将颗粒饲料撒在浅水处,幼蛙的活动使颗粒随水而动,引诱幼蛙摄食。

  驯食一段时间后,可将大个体幼蛙带动未驯食的幼蛙摄食,这样可缩短驯化时间。

  (1)将驯化池的幼蛙按大小分开,分稀,每平方米100只左右。

  (2)有条件的地方,幼蛙可转入室内饲养。

  (3)注意防寒防暑,牛蛙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最高不超过35℃,最低不低于20℃(冬眠除外)。

  高温季节,室外适当遮阴,室内保持通风。冬季,室外幼蛙池要盖塑料布,最好再加一层稻草,经常加注一些井水,保持水温在10℃以上。

  (4)定时投饵:适温期间,每天23次,日投饲率35%,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可间或投喂一些新鲜的饵料。

  (5)室内养殖,每天换水,清洗食台。

  室外土地,注意水质不能过肥,经常加注新水。

  (6)注意观察,做好防病、防逃、防敌害工作。

  1、成蛙池的选择和设计:成蛙池的要求不及幼蛙严格,面积也可大一些,水的需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要保持池中有一定的水深,室外越冬池水深应保持1米左右,池的周围最好不设置可供蛙用力跳跃的陆地或其它硬物,水深至少在牛蛙后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上。池壁要高出水面30厘米左右,再在池壁上围一圈向内倾斜的20厘米高的纱窗布。

  池内不应设置隐蔽的死角或洞穴。

  2、商品蛙的半精养技术:室外的鱼池、洼池、稻田、藕塘等面积较大,蛙较分散,多以天然饵料为主,颗粒饲料为辅。

  池中设几个浮于水面的饵料台,按精养方式投饵。同时用黑光灯诱虫,为没有在饵料台摄食的牛蛙补充。

  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1030只左右,视饵料条件决定。

  3、牛蛙的室内集约化养殖:日常管理大体与幼蛙相同,但放养密度不一样,体重1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50只,可一直放养到商品规格,若体重不足100克,密度可稍大一些。

  在2228℃条件下,每天投饵23次,日投饲率为3%(新鲜饵料为10%)。体重约在克左右时,可补投一些新鲜饵料以补充维生素。

  4、牛蛙的加温养殖:引进热源,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打破牛蛙的冬眠期,使牛蛙常年摄食生长。热源有地热水、工厂余热水、锅炉加温、电加温等,无毒害的热源可直接作为饲养用水,有毒害的热源可处理后利用或通过管道间接加热池水。

  加温养殖一般在低温季节养殖,唯有注意加温的温度在适温范围内。

  1、腐皮病:一般危害1050克的幼蛙,79月流行,症状表现为:头部两眼之间表皮破烂、发白,形如撞伤。

  之后背部发现有小白点,再几天皮肤溃烂,甚至露出肌肉和骨头,腹部及四肢关节先后发红,随后局部溃烂,终至死亡。可用链霉素浸泡病蛙1520分钟,23次即可达到显著疗效,用20ppm高锰酸钾浸泡病蛙15分钟可抑制病情。

  2、红腿病:患病蛙后腿无力、发抖,大腿腹面与前肢之间皮肤充血发红,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日死亡。定期进行池塘消毒可预防此病,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可治愈。

  1、牛蛙的驯食:驯食是为了使牛蛙捕食不动饵料(如配合饵料),使其采食人工的饲料,以解决大规模养殖牛蛙的食物问题。

  2、驯食要早,越早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成功率越大。

  驯食要定点定时,在驯食早期,以昆虫等活饵料为主,如蚯蚓、蝇蛆、蟋蟀等并少量掺杂一些不动的死饵和配合饵料。牛蛙经初步采食死饵和配合饲料后,逐渐增加死饵料和配合饲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习惯摄食配合饲料。

  3、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牛蛙养殖效果受放养密度、食物和饲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决定放养密度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4、幼蛙的放养密度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的幼蛙100~15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克。放养80~100只,体重60~80克,如果条件许可,还可适当加大密度。

  成蛙放养密度也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如体重在1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30~40只,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只。

