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754 次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赤霉病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那么,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是什么呢?本篇文章将会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表现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叶子出现红色斑点

小麦赤霉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一些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红褐色或黑色的圆形斑点。

2.小麦颖部变黑

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症状是小麦颖部变黑。感染的小麦颖部会逐渐变黑,变得发硬,甚至会出现霉斑。

3.小麦产量下降

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小麦无法收获。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措施。在种植过程中,应该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肥力有关,合理施肥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在施肥过程中,应该注重氮、磷、钾等元素的平衡,避免过度施肥。

3.喷洒药剂

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早期,可以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氧化锌等,喷洒药剂的时间和浓度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小麦生长情况来确定。

三、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1.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甚至无法收获。同时,小麦赤霉病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降低小麦的商业价值。

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有关。高温、高湿、强光等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多菌灵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多菌灵是一种常用的药剂,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时,应该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时间。

4.氧化锌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氧化锌也是一种常用的药剂,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时,应该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时间。

5.什么是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是指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植物品种。在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小麦赤霉病的相关知识

1.多菌灵

多菌灵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可以防治多种病害。

2.氧化锌

氧化锌是一种常用的微量元素肥料,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还具有杀菌作用。

3.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是指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植物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参考资料:

1.《小麦农业生态学》

2.《小麦栽培与管理》

问答拓展:小麦赤霉病症状

苗腐:病苗黄瘦,根冠腐烂,容易从腐烂处拉断,断口呈褐色,且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茎基腐:基部组织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枯死。

秆腐: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之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无法抽穗。

穗腐:小穗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湿度较大时,病斑处出现粉红色胶状霉层。

一、小麦赤霉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发病后会喊携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1、苗腐

(1)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

(2)发病后,小麦的嫩芽变褐,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

(3)手拔病株时,容易从腐烂处拉断,断口呈褐色,且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茎基腐

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会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枯死。

3、秆腐

(1)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滑迹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

(2)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呈枯黄状,有时无法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4、穗腐

(1)发生初期,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

(2)湿度较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

(3)病部扩展至穗轴后呈枯褐状,使被害部以上的小穗形成枯白穗。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

1、产子囊壳的作物秸秆(玉米、稻谷、小麦等)经粉碎还田后会增加赤霉病病原菌的数量,加大了下茬作物发生赤霉病的风险。

2、种植了对赤霉病较敏感的小麦品种,比如淮麦、烟农、济麦等。

3、过量使用氮肥,导致小麦后期的生长密度过大、田间的透光通气性较差、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同时也为赤霉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4、扬花期遭遇连绵阴雨,田间湿度过高。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土壤偏黏重的地块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

三、小麦赤霉病如何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比如淮麦20、扬麦4号、扬麦18号、徐麦856等。

(2)培育无病种子田,深耕灭茬,清洁田园,减少和控制病菌来源。

(3)适当早播,避免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后遇到阴雨天气。

(4)种植期间,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性。

2、药物防治

(1)小麦抽穗期时,亩用30%多·酮可湿性粉剂信渗并110克(或28%井岗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毫升,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30毫升,或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28%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2)小麦扬花初期,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或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250克,或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130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克,或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25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3)病情比较严重时,可在小麦灌浆初期亩用25%戊唑醇乳油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5毫升,或25%氰烯菌腈悬浮剂110毫升)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问答拓展:小麦已经得了赤霉病怎么治?

可施用苯甲·吡唑酯。
苯甲·吡唑酯是由苯醚甲环唑袭羡和吡唑醚菌酯复配而成的一种广谱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为三唑类内吸性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是三唑类杀菌剂中防治病害范围最广,最安全的杀菌剂,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作用;
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是目前防治病害最广,治疗效果最好的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及耐雨水冲刷作用,对由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主要特点
(1)杀菌谱广:苯甲·吡唑酯可有效防治早疫病、白粉病、霜霉病菌核病、黑星病、流胶病、疮痂病、褐斑病、叶斑病、茎枯病、锈病、晚疫病、白腐病、黑痘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条锈病、赤霉病等100多种病害。
(2)防治彻底:苯甲·吡唑酯具有保护、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治病更加彻底,是目前最优秀的杀菌剂。
(3)内吸性好:苯甲·吡唑酯喷施后,能被茎叶快速吸收,并在植株体内传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可以杀灭植株各个部位发生的病害。
(4)渗透性强:苯甲·吡唑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喷施后,药剂能从叶面渗透到叶背面,将植物组织内的病菌彻底杀死,具有隔叶治病的效果。
(5)提高抗病性:苯甲·吡唑酯能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氨基酸拍汪拍及蛋白质的积累,提高作物对病菌的侵害抵抗力。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
3、使用作物
可广泛用于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花生、大豆、番茄、茄子、辣椒、草莓、豆角、黄瓜、西瓜、甜瓜、甘蓝、大葱、大蒜、苹果、梨、核桃、樱桃、桃树、猕猴桃、柑橘、荔枝、龙眼、番石榴、杨梅、杨桃等多种作物。
4、防治对象
可防治由子囊菌、陵早半知菌、担子菌、鞭毛菌等真菌引起的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斑病、斑点落叶病、根腐病、褐斑病、黑痘病、白腐病、叶斑病、黑胫病等上百种病害。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效果。
5、使用方法
(1)防治小麦、花生、玉米等作物的根腐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叶斑病、赤霉病等病害,可在发病初期使用,每亩用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喷雾1至2次即可。
(2)防治黄瓜、西瓜、丝瓜、甜瓜等瓜类霜霉病、蔓枯病、炭疽病、疫病等病害,可在发病初期,每亩用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2000至3000倍液喷雾1至2次。
(3)防治柑橘、柚子、橙子等果树炭疽病、沙皮病、溃疡病、黄斑病,可在发病初期,每亩用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1500至2500倍液喷雾1至2次。

问答拓展:小麦赤霉病如何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时早播孝高,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增施底肥,氮磷配合,追肥早施、少施,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深耕灭茬,秸秆过腹还田或堆沤后施用。小麦播种前,清除田间农作物残体,减少菌源。

(2)种子处理。

用种子质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

(3)田间喷药。

最佳施药时巧首尺芹困间是扬花期,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