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条锈病最近一周新闻 条锈病是什么引起的

2024-06-0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040 次
条锈病最近一周新闻 条锈病是什么引起的

一、条锈病的危害

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它会影响植物的叶片、茎和穗等部位,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条锈病会严重危害作物的生长和发展,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二、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控制条锈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增加植物的抗病性。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植物的养分供应,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部位,保持田间通风透气,控制植物的生长密度,减少病害的传播。

3.使用生物农药。利用生物农药来控制病害,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

三、条锈病的相关问题

1.条锈病是如何传播的?条锈病主要通过风雨等自然因素传播,也可以通过人工传播。

2.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感染了条锈病?感染条锈病的作物会出现叶片上的红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会扩大并形成条状。

3.使用生物农药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农药是一种绿色的农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没有危害。

4.如何选择有效的生物农药?选择生物农药时,要根据作物品种、病害类型、生物农药的成分等因素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生物农药的质量和使用方法。

5.如何预防条锈病的发生?预防条锈病的发生,可以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病害传播等方面入手。

要控制条锈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同时也需要加强人们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地控制条锈病的发生,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用什么药?如何防治?

根据农业农村部介绍,2024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严重影响粮食安全。那么,农民朋友应该怎么办?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用什么药?如何防治?
一、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用什么药?
1、小麦条锈病
病害介绍: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性病害,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在气温条件在9到10℃的时候,田间有露水或者有连阴雨的情况之下,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茎秆、穗部。
用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好要选用内吸性强的药剂,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作用的药剂,主要选用主要选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烯唑醇、丙环唑或吡唑嘧菌酯等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2、小麦赤霉病
病害介绍:码宽李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它流行不流行关键看4月份的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否有降雨,如果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遇到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气温15度以上,就会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
用药防治: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80%-90%的时候,若遇降雨或持续3天以上的阴天、结露、多雾天气时,必巧蔽须提前喷药预防,防止病害流行。
3、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常用农药种类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
二、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如何防治?
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治中,要加强农业防治,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赤霉病防治药剂选择要根据当地抗药性监测情况,科学选用对路农药。条锈病防治要强调早发现、早防治,防治器械要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机动弥雾机、热雾机、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喷雾防治,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确保防治效果。
1、条锈病
西北、西南越夏区。加强返青期监测调查,甘肃、青海、陕西、四川等地,实施带药侦查,发现病叶立即喷药防治,严防病害扩散蔓延。同时加大条锈菌有性世代治理力度,通过铲、喷、封措施,即铲除麦田周边50米内小檗、在小檗上锈菌孢子成熟扩散前喷施杀菌剂、对小麦秸秆进行封垛处理,阻断条锈菌在小麦小檗间转主危害,防止病菌生理小种变异。
西南、汉水流域冬季繁殖区。冬季和早春全面落实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打点保面控制措施,压低菌源基数,降低后期大面积流行风险。春季加强监测,一旦田间出现发病中心,立即组织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有效减轻当地危害损失,减少菌源向黄淮、江淮等小麦主产区传播扩散。
黄淮海等病害春季流行区。从2月底、3月初开始,加强监测调查和预报预警,一旦查见发病,立即组织全面普查,打点保面、严控发病中心;一旦出现流行势头,及时组织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选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等药剂喷雾,遏制病害大面积暴发流行,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2、赤霉病
长江流域、江淮、黄淮南部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药剂预防措施,施药后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用量少、防效好的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以提高预防控制效果,降低呕吐毒素污染风险。
黄淮北部、华北等偶发区。加强监测和水肥管理,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变化,一旦遇适宜病害发生气候条件,应抓住关键时期,及时用药预防。要采取轮换用药等措施,延缓抗药性产生。农药剂型上尽可能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
以上就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大家根据实际进行防治,特别是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这正是迟迟防治小麦病害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一定是防大于治。

