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茭白需要多深水位

2023-12-3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36 次
茭白需要多深水位

  本篇农资内容会给农资人解释一下“茭白需要多深水位”的内容进行剖析,期待对各位网友们有几分帮助,欢迎大家收藏本站!

  水竹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水位,在萌芽期,苗期需要约3厘米的水位,不超过4厘米,妊娠水位需要约15厘米,但不太深,妊娠水位需要约20厘米,可抑制分蘖,使水竹生长更白更嫩,质量更好,在妊娠水竹后期,可适当降低水位,可降低3-5厘米,休眠只需保持土壤湿润,水不超过1厘米。


好文探索:茭白种植技术要点 这几个方面一定要做好


  茭白是许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口感清脆爽口,用来炒肉实在是一道美味,种植茭白的利润也有不少,有不少人种植,种植茭白首先要有一个水源丰富的田地,如果你也想种植茭白的话,一定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茭田选择:茭田应选择光线好、土地平整、土层深厚、有水源的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以有凉水经过的水田,或近水库可利用库区深层水灌溉的地块最好。

  翻耕施肥:翻耕茭田,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或浓人粪**2500千克,如前作是水稻田,还要增加基肥的用量,并耙平,然后灌水2-3厘米,做到田平、泥烂、肥足。

  适时定植:在4月至5月上旬,当茭苗高20厘米左右、水田土温10℃以上时即可移苗定植。如果选用老茭墩育苗的,此时将老茭墩连根挖起,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方向,按3-5个健全分蘖为1墩进行纵劈分墩,分墩要求带老茎,劈时尽量少伤及分蘖和新根,并做到随挖、随分、随栽。

  如茭苗过高,可剪去叶尖,使苗高保持在25-30em,防止栽后倒伏。定植密度一般为行距70-80em,墩距65厘米,并分大小行,大行为走道。

  每亩定植1200墩左右,保证6000株基本分蘖苗。定植深度以所带的老茎薹管没土为度,以晴天下午栽种为好。

  4、水位管理:茭白水位管理以“浅一深一浅”为原则。

  定植后的生长前期(分蘖之前),保持3-5厘米的浅水位,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和分蘖。到6月份分蘖后期,将水位加深到12-15厘米,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由于7-8月温度高,深水位还具有降温的效果,但要定期进行换水,防止土壤缺氧造成烂根。

  进入孕茭期,水位应加深到15-18厘米,但不能超过“茭白眼”的位置(最高水位不宜超过假茎的2/3),防止薹管伸长。孕茭后期,应降低水位至3-5厘米,以利采收。

  采收后茭田应保持浅水层或湿润状态过冬,不能干旱。在每次追肥时,要等肥料吸入壤中后再灌水,如遇暴雨天气,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止因水位过高而造成薹管伸长。

  (1)提苗肥:茭苗定植7-10天成活后,亩施人粪**500千克或碳酸氢铵15-20千克催苗,如茭白田基肥足够,可减少施肥量。

  (2)分蘖肥:在分蘖初期(与第1次肥隔10天左右),亩施人粪**1000千克或碳酸氢铵20-30千克,促进有效分蘖和植株的生长。

  如没有施提苗肥,应适当提前追施分蘖肥。

  (3)调节肥:在分蘖盛期的6-7月问,应视植株的长势情况进行追肥,一般亩施碳酸氢铵10-15千克,如植株生长强健可不施。

  (4)催茭肥:当新茭有10%-20%的分蘖苗假茎已变扁(开始孕茭),此时应重施催茭肥,促进肉质茎膨大,提高产量,一般亩施腐熟人粪**2500-3000千克,或碳酸氢铵30--40千克。催茭肥要适时施入,过早施,植株尚未孕茭,易引起徒长,从而推迟孕茭。

  过迟施,赶不上孕茭期对肥料的需要,则影响产量。

  中耕耘田:摘除黄叶茭白定植成活后应及时耘田除草,为了保护好分蘖苗,耘田时要由近及远,以防伤害分蘖苗。耘田以无杂草、泥不过实、田土平整为佳。

  在6月下旬茭白分蘖后期,株丛拥挤,应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的老叶、黄叶,以促进通风透光,促进孕茭,隔7-10天摘黄叶1次,共2-3次。将剥下的黄叶随时踏入田泥中,可作肥料。


精选问答:


  1、茭白需要多深的水?

  茭白在不同时期需要的水位也不同,在出芽期、苗期需3厘米左右的水位,不宜超过4厘米,孕茭前期水位需15厘米左右,但也不宜过深,孕茭期水位需20厘米左右,可抑制分蘖,让茭白长得更白更嫩,品质更好,在孕茭后期也就是采收期,可适当调低水位,可调低3-5厘米,茭白在不同时期需要的水位也不同,在出芽期、苗期需3厘米左右的水位,不宜超过4厘米,孕茭前期水位需15厘米左右,但也不宜过深,孕茭期水位需20厘米左右,可抑制分蘖,让茭白长得更白更嫩,品质更好,在孕茭后期也就是采收期,可适当调低水位,可调低3-5厘米,休眠期只需保持土壤湿润,留水也不可超过1厘米。

  2、茭白水过深会影响产量吗?

  会的,茭白水过深会影响产量,水太深会降低茭白的产量和品质。

  茭白为浅水水生植物。生长期间不能缺水,植株从萌芽到孕茭,水位应逐渐加深。一般从5厘米逐渐加深到25厘米,才能促进有效分蘖和分株孕茭,并使茭肉**,同时减少无效分蘖发生。水位最深不能淹没“茭白眼”,否则,会引起基部节间拔长,茭肉缩短,降低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