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黄土肥沃吗

2023-12-3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97 次
黄土肥沃吗

  这一篇经验汇总会给广大农资人分解“黄土肥沃吗”的内容进行解释,期望对大家有所收获,还不赶紧收藏吗!

  黄土肥沃,比红土肥沃,但没有黑土和紫土肥沃。黄土是砂、粘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

  土层深,质地均匀,渗水性强,通风性好。但被水浸泡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黄土虽然肥沃,但植被稀少。


好文探索:红壤、黄壤、黑土?土壤是否肥沃的标准是什么?


  衡量土壤肥不肥的标准是什么大部分农民、农业从业人员可能认为,地里的氮磷钾养分含量高,土壤就肥。事实真是如此吗。

  南方红壤、黄壤等土壤,氮磷钾有时比东北黑土还高,但是它的肥力水平,并没有黑土高,生产的农作物产量、质量也比不上黑土。

  肥田三年不瘦,瘦田三年不肥。如果氮磷钾多就代表土壤肥,那年年施用那么多化肥,又如何会有瘦田三年不肥一说其实,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均已证实,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空气、水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说没有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有机质为何如此重要,那得从它的功能说起,七大作用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

  1、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

  有机质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生长提供N、P、K、Ca、Mg、S及其他微量元素。

  有95%以上N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除施入的N肥外,土壤N素的主要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

  2、有机质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有机质可以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4、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5、有机质可以促进土壤微小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小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小生物的活动。

  有机质颜色较深,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热状况。

  有机质中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对低产田来说,通过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水平。对高产田来说,由于有机质不断分解,也需要不断补充有机质。

  腐殖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

   不难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反。

  肥田三年不瘦,瘦田三年不肥,正是由有机质决定的。

   大家应该千方百计地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和作物的产量品质。


精选问答:


  1、黑土黄土紫土红土比较一下肥力大小?

  黑土肥力最强,我国东北松嫩平原分布较广

  紫色土次之,在成都平原分布较多

  接下来是黄土,淮河下游以及黄土高原分布较广,肥力也不是很强

  最后是红壤,东南丘陵比较多,肥力很低,所以低产

  2、黄土的描写方法?

  有关黄土的描述:

  黄土以在我国北方的分布最为典型。由于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易于耕作,可以形成肥田沃土。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就与黄土有密切的关联。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丁村人、大荔人、河套人等,在黄土分布的区域内创造了光辉的史前文化;在新石器时代,灿烂的仰韶文化也基本上发展于黄土区。六、七千年前的人类利用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与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世界早期农业完全不同的旱作农业,使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祥地。

    黄土覆盖着约10%的地球陆地表面,集中分布在温带和沙漠前缘的半干旱地带。在我国,黄土遍及陕西、宁夏、山西、河南、甘肃、新疆、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分布面积达44万多平方公里。在这些地区,黄土的发育程度不完全相同,据勘察,有的地方厚度仅十余米,但在有些地方黄土厚度局部达到400多米,以西北和黄河中游一带最为发育。

    据地质学家们研究,我国的黄土高原,在大约240万年前就已开始堆积形成,此后几乎连续沉积至今。黄土高原的各个黄土塬区有着丰富的生物遗存,保存着非常完整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就象一部珍贵的典籍,记录了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以及欧亚大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如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运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等。对黄土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爱好。

    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和次生黄土,既有形成肥沃土壤,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也有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面,那就是黄土十分松散,易被侵蚀,非凡轻易造成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方式,使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黄河输砂量在80年代就非常可观,每年要超过16亿吨,成为世界各大河流之冠,其中80%以上的泥砂来自黄土高原,治理黄河,合理开发和利用黄土资源,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大事。

    科学家们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和特点对黄土进行了划分和命名,如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等,还根据黄土的岩性划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但黄土的研究有更广泛的内容。例如,根据黄土中所含的各种化石及化石组合,研究它们的地层分布和生态意义。 黄土地层层序内经常含有多层古土壤层,它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气候信息,古土壤层的组合标志可用来作为土壤地层的划分依据,并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黄土堆积的形成历史。近年来,黄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受到重视。黄土中的沉积构造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黄土堆积中存在许多不被人们所注重的细微沉积构造,这些地质现象能够反映黄土的沉积环境和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对于了解黄土的堆积和形成很有帮助,因而具有重要的成因意义。

    黄土,这种非凡的沉积物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黄土有了更深入的熟悉,通过对黄土区古环境、现代环境的综合研究,必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