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的药用价值
此篇知识文章会给网友说说“干姜的药用价值”的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期待对农友们有些许帮助,欢迎收藏本站!
你去百度经验查,我写有常用姜的要用方法。
1、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其效极验。
2、头晕吐逆。用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服下。
用干姜(炮)研为末,稀饭送服二钱即愈。
用士姜烧存性,放冷,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
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三钱。
用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有蛀部分)、桂心(紫色,去皮),一起捣烂,筛过,取等分,加炼蜜同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水送下。
咳嗽发时即服,一天服三至五次。禁食葱面油腥。
用干姜为末,童便调服。
用白姜末,水调贴足心。
用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敷搽患处。
用干姜一两炒紫,研为末,醋调敷痈四周,留头。
用干姜为末,加姜汁调成糊,以黄丹为衣,每日随疮大小放药。追脓尽生肉合口,即可停药。
如仍不俣,加葱白汁调大黄涂搽好愈。
一般脸色黄的原因有:心情紧张、抑郁、烦闷的人,体内某些营养物质就会消耗愈多而呈现不足,荷尔蒙(女性激素)分泌随之减少,可导致**稀少、经量减少或闭经,继而体内代谢功能下降,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干黄。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心情愉悦、心情开朗的人,吃得香睡得沉,精力充沛,容光焕发。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矛盾,尤其是女人,要正确面对矛盾,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善待自己,自找乐趣,不要刻意去追求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做到心胸坦荡天地宽,眉开眼笑精神爽。身体有病的人,或痛、或痒,正常的平衡失调,代谢机能紊乱、肠胃功能下降,肌肤因消耗过多而吸入不足而干燥,体内病变代谢物排除不畅显露于肌肤而萎黄。
面色不佳、精神不振的人应随时就医,查找病因,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已婚育龄妇女,应每年做一次妇科普查,身体稍有不适,面色欠佳应及时看医生。
面色枯黄的女性,在排除甲亢、糖**病、肺结核、**过多等**外,要考虑饮食习惯和皮肤护理。因为现代女性要智慧,更要有好身材、好容貌,不少女性为保持体形苗条而节食减肥。
如果饮食控制不得当,就会造成营养不良,其结果就出现上述情况。治疗面黄验方1、治面黄食少。
用苍术一斤、熟地黄半斤、干姜(炮)五钱至一两(夏天五钱,冬天一两),共研细,加糊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温水送下。2、小儿疳痢。
随小儿年龄大小,取适量青黛以水研匀服下,有效。《宫气方》说:“孩儿杂病变成疳,不问强羸女与男。
烦热毛鼻口燥,皮肤枯槁四肢瘫,腹中时时更下痢,青黄赤白一般般。眼涩面黄鼻孔赤,谷道开张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儿面病服这安。
”3、脾胃有虫,食即痛。面黄无色。
用芜荑仁二两,和面炒成**,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送下。
4、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干蟾蜍一个(烧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钱(烧存性)、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共研为末,糊成丸子,如粟米大。
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五疳保童丸”。
5、湿痰咳嗽(面黄体重,贪睡易惊,消化力弱,脉缓)。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白术一两半,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白术丸”。
本验方摘录于《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5-4斤鲜姜可以嗮一斤姜干。生姜晾晒方法:。
1、生姜直接切片然后晾干,这时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很多家庭干制姜都是这样做的,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主需要将生姜切薄片,注意均匀,否则姜片不容易同时晒干,若是切片太厚,姜的干燥时间较久,姜细胞中的水分慢慢流失时间较长,细胞死亡,这样晒出来的姜片肉质会有很多纤维化,食用时影响口感。
2、盐腌制干燥。盐腌制后再晾晒,也是一种快速晒制干姜的传统方法。
把鲜姜洗净切片后,用盐腌制一晚上,再捞起来晒干。经过盐腌制后,直接去掉了大部分鲜姜的水分,盐腌制迅速杀死的姜的细胞,能有效防止肉质纤维化。
不足之处在于,盐腌制品存在亚硝酸盐风险,盐分也容易吸潮。
制作无盐菜干一样,干姜也可以用沸水烫的方法来制作。先把鲜姜切片,然后在沸水锅里沸水浴至刚刚熟,一般30秒左右即可,然后捞起来晒干。
这种方法能快速杀死细胞,防止肉质纤维化,但经过沸水浴后,姜的一部分味道溶解在沸水里,会损失掉。