  5、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刚**的幼蛙和成蛙的越冬方式基本一样。

  根据牛蛙对越冬场所的需求特点,可以人为地创造适合牛蛙安全的越冬环境。越冬前,应使牛蛙体内储备充足能量,以便越冬。

  越冬池四周挖松土地,设置一些洞穴,洞内铺一些软草等,让牛蛙进入洞内冬眠。冬眠期间,保持水深05米以上。

  在养殖场地,也可以人为地堆放一些草垛,让牛蛙钻入草垛下越冬。

  6、控制水温也是整个越冬管理工作的中心。

  当水温降到0℃以下并出现冰冻时,牛蛙的**和**也会结冰,最终导致牛蛙死亡。所以越冬时,如果遇到连续寒冷结冰的天气,就要进行水面破冰,避免水体冻结引起牛蛙**和**结冰。

  7、如用塑料棚保护牛蛙越冬,因蛙的放养密度大,有粪便和残饵积聚、**,且棚内空气差,故常会导致水质恶化。要经常清除残饵,更换池水,但换水量不宜太大,换水前后的水温不要超过2℃。

  天气晴好、温度回升时,要打开塑料棚的门户,让空气流通,增加池内氧气。


好文探索:牛蛙,现在到底还能不能吃了?


  牛蛙,这次也算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蛙。

  作为野生动物规模养殖的代表,从饕餮们的餐桌到说再见,最后又成功回到餐桌,只需短短数日时间。

  △牛蛙:你们吃与不吃,我就在这里/图虫。

  2月16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属的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在其公众号下发表一篇《野生动物养殖是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的文章。

  文章里明确反对“全面禁止野生动物”,并称:“对于人类而言,对野生动物产品的需求从未停止,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无辜被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害惨的牛蛙/图虫。

  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最终被撤,也带动“牛蛙”冲上微博热搜。

  关于牛蛙到底能不能吃,算不算野味,也引发了大规模讨论,甚至有人找到一份网传名单,声称“牛蛙被禁吃了”。

  最终,国家林草局辟谣,称“从未发布过相关消息”,也就是说牛蛙未被禁吃。

  此时此刻,吃货们才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被端上餐桌的牛蛙,一般指美国牛蛙。

  学名Lithobatescate**eianus,原产北美地区,属于II级严重入侵类物种,被人类成功养殖后,就成了凶残又鲜嫩的美食。

  这种蛙体型也很大,后腿要是蹬直了,能达到25公分。一只成年牛蛙,就可以重达1斤了。

  来了中国后,因叫声响亮如牛,就被民间老饕称为“牛蛙”了。

  连作家余光中也写过一篇《牛蛙记》,讲述他和牛蛙叫声斗智斗勇的经历:。

  “……其声闷闷然,抑抑然,单调而迟滞地从谷底传来,一哼一顿,在山间低震而隐隐有回声……猜想那不是谷底的牛叫,就是樟树摊村里那户人家在推磨。

  可想而知,叫声如牛的蛙有多大多凶。

  △餐桌上美味的牛蛙,其实霸道又凶残/图虫。

  早在60年代,我们就从古巴引进过一批食用牛蛙。

  但无奈由于当年经验不足,又采取粗养的管理方式,导致养殖失败。被弃置的牛蛙,就成了可怕的入侵物种,危害当地的鱼类和昆虫种群。

  △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容易危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图虫。

  直到80年代中期,我们才克服了技术和饲料难关,成功把“牛蛙”纳入养殖食品的囊中,吃货们也才终于可以大开“吃”戒。

  目前,粤东、福建一带都有大规模的牛蛙养殖。

  据粗略估计,全国的牛蛙养殖年产量超过30万吨。

  现在我们吃到的牛蛙,一般都是来自正规养殖场,再也不是当年的不明野蛙。

  △我们目前在市场上吃到的牛蛙/图虫。

  若把“牛蛙”一刀切列入禁吃名单,是毫无道理的。

   牛蛙作为曾经的入侵物种,现在又被大规模养殖,把它们吃了下肚合情合理。

   从医学上来说,一般认为绝大多数跟人相关的冠状病毒都由野生哺乳动物传播,而鱼类及低等无脊椎动物与感染人类冠状病毒牵连较远。

  也就是说,作为两栖类的牛蛙,几乎不可能传播COVID-19。

  但无奈,已经实现规模养殖的牛蛙也不幸被这口“天上来的锅”给误伤了。

  作为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美食,牛蛙一直为吃货们贡献自己的价值,一条鲜嫩紧实的牛蛙腿,足以让无数老饕们为之沦陷。

