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黄瓜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黄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广泛种植于我国南北各地。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黄瓜也会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质量。黄瓜病害的识别和防治至关重要。
黄瓜常见病害
1.菌核病:菌核病是黄瓜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白色斑点,后期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严重感染时,会导致果实变形、裂开等问题。
2.立枯病:立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黄瓜植株叶片变黄、枯萎,植株死亡。立枯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一旦感染,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3.灰霉病:灰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黄瓜果实表面出现灰色霉斑,果实软烂,逐渐腐烂。灰霉病容易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发生,需要注意防范。
黄瓜病害防治措施
1.清洁田间杂草:杂草是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需要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减少病害传播。
2.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病害对黄瓜的危害程度。
3.合理施肥:黄瓜需要适量肥料,但过量施肥会导致植株生长过旺,容易感染病害。需要根据土壤情况和黄瓜生长阶段合理施肥。
4.喷洒农药:在病害高发期,可以采用化学药剂喷洒,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频次,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用户关心问题
Q1:黄瓜菌核病如何防治?
A1:黄瓜菌核病可以采用旋喷或滴灌方式进行药剂喷洒,常用的药剂有克菌唑、多菌灵等。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害传播。
Q2:如何防止黄瓜灰霉病的发生?
A2:黄瓜灰霉病可以通过定期除去病害部位、保持通风透气、避免高温多湿等方法进行防治。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喷洒,如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
Q3:黄瓜立枯病如何识别?
A3:黄瓜立枯病主要表现为叶片变黄、枯萎,植株死亡。如果发现黄瓜叶片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检查病株,并采取措施防止病害传播。
百科知识
克菌唑
克菌唑是一种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病害。克菌唑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酵母醇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多菌灵
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病害。多菌灵能够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甲基硫菌灵
甲基硫菌灵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水果、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病害。甲基硫菌灵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酯酶,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参考来源:
1.《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2.《蔬菜病害防治技术》
3.《现代农业技术》
问答拓展:黄瓜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1)黄瓜霜霉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小斑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至深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病情由植株下部逐渐向上蔓延,茎、卷须、花梗等均能历模氏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直至死亡。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壮植株,采用地膜覆盖,合理浇水,加强放风管理,控制田间温、湿度,特别要防止叶片结露或产生水滴。设施栽培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控制发病,具体做法是:在霜霉病发生初期,于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上升至45℃,维持恒温2小时,隔7~10天再处理1次,闷棚前须浇透水,闷棚后须大放风。发病初期,选用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25克/亩,或52.2%霜脲氰·恶唑菌铜可湿性粉剂60克/亩,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25%嘧菌酯悬浮剂30~5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设施内可用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或烟雾剂熏治。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2)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产生圆形白粉斑,后逐渐扩大到叶片正、背面和茎蔓上,病斑连成片,整叶布满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有时病斑上产生小黑点。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设施内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发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40毫升/亩,或25%嘧菌酯悬浮剂30~5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7~10天,视病情防治码游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3)黄瓜灰霉病病菌多从开败的花侵入使花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瓜条侵入。花和幼瓜的蒂部初为水浸状,逐渐软化,表面密生灰绿色霉,致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叶片被害一般由落在叶面的病花引起,并形成大型的枯斑,近圆形至不整齐形,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和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防治方法:加强通风散湿;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及病花;发病初期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40%略霉胺可湿性粉肢散剂57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4)细菌性角斑病初为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渐变淡褐色,背面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中部干枯脆裂,形成穿孔。潮湿时病斑上溢出白色或乳白色菌脓,不同于霜霉病。果实和茎上染病,初期也呈水浸状,严重时溃疡或裂口,溢出菌液,病斑干枯后呈乳白色,中部多生裂纹。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种子用1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设施栽培时采取地膜覆盖、膜下浇水、小水勤浇等灌溉措施,并进行合理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初期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克/亩,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问答拓展:黄瓜病害较多,如何防治黄瓜病害?
