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地老虎的特征是什么-

2024-03-2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06 次
地老虎的特征是什么-

  本篇知识汇总会给网友们分解一下“地老虎的特征是什么-”的内容进行讲授,但愿对网友们有少许帮助,欢迎大家收藏本站!

  小地老虎成虫体长18~28毫米,翅展40~54毫米。卵扁圆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卵孔不明显,初产时卵乳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褐色。

  幼虫初孵化时为灰褐色,3龄前黄绿色、3龄后逐渐变为灰褐色。小地老虎各龄幼虫形态见表2、

  小地老虎的幼虫在田间常常与大地老虎及黄地老虎的幼虫混合发生,而三者又极相似,容易混淆,现将三者的主要特征比较如下,以利鉴别。

  1小地老虎:体表粗糙,密布大小不等的颗粒,D1**显著小于D2毛。

  2黄地老虎:体表没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光滑或密布皱纹,臀板具有两大块黄褐色斑,中央断开,体长41-60毫米。

  3大地老虎臀板几乎为一整块深色斑,密布皱纹呈龟裂纹。

  昆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土蚕、切根虫等。

  是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危害比较严重。

  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类昆虫的总称。又称切根虫、夜盗虫。

  为害林木、果树实生幼苗和农作物幼苗,是一类为害严重的地下害虫。这类害虫在中国已经有上百种记载,其中较普遍发生的有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大地老虎(AtokionisButler)和黄地老虎(AsegetumSchif)。

  ①小地老虎:分布世界各地。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灰褐色,在肾状纹凹陷处有黑色楔形纹,雄蛾触角分支近中部(见图)。

  在中国东北一年1代,华北、西北3~4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4~5代,华南及台湾6~7代。除四川、广东以成虫越冬外,其他地区以蛹和幼虫越冬。②大地老虎:分布中国、**、苏联。

  体长20~25毫米,翅展40~52毫米,体灰黑色。在肾状纹外有不定形黑斑,端部不尖。雄蛾触角分支近端部。在中国一年1代,以幼虫越冬。

  ③黄地老虎:分布欧洲、非洲和亚洲。中国除华南地区以外均有分布。

  体长15~18毫米,翅展32~42毫米,体黄褐色,肾状纹外无斑纹,雄蛾触角分支达全长2/3、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一年2代,新疆、甘肃2~3代,华北、江苏3~4代。以幼虫越冬。

  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在其发生区内均以第一代为害严重,其他世代发生较少。成虫均昼伏夜出。小地老虎对灯光及糖、醋、酒味有强烈趋性,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则对白炽灯光趋性较弱。**后产卵于土表或幼苗的茎叶上。

  小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一般产卵1000粒,黄地老虎平均产400~500粒。幼虫一般6龄。

  1~2龄群聚于杂草、幼苗上取食顶芽和嫩叶,昼夜活动。3龄后分散,白天潜伏杂草、幼苗根际,夜晚出土咬断幼苗嫩茎施入土穴内取食。幼苗木质化后改食嫩芽和叶片。

  幼虫有假死性,受惊扰时身体卷缩成团。小地老虎在3龄后有自残性,食料缺乏时迁移为害。

  幼虫老熟后迁至干燥处的土内筑土室化蛹。防治方法:在春播或幼苗出土前清除苗圃内杂草,消灭地老虎的卵和幼虫。清晨在被咬断的苗株附近扒土捕杀幼虫。用90%晶体敌百虫1公斤加水5~10公斤拌鲜草60~70公斤(或饼肥100公斤)堆置土中,诱杀幼虫。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于幼苗上防治幼龄幼虫。对于小地老虎还可用红糖6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90%晶体敌百虫1份配成毒饵诱杀,或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地老虎是为害烟草地下茎或地上茎的夜蛾科的幼虫或毛虫,种类包括: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世界性的)(Anon,1952)、黄地老虎(ASegetum)(欧洲、非洲、亚洲)(Anon,1952)、暗缘地老虎(Euxoamessoria)(北美洲)(Akehurst,1981)、粒肤地老虎(Feltiasublerranea)(美洲)(Akehurst,1981)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亚洲、澳洲)(Anon,1952)。。

  这些昆虫的成虫是色彩不鲜艳的蛾类,化学和技术具有脉相不同的灰褐色前翅,翅展40~45mm,后翅**油色。

  幼虫(地老虎)为油污色、褐色或灰色至黑色的毛虫,成熟幼虫体长达40mm(图7.3)。低龄幼虫白天取食纤弱及倒伏叶片,3龄以后幼虫白天在土中栖息,晚上出来取食茎和叶。