问答拓展:抗击肺炎疫情春耕备耕新闻稿,无疫情乡村不误农时忙春耕

编者按:“我们要坚持全省疫情防控‘一盘棋’,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严格落实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组织部分乡村开展春季农业生产。”湖北省副省长万勇表示,无疫情村要允许农民在本村范围内下田劳作。有疫情村,由县级指挥部做好风险评估,在确保能防控、不扩散的前提下,组织有保护措施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抗击肺炎疫情春耕备耕新闻稿无疫情乡村不误农时忙春耕》。


春耕在即,农时紧迫。“无疫情村和乡镇可春耕。”2月27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99号文”,明确疫情防控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
春耕生产不等待、不观望、不耽误、不冒险,并围绕“人、车、技、物、钱”五大要素,对农业生产用工、农资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农技服务、农资采购调运储备、农业生产信贷融资等作出了分类指导。

湖北省无疫情乡村春季农业生产正开始陆续展开。

在田作物长势好

“春节前储备了少部分农资。”雷铁云说,合作社由路口镇夹洲村18户农户共同发起成立,目前有耕地340余亩,种植蔬菜和粮食。今年的种子、化肥、农药缺口在70%上下,目前仅有的30%春耕农资还经常被周边农户拿去“救急”。由于“封城”等措施影响,农资采购成了问题。“政府配送工作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农资市场也没有开门,种子、化肥尤其紧缺。”雷铁云说。

除了缺少农资,部分黄州区种植大户反映,目前春耕还面临其他难题。一是缺少劳动力,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现在滞留在家里,出门务工、务农受到限制;
二是缺少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
三是雇佣农工成本明显增加,去年每天工钱100元左右,现在达到200元。

“目前在田作物长势较好。”黄州区路口镇夹洲村农技站农技员刘亚斌介绍,由于2024年秋冬播生产期间,全市降水量显著偏少,旱情较重,油菜、小麦等在田作物冬至苗情普遍较常年略差,但春节前后雨水充足,气温较高,有利于在田作物生长,整体长势长相好于上年。目前,油菜一类苗占比在30%以上,二类苗占比45%左右,三类苗占比在25%左右;
小麦一类苗占比在35%以上,二类苗占比45%左右,三类苗占比在20%左右。

“我们已经组织了两次无人机飞撒灭虫。”黄冈市黄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涂建立表示,目前,农业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出台意见,鼓励没有发生确诊病例的地区,可以在做好正常防护情况下,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区里的指导细则已拟定,只等省里的指导意见出台,我们对照完善后就可以推进春耕生产。”涂建立说。

分类指导抢农时

“我们要坚持全省疫情防控‘一盘棋’,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严格落实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组织部分乡村开展春季农业生产。”湖北省副省长万勇表示,无疫情村要允许农民在本村范围内下田劳作。有疫情村,由县级指挥部做好风险评估,在确保能防控、不扩散的前提下,组织有保护措施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

“99号文”明确,确需外出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以全省统一的健康码为基础,以县域为单位定人、定点、定运,点对点从现居住地精准流向用工单位。3月10日前,95家A证和62家B证屠宰加工企业、216家已申请复工饲料加工企业产能应恢复到80%以上。

围绕打通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梗阻,湖北采取了一些关键措施畅通“绿色通道”: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纳入省指挥部交通保障组线上通行审批的保障范围,凭验证码口令在线申领,凭电子通行证(含二维码)省内通行;
确需跨省运输协调服务的,由各市、县指挥部上报运输需求,由省指挥部交通保障专班受理并做好协调工作;
优先保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调运。对仔畜雏禽、水产鱼苗、存塘鱼、积压鲜蛋、春防疫苗等在急的调运需求,加强督办服务,优先予以保障,特别是对需要从省外调运春防疫苗的,要及时协调保障。

湖北还创新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形式和内容,组织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所专家,围绕夏粮夏油田管,特别是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的监测与防控、早稻再生稻应时直播、速生叶菜腾茬抢播等9个专题,以及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生产资料、春耕生产***3个方面的信息,录制一系列短视频课程,并在各新媒体平台开辟专题邀请专家线上授课。

据了解,湖北将在3月10日前采购调运早稻常规稻种子110万公斤、达到440万公斤;
4月10日前采购调运中稻种子约2000万公斤、达到4500万公斤;
全省蔬菜种子总量达到约80万公斤。3月20日前,将采购调运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的农药以及其他农资,并在4月底开镰前保养调配部分小麦、油菜收割机械。

