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需要进口吗
此篇农资文章内容会给农资人说说“中国粮食需要进口吗”的内容进行分析,但愿对各位有几分帮助,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中国是粮食进口国,需要进口粮食。中国粮食缺口明显。
据统计局统计,自2023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总量已超过1亿吨。大米和小麦是中国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年进口量只有数百万吨,而大豆、玉米等其他粮食的生产量较少。
在中国进口的粮食中,大豆是目前进口最多的。
中国是粮食进口国,需要进口粮食。据统计局统计,2023年中国粮食进口1.15亿吨,2023年粮食进口1.06亿吨,自2023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总量已超过1亿吨。
8月,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一份新报告,指出“十四五”期末,即2025年,我国粮食缺口将达到1.3亿吨,需通过进口解决。
水稻和小麦是我国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年进口量只有几百万吨,大豆、玉米等粮食生产量较少。在我国进口的粮食中,大豆是目前进口最多的。
由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大豆产量高,效率高,相应价格低,中国大豆主要从美国进口。我国对大豆进口的需求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对养殖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大豆是饲料的主要原料。
1、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的突出特点是粮食进口品种和数量非常集中。
小麦、大豆、大米和玉米占粮食产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中国的粮食主要从加拿大、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小麦等粮食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玉米等粮食主要从美国进口。大豆、小麦等粮食主要从加拿大进口。大米水稻)等粮食主要从泰国进口。
2、中国养殖业和蛋**业没有大量进口。
美国牛肉刚刚在2023年登陆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至于鸡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口。
好文探索:我国粮食进口数量缘何增加?国内需求增长是主要原因
前三季度,我国粮食进口同比有所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需求增长较快,二是国内外粮价倒挂。专家认为,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 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
根据海关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粮食进口同比有所增加,特别是玉米进口增加比较明显。
前三季度,我国粮食进口量1.0206亿吨,比上年同期8174万吨增长24.9%,其中玉米进口667万吨,同比增长72.5%,涨幅远超其他粮食品种,玉米进口占粮食总进口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7%提高到6.5%。大豆进口7453万吨,同比增长15.5%,占粮食总进口的比重高达73%。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认为,国内需求增长较快是粮食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受去年以来国家大力鼓励生猪生产政策的**,全国生猪和能繁母猪生产逐步恢复,由此带动饲用玉米和大豆需求大幅增长。 近年来一批玉米深加工项目纷纷上马,导致玉米深加工产能从2023年的7600万吨扩张至2023年的近1.13亿吨。
同时,经过2023年以来多年去库存、调结构,我国玉米产需缺口逐年扩大,玉米供求从阶段性过剩转为**偏紧,只有通过进口平衡**缺口。
“国内外粮价倒挂是粮食进口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黄汉权说,今年国际粮价有所上涨,但仍低于国内粮价,目前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每吨比国产玉米低500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与欧美国家家庭农场几十公顷、几百公顷的规模有较大差距,国内粮食在价格上没有太多竞争优势。
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谷物自给率超过95%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
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优质小麦和大米**不足,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 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
从目前进口结构看,小麦和大米进口量很少。以2023年为例,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饲料粮进口量相对较大。大豆高度依赖进口,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占进口量的90%以上,“卡脖子”隐忧长期存在。
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美国玉米、俄罗斯小麦以及法国大麦的出口价格自5月份以来已上涨30%,同时,联合国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创下逾5年来最高,芝加哥玉米及小麦期货过去3个月分别上涨25%及17.5%。外媒观点认为,中国采购以及其他主要谷物生产国自身问题抬高了全球玉米、小麦和大麦价格。
黄汉权认为,把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完全有悖于事实。从进口量看,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只占全球贸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进口的大头是大豆,对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有限。
今年以来,国际粮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世界粮食供不应求,而是疫情导致世界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各国加强对粮食贸易的管控以及部分地区受病虫灾害影响,从而引发粮价恐慌性上涨。
黄汉权表示,一是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一些粮食出口国采取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加剧了粮食危机的恐慌。
二是近年来国际经贸冲突不断,世界粮食价格、生产和贸易波动性加大,不少国家增加粮食储备,造成可供贸易粮食数量减少。三是今年蝗灾和草地贪夜蛾肆虐,严重冲击了非洲、中东、印度等地区粮食生产,相关地区减产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世界粮食价格。
四是受疫情影响,全球货物运输和供应链严重受阻,物流成本大幅上涨。五是部分发达经济体为应对疫情增发货币,所形成的货币效应在粮价上也有所体现。
专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国际资本抓住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看涨粮食价格的心理预期,在期货市场炒作国际粮价,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粮食期货价格上涨明显,带动现货价格联动上涨。 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带来的风险。
粮食问题历来被作为战略博弈的重要筹码。越是危机时期,越能凸显粮食的重要性。
黄汉权认为,作为粮食进口大国,我国要不断提高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动粮食进口国别和渠道多元化。
粮食贸易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努力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是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国遵循“适度进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逐步改变进口国相对单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国政策变化和产量变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促进我国粮食进口、渠道和结构的多元化,通过市场方式避免国内粮食市场受到全球粮价的冲击。
比如,在大豆进口方面,我国不断拓展大豆进口地,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也成为我国大豆重要进口地。
加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
今年疫情再次证明,危机期间,任何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的做法,只能加剧恐慌和危机。我国要积极推动全球粮食供应链和物流链稳定运行,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多边及双边合作,构建高效协同、精准敏捷、安全有韧性、绿色可持续的粮食供应链,确保粮食国际贸易不受阻、粮食物流不中断。
要引导企业“走出去”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粮商,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可控。目前,四大国际粮商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国际谷物交易市场80%的份额,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我国要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战略眼光,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国际大粮商,开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等跨国经营,逐步形成内外联动、产销衔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精选问答:
1、中国是产粮大国,为什么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相对于需求还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种调剂的大米、小麦和玉米,这部分需求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
进口粮食的原因
原因一,我国的人口众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我国的人口数量非常的庞大。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每天消耗的粮食产量也是非常大的。目前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达到了85%以上,但是依然还有一大部分需要进口,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平衡。
粮食不仅包括水稻,还有大豆、玉米、小麦等,而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就很广泛,南北方都有种植。但是像大豆、小麦的种植面积就不是很足,这些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每年的消耗量,所以就需要从国外进口。
原因二:国外的粮油价格更加实惠,品质更优。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宽松,库存也是比较充裕的,从农业农村部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粮食储备已经大大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17%至18%的安全警戒线。在过去几千年来长期困扰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成功得到了解决,并且还逐步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原因三: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还无法实现全面机械化,这无疑加大了人力成本,从而导致国内粮油价格的上升。而且近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了,高品质的粮食成为了不少人的追求,而国内优质粮食**不足,所以有些进口的粮食在国内也更有市场。
2、中国都有哪些粮食油需要进口?
我国去年进口了约9400万吨的大豆,其中绝大部分是压榨成了豆油和豆粕,按照18%的出油率计算,大约能生产出来豆油约为1600万吨左右,所以,我们所谓的国内豆油产量其实是指包括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总共生产出来的豆油数量。
与此类同的还有菜籽油,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油菜籽474.71万吨,按照40%的出油率计算,大约能生产出来190万吨的菜籽油。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