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胡萝卜白粉病病原物 白的胡萝卜

2024-04-1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111 次
胡萝卜白粉病病原物 白的胡萝卜

胡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种叫做胡萝卜白粉病的***。这种***的病原物是真菌。

病原物特征

胡萝卜白粉病的病原物是一种真菌,名叫Sphaerothecafuliginea。这种真菌的孢子呈卵圆形,有一个小孔,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这种真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在70%左右。一旦条件不适宜,真菌就会停止生长。

病症表现

胡萝卜白粉病的病症表现主要是在胡萝卜的叶片上。最初,叶片会出现白色的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形成白色的粉状物。如果病情加重,整个叶片就会变成白色。

除了叶片,胡萝卜的茎和果实也可能受到感染。茎上会出现白色的斑点,果实则会变得瘪软。

防治方法

为了防止胡萝卜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抗病品种种植;
  • 保持田间通风,减少湿度;
  • 及时清除病残体,避免病菌传播;
  • 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胡萝卜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胡萝卜的生长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了解病原物的特征和病症表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相关拓展:

问:白粉病的病原是什么真菌?

是白粉病菌类造成的。
  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它们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白粉菌的营养体为有隔分枝的菌丝,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在表皮不断扩展(少数白粉菌为内寄生或半内寄生)。白粉菌的无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单个、椭圆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以雄器和产囊体配合后,在圆球状的闭囊壳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闭囊壳的子囊数依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从单个到多个。闭囊壳外有各种形状的附丝。白粉菌的分类以菌丝的寄生部位、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外部的附丝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等为主要依据,下分3个亚科,10个属,其中常见的有:白粉属、球针壳属、钩丝属、叉丝壳属、单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和内丝白粉属。
  白粉病发生后,寄主受害部位生长受抑制,逐渐退绿变黄,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如许多叶片同时受害,也可以使植株早枯。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但有些白粉菌并不经常进行有性繁殖,而以分生孢子在温暖地区或保护地越冬。植物生长季节,分生孢子可重复产生,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但白粉菌是较耐干旱的真菌,在相对湿度很低的条件下,分生孢子也能萌发。空气潮湿、气温较高或干湿交替、光照不足的气候条件以及氮肥过多和作物过密等情况,均有利于白粉病的流行。

问: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Marchal],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病菌无性态为串珠粉孢(OidiummonilioidesNees),半知菌亚门粉抱属。

1.形态

菌丝体表生,上有暗色镰形刚毛,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指状深裂的吸胞吸取养分。分生孢子梗基部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成串产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闭囊壳球形至扁球形,暗褐色至黑色,常埋生在菌丝层内,附属丝发育不良,通常很短而不分枝。壳内含7~28个(多数12~20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有明显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卵形至椭圆形,无色至淡***,在寄主上往往当年不能成熟。

2.生理

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相对湿度0~100%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但以饱和湿度或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0.5~30℃,适温10~20℃。直射阳光可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但在散射光和黑暗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离开寄主体后,可在2~20℃条件下保存侵染力2~5d。

闭囊壳在-3~25℃和相对湿度0~98%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在1~27℃范围内均可形成子囊孢子,以10~20℃为最适。在适温10~20℃和饱和湿度下,病菌才能形成并释放子囊孢子,10℃时释放最多,25℃以上时,子囊孢子释放明显减少。子囊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与分生孢子相似。子囊孢子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10~20℃,在适温下,只需1d即可侵入寄主,在5℃下,则需2d以上才可完成对寄主的侵入。

3.寄主范围

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在燕麦和黑麦上寄生。最近报道,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小麦、莫加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以及披碱草属植物也可感染白粉病。

4.寄生专化性

病菌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根据其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差异可分为若干个生理小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但因各地采用的鉴别品种及小种命名方法不同,结果难以相互比较。

在生产实践中,对病菌毒性结构的分析能更直观地反映病菌群体的结构、分布及其动态。以小麦抗白粉病拟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对全国10个地区的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监测结果表明,V1、V3,V5和等毒性基因在病菌群体中基本稳定,对抗病基因Pml、Pm3a、Pm3b、Pm3c、Pm3f、Pm5和Pm8具有很高的毒性频率,而对Pm21、Pm2、Pm2+6、Pm2+Mld和Pm2+“Talent”等毒性频率较低,其中对我国新近转育成功的、目前唯一表现免疫的抗病基因Pm21的毒性频率为零。必须指出,各地情况不一,年份之间毒性结构有所变化。

问:危害小麦的白粉病病原物属于()属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