中药食用的干姜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制作的,这种方法制作的干姜才有最好的药效,而且需要反复蒸,中药有九制干姜的说法。经过蒸后,姜的细胞也能快速**。
请问:此中医处方是治疗什么病的。大约一付多少钱。
目录1拼音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姜附汤21处方22功能主治23姜附汤的用法用量24摘录3《重订严氏济生方》:姜附汤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35摘录4《千金》卷十八:姜附汤41处方42功能主治43姜附汤的用法用量44各家论述45摘录5《圣济总录》卷七:姜附汤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55摘录6《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姜附汤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65摘录7《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姜附汤71处方72功能主治73姜附汤的用法用量74摘录8《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姜附汤81处方82功能主治83姜附汤的用法用量84摘录9《外科枢要》卷四:姜附汤91姜附汤的别名92处方93功能主治9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95摘录10《朱氏集验方》卷四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11《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12《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121方名122组成123主治12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13《赤水玄珠》卷二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14《辨证录》卷一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15《不知医必要》卷三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155加减16《圣济总录》卷二十二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姜附汤的用法用量165制备方法附:1古籍中的姜附汤1拼音。
jiāngfùtāng。
2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姜附汤。
附子(炮三钱)干姜(炮五钱)。
治中寒,四肢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3《重订严氏济生方》:姜附汤。
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
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生姜8两,附子4两(生用,4破)。
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亦主卒风。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千金方衍义》: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专,乃干姜附子汤之变法。彼取温中,故用干姜,此取涤痰,故用姜汁,两不移易之定法。
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白术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6《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姜附汤。
生姜半两,艾叶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生地黄1两半。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7《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姜附汤。
白附子2钱,老生姜2钱(切细)。
痘正出时,调护不慎而为风邪所袭,眼直视,牙关紧者。
浓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8《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姜附汤。
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腰脐寒痛,腰间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脉必紧。
人参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5钱,白术5钱。
疮疡,真气亏损,或误行汗下,或脓血出多,失于补托,以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参术姜附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10《朱氏集验方》卷四101方名。
白豆蔻半两(去壳),附子1个(7钱,炮),缩砂仁3钱,白姜1两(炮),甘草半两。
脾虚腹胀,呕吐痰饮,食不进,或发寒热。
每服3钱,水1盏半,煎8分,空心服。
11《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111方名。
干姜3两,附子3分,甘草1两。
阴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厥冷,语音不出。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2《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121方名。