同时,农业生产信贷融资服务为春耕“保驾护航”。湖北省财政已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农业转移支付资金65.3亿元。湖北将加强农业生产信贷融资服务,在做好保险理赔服务、用好财政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农业生产信贷需求。

“云平台”上备耕忙

有了政策支持,湖北各地开始根据实际情况,平衡好抗“疫”与春耕的关系,在确保安全有序的情况下,适时分类分区开展了春耕备耕。

杨佑元所在的金丰收种业是远安县农资主渠道配送22家企业之一。2月28日一大早,他开始给县城部分农资经销商配送春耕种子。从接到订单,到1500斤水稻种、400斤玉米种的配送结束,全程没有与经销商有任何接触。

村级农资销售点是春耕备耕物资供应的最后一环。在远安县花林寺镇高楼村,配送员胡小军每天需要完成本村及周边村居近20家农户的农资配送工作。

虽然配送量大,配送过程中胡小军仍然严格执行无接触式服务。每到一家,都是事先通过告知对方,然后将农资放到指定地点,稍后再由农户自行取走。“送货不见面、取货不见人”,目前这种无接触式农资配送服务已得到广大农户的支持和认可。

春耕生产在“无接触式”中启动。枝江市联合“中化农业”开展“云”备耕。农民用手机打开“MAP智农”APP,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农情监测、精准农业气象、农业遥感、在线课堂教学等模块。通过高精度卫星遥感巡田技术,在APP平台可以查看田间作物长势。农户只需将自己的地块划出来,每3天就能得到自己地块农作物的生长图。遥感生长图会根据作物的长势情况,做出不同色彩的标注,让广大农民在家即可知道田里庄稼的长势,减少了下地巡田的工作,不误农时,精准进行春耕生产。

襄阳市襄州区则利用网络平台上开设的春耕春管“微课堂”,通过“托管服务”等方式,引导合作社和农民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做到疫情防控和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目前,湖北各地春耕备耕均在有序推进。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肖伏清介绍,全省小麦一、二类苗和旺长苗占比约85%,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
油菜一、二类苗占比80%以上,长势好于上年。


02-26临港新片区25家企业获首批疫情补贴补助02-26乡镇支持开展春季农业生产春耕备耕工作新闻材料十三篇02-21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事迹新闻写作材料13篇

问答拓展: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1

  视频中显示,在北方一些小麦种植区域,有农民提前收割青麦,称是用作饲料,一亩地可卖1500元,甚至超过2000元。视频中,装满青麦的货车排起长队,准备进入养殖厂。

  5月10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日媒体反映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农业农村部“五一”期间就部署核查核实,各相关省份抓紧调度排查。近日,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经济考量

  青贮小麦,指在小麦未成熟时,连同青秸秆一起收割做饲料的小麦。

  好好的麦子,为何要压倒青贮?受访的专家以及种粮大户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农民来说,如果有这种现象,主要是经济上的考量。

  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以华北地区为主要产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2024年各省粮食产量排名中,“中原粮仓”河南仅次于黑龙江。中原熟,天下足。《202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全年小麦产量为3802万吨,接近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3。

  中国新闻周刊随机联系了数十位农户,但大多表示当地未出现养殖场收购青小麦现象,一些人也是在网络上获悉此事。

  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褚堂乡农户李源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小麦价格有所上涨,但农资价格的上涨远远超过了小麦价格的上涨幅度。“(卖青贮)省事又省劲,这个对农民来说是非常节约成本的”。但他表示,只是听说这件事,没有见过有人收购。