  蛹在土粒构成的茧壳(土室)中,初期呈红褐色,很肥壮,后期颜色变暗。。

  地老虎是杂食性的,食量很大,为害木本植物之外的任何植物。

  主要切断苗床烟苗、移栽期及移栽不久的烟苗茎,直接造成烟苗倒伏或间接使茎衰弱。斜纹夜蛾幼虫也大量取食幼嫩植株叶片,仅留下中脉。

  夜蛾单个或成束产卵于低矮草本植物、杂草丛,尤其喜欢在土壤表面的纤维植物质上产卵。每个雌虫可产卵600~800粒,卵4~13d孵化,幼虫阶段需3~11周。

  蛹在土中,蛹期10~14d(Blair,1976),每年发生1~5代,其发生代数与环境温度及食物利用率有关(Akehurst,1981、Blair,1982)。

  地老虎一般采用触杀性杀虫剂控制,杀虫剂施于烟株基部的土中或结合宽幅撒施肥料时施用。

  大多数国家田间防治时期为:5%的幼小烟株受害或死亡至移栽后3周。由于地老虎需取食绿色植物,栽培防治的方法是至少保持移栽前一个月田间无绿色食物,以便饿死田间种群(Blair,1975)。

  由于播种密的苗床受害的可能性较大,对苗床地老虎的发生及为害情况进行定期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地老虎的危害症状、特点及防治方法。

  地老虎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深褐色。

  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齿状,栉齿仅达触角一半,端半部为丝状。前翅由内、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

  卵:半球形,长05毫米,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变灰黑色。

  幼虫:体长37~47毫米,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

  蛹长18~23毫米,赤褐色,有光泽,腹部第4~7节部有一圈刻点,背面大而深,腹末具臀棘1对。

  回答1、地老虎的危害症状:幼虫食量比较小,非常喜爱吃作物的叶片,还会危害作物的根部和茎部,在土豆即将成熟时期,经常将其茎块咬断,造成茎块内部空缺,严重影响了作物的营养价值。

  2、地老虎的危害特点:在啃食作物时,大都选取作物的嫩叶部分和主茎部分,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3、地老虎防治方法:加强对田地的整体管理、对地老虎幼虫进行人工抓捕、用含有红砂糖、酒、醋、水四种液体的混合试剂对其进行诱杀。

  1、较小的地老虎幼虫食量比较小,非常喜爱吃作物的叶片,还会危害作物的根部和茎部。

  2、地老虎幼虫喜欢在夜间活动,经常咬断作物的叶柄、枝条和主茎部分,对作物的伤害极大。

  3、在土豆即将成熟时期,经常将其茎块咬断,造成茎块内部空缺,严重影响了作物的营养价值。

  1、地老虎种类非常多,一只成虫可产卵500粒左右,每年可繁殖3代左右,对作物的危害性极大。

  2、在啃食作物时,大都选取作物的嫩叶部分和主茎部分,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1、须加强对田地的整体管理,定期清理田地中的杂草,让害虫没有可以进行寄生的地方。

  2、可以对地老虎幼虫进行人工抓捕,在每天的清晨可在作物断苗的地方,拨开4厘米左右,就可以顺利捕捉地老虎的幼虫。

  3、可用含有红砂糖、酒、醋、水四种液体的混合试剂对其进行诱杀。

  4、在修整土地的时候,可喷洒50%的辛硫磷1000倍溶液对土地进行简单的处理,进而捕杀幼虫。

  5、可用炒熟的棉籽饼切碎,再用50%的敌敌畏溶液均匀喷洒在棉籽饼上作为诱饵,来捕杀幼虫。

  身体长15毫米左右,前面的翅膀为黑褐色,翅膀约为45毫米左右,在肾部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黑斑,外面的翅膀则为黑色。

  呈现馒头型,身体长05毫米左右,高05毫米左右,出生的时候大都为乳白色,顶部还有一个黑色的点。

  身体长40毫米左右,宽约32毫米左右,体表比较粗糙,腹部呈现黄褐色,还有两条深褐色的纵纹。

  身体长大约20毫米左右,全身上下呈现红褐色或者暗红褐色,腹部有刻点。

  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小地老虎是迁飞性害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成虫夜间活动,**产卵,卵产在5厘米以下的矮小杂草上,卵散产或成堆产,每头雌虫平均产卵800~1000粒,25摄氏度条件下,卵期5天。

  幼虫3龄前在地面上取食蔬菜及其他作物幼嫩部位,3龄后昼伏夜出,切断近地面幼茎。

  蛹期13天,成虫12天,全世代50天左右。承德地区一年发生2代,尚未查到越冬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