瘴毒阴候,发热或寒,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疼重,舌上苔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逆,或汗出恶风。
每个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盏半,入炮黄耆、干姜2钱,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
13《赤水玄珠》卷二131方名。
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水2钟,煎8分,作2次服。
或虑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
14《辨证录》卷一141方名。
白术1两,茯苓5钱,附子1钱,人参5钱,甘草1钱,干姜1钱。
冬月伤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
15《不知医必要》卷三151方名。
白术(净炒)3钱,附子(制)3钱,干姜(炒)1钱5分,良姜1钱,炙草1钱。
暴泻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气少不欲言语。
16《圣济总录》卷二十二161方名。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锉,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药半两,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1两半。
伤寒巨阳中风,项背强,啬啬恶寒,汗不出。
每服3钱匕,水1盏,入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取汗,未汗再服。
古籍中的姜附汤《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胀。
川芎陈皮干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胀。
川芎陈皮干葛(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
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疮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
乳香(一豆大)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一百二十五、姜附汤。
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肢厥呕逆。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干姜(炮姜)。
中焦之寒,以成其健脾还阳之功也。或问伤寒门中有姜附汤,其用干姜之义,想亦与理中汤同意曰∶姜附汤中。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三杂证门下]滞下。
黄芪党参补气,苏叶,干姜,砂仁温胃,炙甘草调中益气,白芍柔肝,养血,茯苓,山药白术健脾利湿,当归养血,山萸肉入肝经,滋补肝肾,肉桂附子温阳。
全方可以看到《真武汤》的踪迹茯苓,白术,白芍,干姜。可见此方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兼见气虚的症候。
比如腹痛下利,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或者伴有腰酸,乏力,胃寒等症。
炙黄芪党参干姜砂仁五味子苏叶6010炙甘草12036炒白芍茯苓白术12070当归山药山萸肉20230肉桂8024制附子(先煎)12070总共差不多13块左右,我们用的都是好药,各地价格不一,不过相差不会太大,差别也就是2~3块左右。
目录1拼音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加味理中汤21处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5摘录3《理瀹骈文》:加味理中汤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35摘录4《寿世保元》卷二:加味理中汤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45摘录5《华氏医方汇编》卷五:加味理中汤51处方52功能主治5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54摘录6《会约》卷四:加味理中汤61处方62功能主治6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64摘录7《方症会要》卷三:加味理中汤71处方72功能主治7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74摘录8《胎产秘书》卷下:加味理中汤81处方82功能主治8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84摘录9《济阳纲目》卷十三:加味理中汤91处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95摘录10《嵩崖尊生》卷八:加味理中汤101处方102功能主治103摘录11《便览》卷一:加味理中汤111处方112功能主治113摘录12《点点经》卷二:加味理中汤121处方122功能主治12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124摘录13《伤寒广要》卷九引《蕴要》:加味理中汤131处方132功能主治133摘录14《济生》卷二:加味理中汤141处方142制法143功能主治144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