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马铃薯晚疫病在云南发生严重的原因

2024-01-03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18 次
马铃薯晚疫病在云南发生严重的原因

  此篇文章说说“马铃薯晚疫病在云南发生严重的原因”的内容进行介绍,期待对大家有些许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云南长期种植会2号、威芋3号等马铃薯品种,其抗病性降低或消失,导致马铃薯晚疫。由于气候异常,6异常,6月至7月多次连续阴雨和阳光充足,加重了**的传播,导致种植面积的78.2%。


好文探索: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建立运行


  马铃薯是我省产业链最长的重要粮食作物,根据全省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前期工作基础、工作成效及防控任务需要,11月15日,由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共建的“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备忘录签约及揭牌仪式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

  通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既是现代植保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省马铃薯主产区已设置晚疫病监测站点120个,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省植保站和省农科院经作所强强联合,双方通过建设马铃薯产区晚疫病监测站点、开展预警系统优化、重要产区病样采集、马铃薯品种抗性鉴定、病原菌致病性和抗药性监测以及组织防控技术培训等举措,实时发布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信息,进而推进精准防控并取得显著成效。

  省植保站站长王德海认为,晚疫病监测预警指挥中心的建立,是云南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的一个里程碑。省农科院经作所所长李根泽提出,将以该中心的建立为契机,双方以绿色为底色,加强特色经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纵深合作。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指挥中心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我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体系,规范病害预警和防控信息发布,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控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提升我省重大病害监测和防控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提升全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控能力,增强病害测报公共服务能力。进而提升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促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

  据悉,该中心由省植保站站长王德海研究员兼任主任,省农科院经作所马铃薯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省晚疫病防控首席专家赵志坚和省植保站测报科韩伟君高级农艺师任副主任。

  马铃薯是云南省继玉米、水稻之后的第三大主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900万亩,具备周年生产潜力。

  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病害,亦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害,发生广、危害重、防控难。云南省是我国晚疫病常发区和重发区,大多数主栽品种为感病品种,晚疫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20%~80%,甚至绝产。

  病虫害预测预报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和保驾护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精准测报是晚疫病科学防控的核心内容之一。


精选问答:


  1、马铃薯栽培如何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既是大宗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蔬菜和工业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 马铃薯是病虫害较密集的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发生的态势复杂,严重影响马铃薯生产的稳定发展,完全依靠药剂防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可有效地防治和解决病虫害问题。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1、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毒病、疮痂病、癌肿病、黑胫病、线虫、黑痣病

  2、 虫害: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甲虫、小地老虎、蚜虫、蛴螬、蝼蛄、块茎蛾

  二、病害主要症状及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稀疏白霉,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焉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多雨,多雾,平均气温10--22℃,有利于病害发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3、防治技术:

  (1)选用脱毒抗病种薯。品种主要有合作88,威芋3号,滇薯6号。

  (2)种薯处理。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采用25%甲霜灵锰锌2克兑水1千克将200-2500千克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3)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4)药剂防治。采用25%甲霜灵锰锌2克兑水1千克将200-2500千克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二)早疫病

  1、症状:叶片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茎上很少有病斑或无病斑;块茎上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为害叶、块茎。病菌易侵染老叶片,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6-28℃,瘠薄地块和肥力不足道田块发病较严重。

  3、防治技术:早疫病于发病初期用 1 : l : 200 波尔多液或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500 倍液茎叶喷雾,7~10 天 1 次,连喷 2~3 次。

   

  (三)青枯病

  1、症状: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菌引起的病害,植株稍矮缩,叶片浅绿,下部叶片先萎焉后全株**,早晚恢复正常,4-5天后全株萎焉死亡。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最适宜温度30℃-37℃,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3、防治技术: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可用可杀得8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灌根。

  (四)马铃薯环腐病

  1、症状: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侵染。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可破坏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组织,使皮层与髓部部分或全部分离,形成离核。生长期地上部常表现枯斑或萎蔫二型。随病情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液。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菌生长温度2--36℃,适宜温度为20--23℃,地温19--28℃有利于病害发展。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

  3、防治技术:

  (1)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

    

  (2)严格选种。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层检查、彻底淘汰病薯。切块种植,切刀可用53.7%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切后的薯块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

  (3)生长期管理。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使用过磷酸钙每亩25公斤,穴施或按重量的5%播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五)马铃薯病毒病

  1、症状:此病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

  2、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 25℃ 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间病毒通过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播。

  3、防治技术:

  (1)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采用茎尖组织脱毒种薯,确保无毒种薯种植。

  (2)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3)栽培防病。施足有机底肥,增施钾、磷肥,实施高垄或高埂栽培。

  (4)出苗后施药。早期用10%的吡虫琳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茎叶喷雾防治蚜虫。

  (5)药剂防治: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500倍液。

  (六)疮痂病

  1、症状:疮痂病菌是一种线菌,只侵害薯块。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一般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2、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3、防治技术同环腐病。

  (七)线虫病

  1、症状:主要为害根部,植株矮小、黄化,薯块表面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储藏中病斑扩展腐烂。

  2、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种薯伤口传播病菌,引起枯萎病、黄萎病等土壤传播病害。

  3、防治技术:用55%茎线灵颗粒剂1--15kg/亩,撒在苗茎基部,然后覆土灌水。

  (八)疮痂病

  1、症状:疮痂病菌是一种线菌,只侵害薯块。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一般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2、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适宜发病温度25-30℃ ,中性或微酸性沙土发病重,温度高湿发病较重。

  3、防治技术:同环腐病。

  三、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一)地下害虫:主要包括小地老虎、蛴螬和蝼蛄。防治技术可用毒土防治的方法,对小地老虎用敌敌畏0.5kg兑水2.5kg喷在100kg干砂土上,边喷边拌,制成毒砂、傍晚撒在苗眼附近;蛴螬和蝼蛄可用75%辛硫磷0.5g加少量水,喷拌细土125kg,施在苗眼附近,每亩撒毒土20 kg。

    

  (二)瓢虫、甲虫的防治技术:用90%敌百虫颗粒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喷雾。

  四、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一)切断病源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从无病虫地区引种,选无病留种田留种,因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晚疫病、青枯病等可通过薯块传播,在选种时要选用抗病虫害种薯,选择的薯种要经过脱毒处理。

  2.购种及种薯切块、催芽、播种过程中要捡出畸形、病、烂及萌芽过早或不萌芽的种薯,捡出后集中处理,切勿乱扔。

  3.将种薯于切块前在阳光下晒两天,防病效果较好。

  2、土豆晚疫病打什么药?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近圆形,后期造成落叶,茎杆上可连成大斑,根系感染造成全株枯死,推荐用 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抑快净(恶唑菌酮+霜脲氰), 霜脲氰,霜脲 · 锰锌,霜霉威,烯酰吗啉,疫霜净,银法利(氟菌胺.双霉威),普力克(霜霉威盐酸盐)等加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叶面肥喷雾,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

上一篇:麂子是什么动物 下一篇:茶树开花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