  李源个人承包了四五十亩小麦,按照当地最近的行情,小麦1.4元一斤,大概每亩的收入能到千余元。若不算劳动力成本,加上国家的补贴,每亩的利润不超过三百元。

  “很少有收青小麦的,之前都是玉米,我们这里有几个养牛大户把我们这的玉米在接近成熟季节就都清除掉了。”李源说。

  在遂平县常庄乡的农户赵景亮看来,粮价太低则伤害农民的'利益,但粮食安全也不能说和农民没有关系。在他们村里,近1/5的农田已几乎无偿转由他人耕种,“种地不如外出打工”。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去年当地小麦的收购价格约为1.15元,最高1.2元,前年则大多都是1.05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我国小麦平均产量不到400公斤,600公斤即属高产。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小麦价格高企,预计籽粒小麦平均每亩能卖到1200、1300元。卖青贮对于农民来说,还能省去收割、仓储等成本,1500元的收购价格是较有吸引力的。

  按照时令,收割完小麦,之后就该播种玉米。在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看来,从农民的角度来说,提前收割小麦,则可以选种更长周期的玉米,避免之后的秋霜等冻害,提高玉米单产量。

  不过,从养殖场的角度来说,卖青贮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畜牧企业最常用的青贮饲料是玉米,相比之下,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更均衡,产量高,通常单价也比青贮小麦要低。

  对于这种现象,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已在全省范围内下发“特急”内部明电。电文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认识小麦是主要口粮,不能用于青贮饲料的严重性。

  电文要求,从现在开始到麦收结束,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各地要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力量,对涉及毁麦或小麦用于青贮饲料事件开展彻底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饲料缺口

  “总不能让牛羊饿死”,林国发表示,一些畜牧场的行为或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分析,一个原因在于,今年以来,市场供应偏紧,玉米价格维持在高位。“就是一个玉米加工的副产品玉米纤维报价都要去到一千九百元左右一吨,历史高位”,林国发称。

  “我现在还有两万多斤玉米要卖。最高1.3元一斤可以卖,我还舍不得卖”,农民李源也说。

  问题的另一个核心则在于,青贮玉米收获受阻。去年下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遭受连绵降雨,甚至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彼时正值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秋收。

  “现在都是采用机械收割,持续的降雨导致机械无法顺利工作或难以进入农田,玉米无法收获”,林国发称,同样因为阴雨的影响,一些玉米、秸秆在收货后达不到草料的要求。比如山东一些地方的花生秧,很多都出现了霉超标的情况。

  从产业本身的角度,林国发认为,国内的养殖业主要集中分布于内蒙古、新疆、东北等青贮饲草相对充足区域,华北地区秸秆产量也不低,但青贮料相对较少。而华北多地,如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近年来肉牛等养殖业发展迅猛,但草食的种养没有完全配套。

  今年严峻的疫情形势,给青贮饲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成本水涨船高,而进口草料也没有明显增长。

  今年4月,林国发曾调研河南、山东多地的养殖场,发现不少企业的青贮量基本到5月份、6月份左右就见底了。“下一轮供应青贮的时间,8月中下旬能有一小部分,但主要的还得等到9月末、10月左右”。

  在他看来,正因为此,一些养殖企业不得已收购部分青麦青贮“救急”。“企业也‘肉疼’,相比之下,青麦的含水量更高,两吨青麦晾干之后可能就剩一吨多一点”。但也并非每个农民都会有这种条件,附近有比较大的规模的牛羊养殖厂,且他们缺饲料的,有时候才会这样干。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同样有“饲料紧缺”的担忧,去年10月,他就曾给河南省有关部门提了醒。

  避免诱导农民冲动收割小麦

  事实上,以青小麦作饲料的做法早已有之,但范围较小。

  “我们国家前几年的粮食过剩生产过剩,就把一部分的这个青小麦、青玉米作为优质饲料,补充到草食饲料当中去。”李国祥称,但这一现象仅限于局部地区,且面积较少,“比如在云南,据我了解,今年小麦青贮的价格也到了一千五百元到两千元每亩,过去都是三五百元。”

  “我国小麦的产能每年1.35亿吨到1.38亿吨,需求也就在1.2亿吨到1.225亿吨左右,每年都有结余。”林国发说。

  在今年春季河南麦田管理最关键时期,郭天财对全省小麦长势、生产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研判曾用四句话作了高度概括:“麦播开局不利,转化好于预期,丰收很有希望,田管务须抓紧。”