145摘录15《玉案》卷二:加味理中汤151处方152功能主治15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154摘录16《万氏女科》卷三:加味理中汤161处方162功能主治16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164摘录17《济阳纲目》卷十八171组成172主治18《揣摩有得集》181组成182主治18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19《会约》卷九191组成192主治19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0《金鉴》卷四十201组成202主治21《回春》卷三211组成212主治21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14制备方法22《伤寒六书》卷四221加味理中汤的别名222组成223主治224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25加减226附注23《医学六要》卷三231组成232主治23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34各家论述24《直指》卷八241组成242功效243主治244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45制备方法246加味理中汤的临床应用25《三因》卷九251组成252主治25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254制备方法26《准绳·女科》卷四261组成262主治263加味理中汤的用法用量附:1古籍中的加味理中汤1拼音。
jiāwèilǐzhōngtāng。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加味理中汤。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干葛川芎各等分。
治饮酒过多,及啖炙博热食动血,发为鼻衄。
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去滓温服。
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吴茱萸肉桂当归陈皮厚朴各等分。
浸冷水中,或煎汤俟冷后,以棉蘸抹胸口。
4《寿世保元》卷二:加味理中汤。
人参3钱,白术1钱5分,干姜1钱(炮),甘草8分,肉桂8分,陈皮1钱5分。
伤寒,直中阴经,腹痛,怕寒厥冷,或下利呕吐不渴,脉沉迟无力。
加生姜3片,水煎,临服加木香(磨)1匙,姜汁少许同服。
5《华氏医方汇编》卷五:加味理中汤。
西党参3钱,野于术2钱,炙草2分,干姜(炒黑)6分,归身1钱半,大枣3枚。
白术2钱,干姜(炒)1钱半,甘草(炙)1钱,丁香5分,白豆蔻(去壳炒,研)1钱。
阴寒腹痛,脉紧而微,或表热里寒者。
水煎服。如假热在上不纳者,冰冷与服。
寒甚而手足厥逆,上吐冷涎,下泄清水,加附子23钱。
7《方症会要》卷三:加味理中汤。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玄胡。
8《胎产秘书》卷下:加味理中汤。
淡附子2钱,干姜1钱,茯苓2钱,人参不拘,炙甘草7分,焦术2钱,白蔻5分,肉桂心1钱,延胡索(醋炒)1钱5分,乳香(去净油)1钱5分。
气痛,加广木香1钱,郁金(酒炒)1钱,良姜(醋炒)1钱,紫丁香10只。血痛,加五灵脂(醋炒)1钱5分,炮姜炭7分(代去干姜),蒲黄(炒)7分,归身(酒炒)2钱。寒痛,加吴萸1钱,小茴(盐水炒)1钱5分,芦盐(水炒)2钱,重用桂、附。食痛,加焦神曲1钱5分,山楂(砂糖炒)2钱,鸡肫皮(焙干)2钱,广皮1钱,母丁香7分:虫痛,加川椒40粒,乌梅2个,吴茱萸(川连1钱,煮汁拌炒)8分,榧子肉3钱。痰痛,加法夏2钱,肉果(煨)1钱,沉香1钱,牡蛎粉2钱,化橘红1钱。积痛,加木丁香8分,陈香圆2钱,佛手柑1钱,巴豆(去油净,取霜,焙干)3分,再用湿腐乳皮包好,药汁送。虚痛,阴虚加熟地(姜汁、益智、砂仁共5粒炒焦)5钱,枸杞子(酒炒)2钱,阿胶(蒲黄炒)2钱,净萸肉(酒炒)2钱,干姜(代炮姜)5分,阳虚,增附子。实痛,去人参、焦术,加枳壳1钱,草蔻1钱,肉桂(代桂枝)8分(醋炒),甚者,加韭汁制大黄3钱(用韭汁拌大黄,9蒸9晒)。
9《济阳纲目》卷十三:加味理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附子、丁香、柿蒂。
10《嵩崖尊生》卷八:加味理中汤。
人参、白术、茯苓、炮姜、炙草、川芎、扁豆。
因强呕吐,致伤胃**,腹痛自汗者。
11《便览》卷一:加味理中汤。
理中汤加炒川椒5粒,槟榔5分。
12《点点经》卷二:加味理中汤。
甘草、干姜、白术、条参、肉桂、附子各等分,秦艽1钱半,腹皮1钱半,钩藤1钱半,川羌1钱半,怀膝1钱,虎骨3钱。
酒伤,四肢厥冷,痪瘫不仁,口不作渴,冷汗如雨等。
13《伤寒广要》卷九引《蕴要》:加味理中汤。
理中汤加丁香1钱,橘红2钱,半夏2钱,柿蒂(炒)5分。
14《济生》卷二:加味理中汤。
人参1两,干姜(炮)1两,白术1两,干葛半两,甘草(炙)半两。
伤胃呕血。饮食伤胃,遂成呕吐,物与气冲,与血吐出,或心腹疼痛,自汗。
每服3钱,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玉案》卷二:加味理中汤。
干姜、人参、白术、肉桂、甘草、半夏、陈皮、细辛、茯苓。
中寒。冬时直中真寒,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甚则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脉迟无力。
加煨生姜5片,水煎熟,再入姜汁半盏服。其腹内外,仍用生姜炒热,时时熨之。
病重,加熟附子。身甚寒,加麻黄。挟气,加木香。呕吐涎沫,加丁香。腹痛,加木香、砂仁。挟食,加草果、枳壳。泻不止,加升麻、苍术。
16《万氏女科》卷三:加味理中汤。
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1钱,干姜(炮)1钱,陈皮1钱,丁香5分,干柿蒂2钱。
17《济阳纲目》卷十八171组成。
