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黄颡鱼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有什么预防鱼病的办法?
此篇农资经验会给农资从业者们解释一下“养殖黄颡鱼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有什么预防鱼病的办法?”的内容进行说明,希望对各位农友们有少许帮助,开始你的阅读吧!
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
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
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病鱼主要为3-5厘米规格,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该病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发病原因多为:放密度大,幼鱼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水质污染,水体pH值偏低,鱼感染机率增大。
轻防重治,缺乏防病意识,每月没有按时检查,预防鱼病,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遇到天气骤变,鱼体摄食后,极易暴发鱼病,大量死亡。饲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和高聚碘等药物交替消毒。
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
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
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
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
⑦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①第一天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调节水质,提高pH值。
②第二天上午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立方米,下午用高聚碘150毫升/亩·米,全池泼洒二天。
第四天彻底换水后用车轮净(按说明剂量)全池泼洒。
③内服药,5-7天为一疗程,用药为四环素+恩诺沙星+维生素C(用量均按说明剂量)。
养黄古丁鱼需要准备一个大小合适的池塘,水深要在2米左右,水源也要充足,而且不能有污染,池塘的排水和灌水系统要良好,这样可以保持水质的干净卫生。
饲养前要先清塘,然后注水并施足基肥,将鱼苗投放鱼池塘内,注意饲养密度,并且定期投喂饲料,另外还要做好**预防工作。
黄颡鱼别称:黄辣丁,黄姑子,黄沙古,黄角丁。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fulvidraco)是_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
1、池塘条件:养殖黄颡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
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池塘主养黄颡,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
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
由于黄颡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
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黄颡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
套养黄颡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黄颡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养殖黄颡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
定期加注新水。黄颡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黄颡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黄刺鱼,又名黄骨鱼、黄昂、黄牙鱼、昂刺鱼,湖南称之为黄鸭叫,并且成为一道著名的湘菜,是一种野生鱼类,通身呈现**,身体含有黏液,背鳍和腹鳍各有一根刺,一共3根刺,它是黄颡鱼的一种。背上有单刺,容易扎手并带有麻痹作用,**皮肤,疼痛难忍。
黄刺鱼体型小,最大约长15-20公分(6寸)。一些生活在淡水中。一些生活在海水中。还有一些在淡水或海水中都有。
其特征是背部在背鳍鳍部前方有一行棘。腹鳍各具一锐棘。尾柄细长,尾鳍方形。
无鳞,体侧有数目不定的硬甲片。刺鱼以其生殖行为而闻名。
黄刺鱼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虾、小型鱼类等为主要物,喜栖居于水沟的底层,生长速度较慢。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