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豆荚螟 豆荚螟_1

2024-05-3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783 次
豆荚螟 豆荚螟_1

豆荚螟——小昆虫带来的**烦

什么是豆荚螟?

豆荚螟(Aproaeremamodicella)是豆科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以豆荚为食,给豆类作物带来很大损失。

豆荚螟的生态特征

豆荚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其一年发生2-3代,以第2代为主。成虫主要在5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出现,幼虫在6月初至7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为害最严重的时期。豆荚螟幼虫在豆荚内取食种子,导致豆荚变形、失绿、减产,甚至整株豆类作物死亡。

豆荚螟的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通过采取摇晃、拍打、振动等措施将豆荚螟幼虫震落或摇出豆荚以达到防治目的。

2.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敌如豆螟天敌、豆荚蜂等进行防治,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3.化学防治:豆荚螟主要在豆荚内寄生,因此选用药剂时应注意渗透性和穿透性。常用的药剂有敌敌畏、氧化乐果等。

如何预防豆荚螟的发生?

1.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农田周围的杂草。

2.采用轮作种植,避免连续种植豆类作物。

3.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豆荚螟是豆类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豆类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防治和预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豆类作物的生长和丰收,为农民增加收益,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百科知识

豆荚螟(Aproaeremamodicella):是豆科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以豆荚为食。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第2代为主。成虫主要在5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出现,幼虫在6月初至7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为害最严重的时期。为大豆、菜豆等豆类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

相关拓展:

问:豆荚螟是什么?

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又名豆荚斑螟、豆蛀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圆晌喊南北方各地都有分布,而以南方发生受害最重。豆荚螟是豆类作物重要的蛀荚害虫,为害大豆、绿豆、菜豆、红小豆和豌豆等。

为害状

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并能转荚为害。初荚期豆荚干瘪,鼓粒期豆粒常被蛀成缺刻或食尽,被害荚内还充满虫粪,以致霉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彩版九,52)。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前翅前缘自基角到翅尖有1白纵带,近翅基1/3处有1金**横带。卵椭圆形,表面密布网状纹。末龄幼虫体长14~18毫米,紫红色,腹面及胸背两侧青绿色,前胸背板中央有黑色“人”形纹,两侧各有1黑斑,后缘中央具两个小黑斑。蛹纺锤形,长约10毫米。

发生橘野特点

山东、陕西、辽宁1年2~3代,河北3~4代,河南4代,长江流域4~5代,广东、广西7~8代。各地均以末龄幼虫在豆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成虫日伏夜出。卵单产于嫩豆荚的荚毛间。幼虫孵出后,在豆荚中部作一丝茧,由此蛀荚潜入豆粒取食。2~5龄幼虫均有转荚为害习性。转荚蛀入孔处也有丝茧,但脱荚孔无丝茧。末龄幼虫脱荚后,潜入5~6厘米深的土中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1)轮作。与非豆科作物合理轮作,或田间冬春灌水消灭脱荚幼虫。

(2)选用抗虫丰产品种。早熟、结荚期短、豆荚少毛或**品种,虫害发生轻。

(3)采后处理。及时收运,在晒场集中处理幼虫。

(4)药剂防治。在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始盛期喷药于豆荚上,毒杀成虫及初孵幼虫。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40%氧化乐果、50%对硫磷(一六〇五)、50%倍硫磷、50%杀螟硫磷或2.5%溴氰菊脂(敌杀死)乳油剂1000~1500倍液喷雾。

(谨咐5)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白僵菌等防治。

问:毛豆上很臭的虫子是什么

豆闹冲旦荚螟。液扰豆荚螟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籽粒,豆荚螟味道很臭,荚内及蛀孔外常堆积粪便,轻者判尺把豆粒蛀成缺刻、孔洞,重则把整个豆荚蛀空,受害豆荚味苦,造成落蕾、落花、落荚和枯梢。豆荚螟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

问:豆荚螟和豆野螟有什么区别?

豆野螟又称死豆荚螟、更豆钻心虫、可豆螟等,是因其在更豆豆荚上危害特重而得名,特别喜食孤豆、四季豆、扁豆等表面少毛的豆类蔬菜。豆野螟以幼虫蛀食豆类作物的花器、嫩荚危害,花蕾期、幼荚期受害,造成落蕾、落花、落荚,影响产量;转色期受害,豆荚出现蛀孔,英内和孔口处虫粪堆积,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危害特点豆野螟以蛹在土中及残花落叶中越冬,次年5月羽化,在本地1年可发生6代,第1代成虫一般出现在5月上中旬,以后1个月左右发生1代,世代重叠现象较重。成虫有趋光性。

问:豆荚螟幼虫共()。

B

问:豆荚螟以()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