病毒病在田间不呈均匀分布,往往会有中心病株,或者病株分布零散,多地边先发病,即使相邻株,也有健株和病株之分;而生理***害往往是呈片状、条状分布,症状表现磨盯腊一致,且同时发生。你也可以在下地利用阳光进行土壤高温消毒,发生病害的农田夏季用水彻底浇透,可促使菌核腐烂;黄瓜定植前每亩用50%腐霉或异菌脲可视性粉剂1.5kg,拌入20kg的过筛细土,搅拌均匀后耙于土壤中;
轮作深耕:在有条件的地块,最好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在保护地栽培的黄瓜,蔬菜拉秧后要进行一次深耕,将病菌深埋入土下,使其不能正常萌发产生子囊盘。黄瓜对空则消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90%,土壤相对湿度为60%~90%。但黄瓜的每个生长阶段都有所不同,发芽期、苗期和初花期相对湿度为60%~70%,开花期和结果期湿度为80%-90%。
如果核菌病囊孢瞎滑子或发病部位的病残体随意落至黄瓜叶片,即可伤害黄瓜叶片。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状的黄褐色病斑,进而向叶片中心位置蔓延,叶边缘多呈黑褐色,叶背渐变浅灰,也能危害茎蔓和叶,在黄瓜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茎染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茎软腐纵裂,病部以上茎蔓和叶凋萎枯死。
在播种之前给种子消毒杀菌,可以用把种子放在55℃的温水中,浸泡15分钟,水和种子的比例为4:1,浸泡时拿工具在水里搅一搅,怕水温下降的话,可以在中途加温水。到了浸泡时间可以让温度自然下降间隔期为5天;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300~45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7~10天;或5%菌毒清水剂250~3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7天;或3%三氮唑核苷水剂900~1200倍液喷雾
问答拓展:保护地栽培黄瓜常见病害有哪些?怎样防治?
保护地栽培黄瓜常见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疫病、灰霉病、黑星病、病毒病等。
(1)霜霉病黄瓜主要病害之一,俗称“跑马干”,属真菌***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一般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开始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因此病斑多呈不规则多角形。斑点逐渐呈黄褐色,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有紫黑色霉,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枯黄。
阴天多雨、湿度大、氮肥不足的情况下,易发此病,发病适温为20~24℃。该病发病后迅速传播,危害严重,应及时防治。
预防霜霉病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要注意调节棚内湿度,注意通风散湿;可进行叶面追肥,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植株发病后应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以使用百菌清烟雾剂效果好(兼防白粉病、炭疽病等多种病害),操作简便,布药均匀,尤其在阴雨天湿度大时应用不会进一步增加室内湿度。具体做法是每立方米空间用药0.1~0.2克(以有效成分计算),55%的百菌清烟雾剂每亩用300克左右。为布药均匀,可在棚内设5~6个燃烧点。还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的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65%的代森锌可湿肆卜性粉剂500倍液,25%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5%的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2)白粉病俗称“白毛”,真菌***害。该病在保护地内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片产生圆形白色粉状小斑点,叶片正面分布较多,斑点扩大后连成片,似白粉,后期白粉斑变为褐色斑,病叶枯黄。
该病流行温度为16~24℃,通风不良,湿度大,氮肥过多或过少,植株生长不良,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发生易引发病害。
预防白粉病首先应选用抗病品种,进行通风散湿,避免湿度变化剧烈,合理施用氮肥。发病后可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0%的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3)炭疽病真菌***害,该病危害黄瓜叶、茎及果实。幼苗发病,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叶片受害后产生圆形黄褐色病斑,病斑上有同心轮纹,病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枯黄。茎上发病病斑凹陷,绕茎蔓延,并生出许多小袭雹春黑点。果实发病后病斑稍凹陷,呈圆形,表面有粉红色黏液。
炭疽病发病适温为24℃,湿度为97%以上。湿度大,叶面结水,瓜类重茬,氮肥过多均可造成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预防炭疽病要选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种植黄瓜的地块应与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进行合理的配方施肥,加强保护地内的通风排湿,适当控制浇水。药剂防治可用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拍耐湿性粉剂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4)枯萎病也叫萎蔫病、蔓割病。真菌***害,对保护地黄瓜危害严重,采用嫁接苗栽培可有效防止此病的发生。