18《揣摩有得集》181组成。
潞参5钱,白术3钱(土炒),炮姜1钱,附子2钱,扁豆3钱(炒),小半夏2钱,归身3钱(土炒),砂仁1钱半(炒),焦楂1钱半,木香5分(研),粟壳1钱半(蜜炙焦),生草8分,乌梅炭1钱,川朴5分(炒)。
脏腑虚寒,偶得暑热痢病,误服凉下太过之药,脾胃受伤,日久不能除根,仍然腹痛痢泻者。
人参2钱或5、6钱,白术2钱或5、6钱,扁豆(炒,研)2钱,陈皮1钱,干姜(炒)2钱,甘草(炙)1钱,当归2钱(滑泄者,土炒),木香4分,白豆蔻(去壳炒)1钱,茯苓2钱,白芥子(炒,研)8分。
脾胃虚寒,气胀便泄,恶食恶寒等。
20《金鉴》卷四十201组成。
寒中腹胀,多溺涎涕,足软,胛脊、腰背、**痛,并兼气虚者。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脐)、人参(去芦)、白术(去芦)、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热服。
22《伤寒六书》卷四221加味理中汤的别名。
干姜4分,肉桂4分,白术1钱,人参8分,陈皮8分,茯苓8分,甘草3分。
足太阴脾经受症,脏寒,自利不渴、手足温,身无热,脉来沉而无力。
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临服捶法入炒陈壁土1匙调服。
厥阴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实者,加大黄、蜜少许利之。腹濡满时减者,去甘草。呕吐,入半夏、姜汁。蜷卧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后身体痛者,急温之,加附子。自利腹痛,入木香(磨)、姜汁,调和服之。
加味理中饮(《赤水玄珠》卷十八)。
23《医学六要》卷三231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干姜(炮)1钱,甘草(炙)5分,丁香10粒,生姜10片。
《医学入门万病衡要》:本方用人参、白术、炙草诸甘温以补中。干姜、丁香诸辛热以散寒。生姜散逆气,以止呕吐。
人参、白术、干姜(不炒)、甘草(炙)、半夏(制)、茯苓、橘红、细辛、北五味子各等分。
脾肺虚寒,咳嗽不已。中寒口噤,身体强直。
肺胃俱寒,咳嗽。中寒,身体僵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洒洒恶寒,脉浮紧,无汗。
每服2钱半,加生姜、大枣,水煎,食前服。
肺痈咳嗽《外科发挥》:一男子年前病肺痈,后又患咳嗽,头眩唾沫,饮食少思,小便频数。服解散化痰药,不应。
诊之,脾肺二脉虚甚。余谓:眩晕唾涎,属脾气不能上升,小便无度,乃肺气不得下制,尚未成痈耳。
投以加味理中汤四剂,诸证已退大半,更用钟乳粉汤而安。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干葛、川芎各等分。
饮酒过多,及啖炙煿热食动血,发为鼻衄。
每服4钱,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
26《准绳·女科》卷四261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白芍药1钱,白茯苓1钱,干姜1钱,黄连1钱,藿香叶1钱,木香1钱,诃子肉1钱,肉果1钱,甘草1钱。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饥时服。
古籍中的加味理中汤《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肺痈论第二十四。
五分)淡豆豉(百粒)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加味理中汤加味理中汤半夏茯苓白术共陈皮干姜细辛并甘草人。
《胎产心法》:[卷之下]呃逆论(即吃忒,又名咳逆)。
逆,乃胃虚气寒证也。
有云呃噫者,胃气所生,宜加味理中汤主之。《医通》云∶产后气血俱虚,风冷搏气而逆。
《立斋外科发挥》:[卷四]肺痈肺痿。
服解散化痰药,不应。尚未成痈耳。
投以加味理中汤四剂,诸证已退大半,更用钟乳粉汤而安。河间曰。
先用葱熨法。(方见中寒)次用理中汤。
精选问答:
1、干姜粉的好处和坏处?
干姜粉好处是可以做饮食调料品味,冬吃罗卜夏吃姜祖宗留下来配方是有道理的,夏天喝一杯开水冲泡干姜粉的水是去湿解毒的,干姜粉坏处没有鲜姜营养价值高
2、干姜哪里产的好?
山东的姜质量比较上层
1、莱芜生姜
莱芜生姜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在封建社会曾是朝廷的贡品,以姜块肥大、皮薄丝少、辣浓味美、色泽鲜润而着称,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莱城区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
2、安丘大姜
安丘大姜产于潍坊安丘市,是山东省着名特产,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种植大姜的记载,历经近500年的选种培育,使安丘大姜形成了色泽鲜艳、结构紧密、块大丝少、辛辣清香的特色,2023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安丘大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3、昌邑大姜
昌邑盛产大姜,素有“姜乡”之称,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昌邑大姜块大肉黄,质地细嫩,表皮光滑,辛香味浓,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国内外市场非常畅销,各种产品供不应求。昌邑大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4、莒县大姜
莒县大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就有史籍记载“莒地产芋”,其中的“芋”就是今天的大姜,从莒县地方史志的准确记载追溯,莒县种植大姜至少已有380年的历史。莒县大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