  在他看来,通过晚播小麦的“四补”技术,冬春以促弱转壮为重点的肥水管理,春季全面落实赤霉病、条锈病防控,以及最近河南省又安排部署全面实施“一喷三防”措施,上述举措加上天气条件总体有利,“我的研判是今年河南小麦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减,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减少百分之五,都应该算是丰收年”。

  李国祥则表示,去年汛情全国大概有一亿亩小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一些晚播小麦后来基本上都补齐增产了,局部地区可能还没完全恢复,但粮食供应的稳定基本还是做得到。

  在专家们看来,公众的担忧,可能也源于今年粮食供应形势的影响。受俄乌,国际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国际上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供应偏紧,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成为热议话题。

  今年以来,高层反复强调要“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中国的粮食储备不能供应世界,但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李国祥表示,不排除网传视频的风波是炒作的影响,不应过度夸大,避免诱导农民冲动收割小麦。他介绍,通常来说,青贮小麦有专用的种植品种,面积约仅几十万亩,相比之下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有3亿亩。

  他表示,专用青贮小麦和人们通常吃的籽粒小麦不太一样。籽粒小麦的单产水平高,而作为饲料收储的小麦,营养主要在麦秆上。“如果专门播种青贮饲料,面积很小,对国家粮食安全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收割的是籽粒小麦,则应提示重视,籽粒小麦既可以作为口粮,又能用作饲料,但我们要优先保证口粮安全。

  针对“割青麦作饲料”消息,农业农村部也作出相应部署。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五一”期间就组织相关省份进行核查核实。近日,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2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就是“天大的事”。小麦是我国重要口粮品种,保障小麦收获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去年以来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即。个别农民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毁粮卖钱?“等到麦熟后卖麦子,每亩约1200元。而在小麦灌浆期卖,每亩1500元。”一语道破。

  仓廪实,天下安。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售卖小麦青苗,表面看是农民个人行为,背后却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究竟是背后有别有用心的企业哄炒小麦青苗、鼓吹青苗值钱,还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摸清具体原因。

  农民种粮有奔头有“钱景”,国家粮食才安全。事实上,为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4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2024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正是为了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赚。

  从长远看,只有保障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把党中央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农之举不折不扣落实到他们的心坎里,把政策红利实实在在送到他们手上,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让他们多获利、多得利,才会使农民不至于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彻底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大事。对破环耕地农田,毁坏农作物的行为,绝不姑息。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这条底线不可逾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对各级各部门而言,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做到监管不松劲,整治不手软,问责不留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夺取夏粮丰收,对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意义极其重大。各部门各地区要开展彻底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一旦发现毁麦苗头,必须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确保颗粒归仓!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3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毁麦现象,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

  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小麦历经风雨,长势良好,已经抽穗结粒。还有20天左右,小麦就成熟收获了。在这个关口,有的地方却铲毁整片麦田,以及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这一情况,令人痛心。

  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口粮,不该用于青贮饲料,更不能毁于铲车之下。为开工铲毁青麦,“在未与政府和农户充分沟通情况下,私自安排机械进场”,谁给的底气?怎下得去手?

  农村农业部表示,对被征用为建设用地的麦田,也要在小麦成熟收获后再开工建设,珍惜农民朋友200多天的劳动成果。

  目前,有关部门已责令涉事开发商停止施工,并表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对于“割青麦作饲料”行为,监管部门也强调,“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时刻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抓得实而又实。无论彻查铲毁青麦事件,还是紧急叫停“割青麦作饲料”行为,都是一次及时纠偏,回应了舆论关切。不能就此画上句号。这些毁麦事件再次给人警示,粮食安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各有关方面都要自觉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据有关报道称,在毁麦背后有些农民之所以割掉青麦卖给养殖户或养殖公司当饲料,是因为他们给的价高,超过了小麦成熟后的卖价。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利益驱动,事实到底如何,还需有关方面抓紧调查核实,把问题搞清楚。同时,政策还需再加把力,为农民种粮保驾护航,提高种粮经济效益。

  粮食安全动摇不得。捍卫粮食安全,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对毁粮现象说不。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