幼苗发病后子叶变黄,不久便干枯,根部和茎部变褐。成株发病一般在根瓜采收后,茎基部叶片首先出现病状,病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正常,似缺水状,叶色变淡,以后遍及全株。病株主蔓基部软化缢缩,初呈水浸状,以后逐渐干枯,全株死亡。
该病在15℃以上开始发病,20~30℃为发病盛期。土壤水分忽干忽湿或土壤过干,氮肥过多,有机肥未完全腐熟,连作生产等均易引发病害。
枯萎病应以预防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嫁接防病。育苗时在播种后土壤喷药或撒药预防,定植时在沟内用药,发现个别植株发病后,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6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0.25~0.5千克。
(5)细菌性角斑病细菌***害,叶、茎及瓜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子叶上形成水浸状稍凹陷圆形病斑,后变黄褐色。成株发病,叶片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变至淡褐色,周缘有***晕圈。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病部叶背面溢出白色黏液,干枯后易破裂、穿孔。瓜及茎部发病初为水浸状稍凹陷病斑,严重时裂口、腐烂,从病部流出白色黏液。
本病在低温、高湿时极易蔓延。昼夜温差过大,结露严重,浇水过多时易发病。
为预防此病,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采用高垄、地膜栽培,降低空气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发病后可用30%DT杀菌剂500倍液或70%DTM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瑞毒铜600~800倍液,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喷雾。
(6)疫病真菌***害,叶、茎、瓜均可发病。幼苗期嫩茎部最易发病,病部水浸状,缢缩,1~2天内萎蔫、青枯死亡,但不倒伏。成株多在嫩茎及节上发病,病部水浸状、软化、缢缩,其上部萎蔫***。叶片发病后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明显的圆形大斑,天气潮湿时迅速扩大,发展到叶柄。果实多从触地处发病,病部水浸状凹陷,并很快腐烂,表面长出白霉并有臭味。
疫病发病适温为25~30℃,要求高湿环境。浇水过多、瓜类重茬、土壤黏重时发病重。
预防疫病应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采用嫁接栽培,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并喷药防治。药剂防治可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也可用70%敌克松10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0.2~0.5千克。
(7)灰霉病真菌***害,主要危害幼瓜。雌花及幼瓜发病时呈水浸状腐烂,表面密生灰色至淡褐色霉层。叶部发病多由病花引起,发病时形成灰褐色圆形大病斑,表面亦生灰色霉层。
本病发病适温为22℃,棚内湿度大时发病严重。
栽培时应进行种子消毒,采用嫁接苗,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
药剂防治可用50%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灌根可采用25%瑞毒霉500倍液,或25%瑞毒霉与40%福美双1:1混合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200~250毫升,每7~10天灌1次。
(8)黑星病为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属真菌***害。
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危害叶、茎、瓜。幼苗发病子叶发生病斑,严重时心叶枯死。茎受害初期呈水浸状浅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以后凹陷龟裂,表面密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部腐烂。生长点染病后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使下部丛生侧枝。瓜条发病后瓜向病斑内侧弯曲。
黑星病发病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17℃左右的温度,90%以上的湿度会造成此病流行。阴雨天气、通风不畅,植株密度大、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易发病。
预防黑星病应实行轮作,采用种子消毒措施,控制浇水,进行通风排湿。发现田间有病株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农抗BO-1O浓度100单位,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喷药时应注意不能只喷叶片,还要喷嫩茎及生长点附近,每5~7天喷药1次,连喷3次。
(9)病毒病属病毒***害。植株发病后矮化,果实发病后瓜面出现花斑或凸凹不平的瘤状物,瓜畸形,严重时病株枯死。
根据病原不同,叶片出现的症状不同,叶片感病后有皱缩型、绿斑型、花叶型和黄化型,有时表现复合症状。
皱缩型:新生叶片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或出现叶片变小,裂片现象,有时出现沿叶脉坏死。
绿斑型:新叶产生***斑纹,绿色部分呈隆起瘤状。
花叶型:叶片出现淡***不明显斑纹,后呈现浓淡不均匀的小型花叶病斑。
黄化型:叶片变黄绿至***,叶脉仍绿。病叶硬化,向叶背卷曲。
此病病原为多种病毒,病毒主要在杂草上越冬。通过蚜虫传播,农业操作时汁液摩擦亦可传毒。高温干旱,蚜虫猖獗时发病重。
防治病毒病应进行种子消毒,进行防蚜灭蚜,病前或病初用植病灵800~1000倍液全株喷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