  △牛蛙,让无数老饕为之沦陷的美食/图虫。

  牛蛙的养殖规模大,消费市场也很大。

  据美团点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2月,全国牛蛙特色餐厅数量超过2.2万家。在搜索上,牛蛙甚至一度超过了小龙虾,成了新晋的舌尖美食。

  △近年来我国牛蛙店数量/:美团点评。

  光是上海,在2023年每天消耗的牛蛙就达到135吨。

  让嗜蛙如命的人突然不吃牛蛙,是一件何其残忍的事。

  这还是 若突然被禁吃,无数的养殖蛙又变回逃逸蛙,再次成为入侵物种,那就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了。

  其实,我国吃蛙的传统,古来有之。

  从唐代或者甚至更早以前,就形成了吃蛙的风气。

  唐代的《南楚新闻》记载,“百越人好食虾蟆(即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当年百越人的聚居地之一,镇远古镇/图虫。

  当时南方的一些部落(百越),会在把水煮开之后,丢一些小芋头或者小筍子下去,再放入虾蟆,虾蟆就会抱住芋头或小筍不放,到时再一起捞出食用。

  而在长安,蛙类就成了罕见食材,有时甚至会被端上国宴菜单,名日“治蛙豆荚贴”。

  △“治蛙豆荚贴(又名雪婴儿)”是唐代“烧尾宴”第四十二道“奇异”肴馔,厨子会把牛蛙像豆荚一样剖开再蒸熟。/wiki。

  韩愈和柳宗元这对难兄难弟,在被贬南方的时候,干脆就当起了“好蛙”的吃货。

  柳宗元曾写信让韩愈尝尝这种美味,而谪居潮州的韩愈,就写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虾蟆》,回复柳宗元“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就提过,“田鸡,水鸡,土鸭,形虽称异,功用则一也。

  四月食之,味最美,五月渐老,可入药……”。

  虽然从科学根据来说,蛙类未被证实有此类功效,但我国吃蛙的传统就这么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我们今天吃的牛蛙,比古人田间的虾蟆更鲜美、也更为安全。

  80年代,牛蛙也是上过国宴的。

  1984年,**在宴会上招待美国总统里根时,就曾以一道“石鳞腿”获对方的大加赞赏,其实就是牛蛙的腿。

  自从入了中国吃货的眼,牛蛙的吃法就随各地的饮食习惯而愈发多了起来。

  到了四川一带,牛蛙就化身成“水煮牛蛙”“泡椒牛蛙”等等……。

  川,自带的辣味,仿佛天生就该与牛蛙浑然一体。

  将牛蛙稍微加热后捞出,将泡椒、姜米等炒出味,再加入牛蛙、大葱、洋葱等大火爆炒,最后铺上辣椒、八角等,再淋上一层热油,那滋滋的响声伴着牛蛙的香气涌入鼻头……。

  还未尝,先闻其香味,就已经浑身一激灵。

  到了湖南,“石锅牛蛙”又是一大流行。

  先把牛蛙用盐、胡椒粉等腌好,裹上生粉,炸香。再另起一锅,放入油、蒜头、洋葱、尖椒、豆瓣酱拌好,再倒入牛蛙炒香,香味四溢。

  再把这道菜放入石锅,装盘,石锅良好的保温功能可以让食客细细品尝,而加入紫苏和鱼油,又是石锅牛蛙的点睛之笔。

  广东福建地区也有类似的吃法,叫干锅田鸡。

  而精致的上海人,则喜欢来一道“浇头牛蛙面”。

  上海人虽不吃辣,但牛蛙面里的牛蛙还是用了朝天椒炒,加入回归上海本味的汤汁,微微发甜,酸辣之下,又不失上海的温柔。

  喜欢大排档风味的广东人,除了囊括了以上吃法,还有“烤牛蛙”这一吃法。

  将牛蛙剖开,放在烤架上,伴着油香味,滋滋作响,再撒上孜然粉,一流。

  看来,牛蛙无论到了何地,都能融入得了国人的味蕾。

  不过要注意的是,牛蛙虽好,但也不能贪多。

  虽然牛蛙如今已经形成规模养殖,但还是会因其特殊性而带来种种困扰。

  比如,牛蛙大受食客们的欢迎后,就导致一些养殖户盲目扩大牛蛙的养殖数量。

  近年来,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有部分养殖户就力求“用最小的空间养殖最多的牛蛙”,有些地方的亩产量甚至一度达到2万千克的养殖密度。

