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稻瘟病与纹枯病发生条件的区别(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区别)

2024-05-3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730 次
稻瘟病与纹枯病发生条件的区别(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区别)

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后枯死。

叶瘟:发生在稻叶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

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发病条件: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做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偏施氮肥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也易发病。防治方法:(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加40%稻瘟灵乳油喷雾,或用35%己唑.稻瘟灵喷雾,7~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再喷药一次。

(二)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病害,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症状:白叶枯病主要症状表现在叶子上,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发病条件: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1)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主栽抗病品种。(2)加强植物检疫,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秧田严防水淹。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3)可用20%的叶枯唑可湿性粉剂喷雾,病情严重时,适当增加用药量,秧田在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施药1次,在发病初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2次,间隔7–10天。在发病季节,如遇台风或暴雨,要在风雨过后立即喷药保护。

(三)水稻纹枯病在水稻上发生比较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症状: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纹枯病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腐烂而死。

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3)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喷雾,或5%井冈霉素水剂喷雾或泼浇,或用30%爱苗乳油加水喷雾,或用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