醚菌酯防治纹枯病吗(吡唑醚菌酯能防纹枯病吗)
在全球杀菌剂市场份额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位居第一。其中,吡唑醚菌酯因其超强的广谱性,兼具保护、治疗及作物保健等多种功能,复配性也很强,所以在我国运用极其广泛。在2024年登记并上市以来,目前已用于100多种作物上。
1、醚菌酯
醚菌酯是第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杀菌机理主要是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CL复合体的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过程,使其不能为病菌活动提供能量,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进而达到杀灭病菌的效果。这个独特的杀菌机理和许多种类的杀菌剂作用方式不同,同老成分的杀菌剂没有交叉抗性,加之其对于许多真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醚菌酯作为第一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尽管成分非常新,但是在效果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在对真菌性病害防治方面,只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一部分真菌引起的病害有一定的效果,目前主要登记方向有黄瓜白粉病、葡萄霜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烟草白粉病、梨树黑星病等病害,其中醚菌酯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是最突出的!
黄瓜霜霉病
2、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为近年来开发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其独特的保护性杀菌效果为大众所熟知。吡唑醚菌酯对许多病害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且在植物体内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活性,能够抑制真菌体内线粒体的活动,最明显的效果是具有很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能力,因此在植物未发病以前喷施吡唑醚菌酯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吡唑醚菌酯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霜霉病、疫病及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用来作为保护剂,预防作物的各种病害。目前吡唑醚菌酯主要登记的方向有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香蕉叶斑病等!
水稻稻瘟病
除此以外,吡唑醚菌酯对于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些调节作用,尽管醚菌酯也有此功效,但是远不如吡唑醚菌酯明显,喷施过吡唑醚菌酯的作物叶片浓绿有光泽,不早衰凋落,果实籽粒饱满品质好,生长周期大大延长,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更强!
3、两者差异
(1)防与治的区别,或者是使用时期的区别。吡唑醚菌酯,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预防病害,不论是果蔬还是花生、小麦等大田作物都可以喷施!只要在其生长期喷施2-3遍,后期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病害!而醚菌酯往往用来治病,发病初期使用,特别对白粉病效果显著。
(2)在活性方面二者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醚菌酯在活性上有一定的不足,内吸转移活性较吡唑醚菌酯差异较大,在叶面上的渗透转移活性也较差,而且这些年随着抗性的增加,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吡唑醚菌酯,内吸活性相对较强,跨层转移能力突出,在植物体内、外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推荐使用浓度范围内使用,安全系数也比较高,一般不会出现药害。
水稻纹枯病
4、使用注意事项
(1)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最突出的功效就是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病源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最终“饿死”病源。正因如此,病菌死得很慢,药效相对迟缓。所以这两类药剂的使用时间,最好在病害发生前或者发生初期。
(2)吡唑醚菌酯预防效果大于治疗,也不建议使用单剂进行防治。一旦大规模发生,尽量同其他种类杀菌剂轮换使用,或选择复配成分。如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效果会更好!
(3)吡唑醚菌酯类药剂作用点位单一,容易产生抗性。所以在进行病害防治时,同类药剂最多连续使用三遍,减轻抗药性。
①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混用其他药剂要注意,不要和碱性杀菌剂混用,不要和乳油混用,不建议与强氧化性的农药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氯溴之类的农药混用。
正因为吡唑醚菌酯渗透性强,不建议和有机硅、铜制剂混用,降低药害风险。在作物苗期施用,尤其是棚室栽培的作物,苗期组织细嫩,药量过大,渗透性强,一定要注意使用浓度防止产生药害。
温室或大棚内作物苗期要控制使用量
②吡唑和叶面肥混用需要注意,要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放入吡唑醚菌酯,再倒入其他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好。
③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再混合。
黄瓜白粉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