  如此密密麻麻的牛蛙,拥挤的生存空间,自然会造成病蛙过多,此时养殖户们就病急乱投医,不管三七二十一投撒大量的药粉进牛蛙池。

  在2023年、2023年和2023年,不同地方的牛蛙养殖场均被检测出药量超标。

  △2023年,某牛蛙养殖场药含量超标/微博。

  而且,老艺术家在前面也提到,牛蛙属于入侵物种。

  在大面积养殖之下,也会侵占良田,同时造成养殖该地的水质富营养化严重。

  一旦养殖户把病蛙弃置,或者一些所谓的无知善心人士,把食用牛蛙拿去放生,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在生态问题困扰之下,江浙、福建、广东等地甚至一度发布过禁养政策。

  △牛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图虫。

  在我国,虽然有《牛蛙》(GB/T-2023)、《无公害食品牛蛙养殖技术规范》(NY/T5157-2023)和《无公害食品牛蛙》(NY5156-2023)等相关标准。

  但一般用作牛蛙养殖的环境标准、繁殖、培育、越冬、饲料等方面的参考指导,而并没有关于牛蛙检验检疫及监管的相关标准。

  △捕食野外牛蛙感染寄生虫的风险相对较高/图虫。

  牛蛙体内,确实有存在着曼氏裂头蚴的可能。

  不过,一般情况下,野生牛蛙体内存在的寄生虫比较多,来自杭州及周边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60%的野生蛙类和蛇类携带有裂头蚴。

  而人工养殖的牛蛙会作定期的驱虫、消毒处理,寄生虫存在的可能则相对会比较少一些,所以毋需过分担心。

  △人工养殖牛蛙会定期作驱虫处理/图虫。

  那我们什么情况下,才会感染到这种寄生虫呢。

  一是直接食用未经煮熟的牛蛙。二是误信牛蛙有“清凉解毒”的功效,直接把生的蛙类肉贴在人体未愈合的伤口上。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超过半数的裂头蚴感染者都是由于贴敷生蛙肉而染病。

  第一,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捉捕野生蛙类食用。

  第二,要经过彻底煮熟的牛蛙,才可入口,也不要寄望葱姜蒜料酒等能杀菌。

  △吃牛蛙,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彻底煮熟/图虫。

  如此说来,其实牛蛙的美味,也和河豚一样,属于存在一定风险的美食。

  但牛蛙的风险就比河豚低太多太多,河豚尚需有相关执业资格的厨师操刀,牛蛙只需确保彻底煮熟,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而且,鲜嫩紧实的肉质,又难以找到同类的替代食材。

   我们该讨论的,不是禁吃牛蛙,而是该怎样把牛蛙美味吃得更安全、更规范。

  作为入侵物种,或许我们不该图一时的口感之快而引入牛蛙,而一旦规模养殖后,我们更不应该“一刀切”禁吃牛蛙。

  这无关乎COVID-19,作为入侵动物,吃下肚总比逃逸强。

  所以老饕们,与其纠结,还不如动手吧。

  以后不能吃牛蛙了澎拜,2023.02、

  2、牛蛙,一种鲜嫩凶残又不忍直视的美食物种日历,2023.06、

  听说“牛蛙不让吃”,中国吃货哭成一篇Vista看天下,2023.02、

  4、牛蛙成了网红菜,它们从哪里来的好奇心日报,2023.10。

  牛蛙养殖现状及前景分析唐晓玲,2023.02、


精选问答:


  1、金钱蛙怎么养?

