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黄芪是什么东西啊
这篇知识汇总会给网友聊聊“问一下黄芪是什么东西啊”的内容进行解释,希望对你们有少许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
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
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
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
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
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
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又称膜荚黄芪或黄耆。豆科。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质土**或棕红色。
羽状复叶,小叶13~27,卵状披针形世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蝶形花冠,淡**或白色。
荚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喜干旱,适应性强。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厘米,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
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脱垂、肾炎浮肿、蛋白**、糖**病、慢性溃疡等症。
近年来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
黄芪以西北及内蒙产的质是最好,其质量好坏与微量元素硒有很大关系,越是质地好的黄芪,含硒量越高。另种多序岩黄芪的根,商品名“红芪”,在甘肃应用历史悠久,并销广东、福建及出口。
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的区别,都有哪些呢。
你的提问有问题,应该是黄芪吧。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
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黄芪可分为:内蒙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多序岩黄芪(又名“红芪”)、**黄芪(又名“和黄芪”)。[1]。
主要是制成饮片,调剂于中药方剂中。
现代也用黄芪提取物制成工业制剂,口服或静脉滴注。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
夏季开花,结荚果。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
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
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料。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
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云南黄耆(**、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黄芪属约有2000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带和温带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
中国产270余种,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黄芪产于中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区,四川,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
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等省区。蒙古黄芪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本草图经》),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药性论》),戴芪,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百药棉,百药绵(侯宁极《药谱》),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大抽,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
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
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
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
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
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
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
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镇等地者。质佳。
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本草正》)。
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
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
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药品化义》)。
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
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
”(《本经逢原》)。
⑤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本草便读》)。
⑥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
”(《本草正义》)。
①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
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引自《本草纲目》)。
②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
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汤液本草》)。
③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
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本经疏证》)。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
生山谷。《神农本草经》上经。
1、膜荚黄芪含黄酮、皂甙类成分。
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3‘-羟基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甙、2’,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及其葡萄糖甙、7,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异黄烷、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皂甙类成分有黄芪皂甙Ⅰ~Ⅷ及大豆皂甙Ⅰ。黄芪甲甙(即黄芪皂甙Ⅳ)与黄芪乙甙。。
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芒柄花黄素R=H7,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异黄烷毛蕊异黄酮R=OH黄芪皂甙ⅧR=xyl(xyl=xylose,木糖。gal=galactose,半乳糖。glcA=glucuronicacid大皂甙甙ⅠR=galglcA=glucuronicacid葡糖醛酸。rha=rhamnose,鼠李糖)。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黄芪能显著增加**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黄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给药能明显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同时发生。
黄芪多糖也能**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
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能诱生γ-干扰素。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
黄芪并能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IL-2**后其增殖指数增高。。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
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
另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
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
对血虚证模型大鼠或小鼠,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黄芪还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能明显促进3H-亮氨酸掺入小鼠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速率,而对蛋白质含量无影响,即可以显著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可增加脾脏蛋白质合成,并使脾脏细胞增生,胞浆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
黄芪对糖代谢呈双向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又能对抗苯乙双胍所致的小鼠血糖降低。黄芪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
保肝 正常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黄芪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
黄芪可增加3H-亮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促进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黄芪注射液可使**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黄芪可增强**活力,在体外人的**中添加黄芪水煎液,可使**活动率、**运动速度、**前向运动速度、**头部摆动的频率等均有显著提高。
这对于将黄芪作为体外添加剂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如人工授精、体外授精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芪能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肌力。
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强大鼠游泳耐疲劳的作用,并使游泳应激大鼠**皮质醇含量明显增加,超过空白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黄芪可使游泳应激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增厚,束状带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
表明黄芪增强大鼠抗应激能力是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的。。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
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
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
黄芪对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所致的乳酸脱氢酶及细病变有保护作用。在加有黄芪培养的心肌细胞内,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糖原颗粒丰富,而糖原颗粒是细胞的能量来源,黄芪可因加强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加强其功能。
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
调节血压 黄芪对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
当动物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
黄茂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抗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黄芪可通过增强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
黄芪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黄芪预先作用于体外培养心肌细胞48小时后,可降低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导致病毒**,加重炎症损伤。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治疗3个月后,使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使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降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用。。
黄芪精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对95%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及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教膜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损伤面积,降低损伤指数,但对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并可协同西米替丁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黄芪还有抗**、抗骨质疏松等作用。。
与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
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
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4]。
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病康复》)。
对糖**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克,配合葛根30克,怀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等。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克、肉桂10克,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后的体力增强剂,**应用比较普遍。
其组成为:黄芪15克、肉桂3克、人参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当归6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埃弗罗斯(RitaEffros),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糖**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如脱**、**脱落、胃**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慢性肾炎水肿、脾**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黄芪还应用于糖**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
蒙古黄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河北、吉林等省。
目前,野生资源已接近枯竭,野生蒙古黄芪的数量很少。药用农民过去称它为软苗黄敏。
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最好,销往全国各地并大量出口。
栽培黄芪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
黄芪因其来源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产于山西衡山(中国黄芪之乡)。
它短而软,充满粉末,被称为棉黄芪或棉黄芪,是著名的正宗药材。山西浑源地区的黄芪和蒙古黄芪在植物学和营养器官上有相似的根,但在种子和幼苗形态、花粉形态和染色体核型上存在差异,开花5、
七月荚果膜质,油脂丰富,**,有明显的网状脉。豆荚含有5到10粒种子。
种子肾形,褐褐色,果期从7月到9月。成熟时小叶多达25~37枚,小叶长5~l0mm,宽3~5mm。
植物的形态差异。黄芪幼苗比蒙古黄芪幼苗高、厚。
它们密被柔毛和**状。第一至第四真叶为3片羽状复叶,第五真叶为5片羽状复叶,并逐渐增多,成熟时小叶数达到13至27片。
小叶较大,长7-30毫米,宽3-10毫米。第二片真叶为羽状复叶,有5片小叶。成熟时,小叶可达25~37片。
小叶长5~10毫米,宽3~5毫米。
一样的。黄芪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
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好文探索: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芪属于补虚药。药性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主要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托毒生肌。临床上主要应用于:。
黄芪是补中益气之要药。擅长治疗脾虚中气下陷证,如临床常用的补中益气汤,和升麻、柴胡、人参等相配伍,升阳举陷之功效。
治疗久泻脱**、内脏**等症。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消肿,可以用治脾虚水湿运化不利所导致的浮肿、**少,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
黄芪又能补气生血,可以用于治疗血虚证,或者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如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黄芪可以与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一起使用,治疗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之症。
肺脾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黄芪能够补益脾肺之气,益卫固表,治疗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常与白术、防风等同用,如玉屏风散。
四、气血亏虚,疮疡久不收敛。黄芪补气还能托毒生肌。
如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以外出,如托里透脓散。疮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面难敛者,用本品可以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功效,如十全大补汤。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