  “金钱蛙”即白化非洲爪蟾,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负子蟾科、爪蟾属,是非洲爪蟾(Xenopus Laeuis)的白化品系,分布于非洲东南部。成体体长6一13厘米,雌性较雄性略大,身体扁平,呈流线型,眼睛小而朝上,虹膜红色、无眼睑及舌,鼓膜不明显,前腿较小,有细且很长的指,后腿粗而强壮,内侧3个趾的前端有黑色的角质爪。

  成体爪蟾每周喂2一3次水丝蚓或猪肝片,一般不需要给维生素。爪蟾能主动寻找食物,利用前肢将食物拨进嘴里。爪蟾怕惊扰,一般在夜间取食。它非常贪吃,取食量与月增重量成正比,日增重量曲线随投食量增减而变化。水槽里的水应该定期更换,一般在每次喂食后换水,以保证爪蟾的健康,防止**的发生。在人工条件下只要管理适当,死亡率较低,每年仅2%左右,幼体的成活率则为75%左右。

  金蛙是一种用途广、容易人工饲养的实验动物。其主要特点是幼体和**后的成体都营水生生活。虽然它有强壮且肌肉发达的后腿,但由于趾间有全蹼,并且四肢对躯体支撑能力有限,所以只善于游泳而不善于陆地跳跃生活,它幼体全透明,可清楚看见内部结构,成体粉红色,非常可爱。 由于爪蟾自身的形态特点,使其在科研领城中用途极广,同时是水族箱中重要的宠物,其市场价格也相当可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爪蟾称作“金钱蛙”或“金蛙”,深受饲养者的欢迎。

  以大中型的玻璃水族箱或圆形玻璃缸进行室内饲养,放入井水或曝气一夜以上的自来水,水深20厘米,水温12~25℃,在水中放入一些卵石和大石块搭成洞穴,箱顶有3个20瓦日光灯加光,水中有潜水泵加氧,加热器给予加热。本实验是在5月开始饲养,11月中旬开始加温而获得受精卵完成繁殖的。具有适宜北方操作的实际意义。

  性成熟的爪蟾雌雄差别明显。产卵前雌性泄殖腔唇明显地突出变成红色,而雄性前臂内侧有黑色粗条纹的“婚垫”产生。爪蟾性成熟后即会出现抱对现象,抱对时间约为4~6小时,随后在适宜的温度(20一25℃)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多次少产卵。1只雌性爪蟾一般怀卵为1600枚左右,1次产出量为100一300枚。卵为乳白色的,外有较厚卵胶膜,卵常粘着在缸壁、缸底及水草上,此时应捞出所有成体爪蟾,防止弄破或吃掉卵或胚胎,影响成活率。受精卵发育至蝌蚪大约需一周左右,4天左右卵胶膜开始被吸收,7天蝌蚪已开始游泳。蝌蚪全身透明,头部较大、头背:侧可见脑的组成及部分脑神经的走向,头部腹面观接近五边形,口部有两条口须,尾部较尖长,腹面:两侧各有一个斜向出水孔。蝌蚪是滤食性的,可以投喂细的幼鱼饵料等悬液,混浊度应以蝌蚪在4一5小时内能吃净为宜。蝌蚪有时也吃水中轮虫和刮食绿藻。在20℃条件下,从受精卵经过5一6周就可完:成**。**时,蝌蚪进食量减少或停止进食,**后小爪蟾就可进食水丝蚓或小片猪肝。在室内养殖条件下1一2年内可达到性成熟。

  2、牛蛙养殖技术全程?

  1、蛙池建造

  每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围好,筛绢高出池底1米左右,筛绢底部20~30厘米埋入池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体深度不低于20厘米。

  2、苗种放养

  牛蛙放苗前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进行消毒,清塘消毒后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养前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分钟,幼蛙期60~80只/平方米,成蛙期30~40只/平方米。

  3、饲料投喂

  饲料以浮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水泡湿,促使软化膨胀。日投喂量为在池蛙总量的7%~15%,并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4、分级饲养

  因为牛蛙生长速度很快,摄食量差异会导致牛蛙生长不平衡。当牛蛙个体相差达到2倍时,且供食量不足的话,那么会出现大吃小、强凌弱的现象,这就很影响牛蛙成活率,因此大家一定要做好分级饲养。幼蛙饲养阶段,每月分级一次。

  5、巡池检查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证24小时不间断,每天换水率达到300%,排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发现牛蛙摄食雨活动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