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和病害等因素的影响,小麦产量一直受到一定的制约。其中,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它会导致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红褐色的条状病斑,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小麦条锈病的接种实验。
一、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的步骤
1.准备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小麦条锈病菌。
2.对小麦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将小麦种子播种在含有小麦条锈病菌的土壤中。
4.给小麦植株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评估小麦条锈病的感染情况。
二、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的意义
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机理和传播规律,为小麦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评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能,筛选出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小麦与病害菌之间的互作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更多的思路。
三、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的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消毒,避免病菌污染。
2.实验条件要控制好,如温度、湿度等。
3.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和病情变化,及时记录。
4.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材料进行处理,避免病菌的扩散。
四、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的拓展问题
1.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物理防治包括清除病株、深翻土壤等;化学防治则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拮抗细菌等生物控制病害菌。
2.如何评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评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可以通过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田间观察、病原学鉴定等方法进行。其中,小麦条锈病接种实验是评估小麦品种抗病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3.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气温偏高、湿度大、雨量充足等条件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4.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的叶面积减少,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小麦条锈病有哪些症状?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红褐色的条状病斑,病斑上会有***的条纹,病斑周围会出现***的晕圈。严重感染的小麦植株会出现黄化、萎缩、死亡等现象。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说明了什么?
(1)病叶标样采集:标样是在田间采集的发病叶片,编号保存,用于接种鉴定标样应由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的麦田和不同的品种中采集,应有代表性每年春季在各地小麦栽培品种麦田区域试验品种麦田原始材料圃及小麦品种抗锈性变异观察圃中采集夏季则由锈菌越夏地带的晚熟冬麦和田间自生麦苗上采集,晚秋在早播冬麦区大田采集尽量采摘病斑不相连的新鲜病叶,展平后装入纸袋中,让病叶迅速脱水,制成蜡叶标本标样需注明采集时间地点品种名称等,并尽快寄往或带回鉴定地点
(2)菌种繁殖:用高感品种铭贤169(未发现有抗条冲悉锈病基因)盆栽1叶期幼苗繁殖菌种接种前将各标样病叶分别置于二重皿中保湿处理10h左右,使之新生夏孢子,然后用涂抹法接种幼苗叶片,喷雾后在6~13℃下保湿24h,然后移入温室培育并加罩玻璃筒隔离
(3)接种鉴别寄主:备好全套鉴别寄主的1叶期幼苗,用各标样繁殖的菌种接种接种后喷以细雾,在6~13℃下保湿24h,然后移入温室培育温室温度控制在14±3℃,每天光照10~14h
接种方法视标样菌种繁殖数量而异若发病良好,产生7片以上病叶,可在孢子形成盛期用病苗扫抹法接种若发病叶片少,可用指形管采集孢子1~2次,用采得的孢子加滑石粉稀释20倍后以撒粉法接种
(4)发病调查记载:各鉴别寄主充分发病后,进行发病记载主要判定记载反应型,附记病叶率和严重度
(5)小种和新小种的确定:依据发病记载,用各鉴别尘碧寄主的反应型,与模式小种的反应型比较,即可判定标样所归属的小种类型若不能确散兄乎定,则需重复鉴定若某一鉴别寄主上出现抗感不同的反应型时,应分别分离菌种再作鉴定,必要时需进行单孢子分离鉴定
若发现某标样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已知小种不同时,有可能为新类型,需重复测定和甄别先从表现特异反应的鉴别寄主上分离菌种,重复接种核实若仍呈特异反应,则分离单孢子菌系用单孢子菌系接种鉴别寄主鉴定,并分别在不同温度(11℃15℃17~18℃)下鉴定,若在各种温度下,特别是在较高温度(17~18℃)下仍表现稳定的特异反应,则可认定为新类型我国仅对有重要流行潜势的新类型予以小种编号所发现的新类型尚需在甘谷杨陵成都和北京等地进行成株期分小种圃鉴定,以了解对我国主要栽培品种和重要抗源的成株致病特点,若确与已知小种有重要区别,且构成严重威胁,经全国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协商确定为新小种,统一编号命名
问:我们可以使用非寄主抗性在植物中提供更持久的抗性吗?
植物非寄主抗性是自然界中植物对外来病原微生物最广泛的抗性。它是植物的免疫系统。植物非寄主抗性具有持久性和广谱抗性的特点。它是作物抗病育种中重要的潜在抗病资源,也是抗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非寄主抗性的遗传研究和抗性机理,分析了非寄主抗性研究的难点和发展前景。非寄主抗性是植物在物种水平上的抗性,也是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一道防线。它具有广键丛谱、抗性强、持久性强的特点,可以保护植物免受大多数病原菌的危害。其分子机制的揭示将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非寄主抗性是植物对大多数病原菌具有抗性,对少数病原菌敏感的主要抗病类圆磨型。它不受单一植物特异性抗病基因控制,不易随着病原微生物的变异而丢失。它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它在农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寄主抗性的分橘亮斗子基础的理解仍然滞后。非寄主抗性的原因之一是在相应的非病原菌中缺乏特定的致病因子。拥有大量无毒基因可能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以小麦品种水原11号幼苗与条锈菌CY31、cy23的亲和组合为材料,采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分离和分析了小麦全叶蛋白表达谱。
在接种后24小时和72小时,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了4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23个蛋白点被阳性鉴定。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抗氧化、信号转导和代谢功能。非亲和反应中诱导蛋白的注释揭示了一种快速的抗性反应,包括激酶信号的诱导和活性氧的产生,这发生在R基因介导的抗性中。在小麦条锈病叶片分离蛋白中检测到核酮糖-1,5-二磷酸脱羧酶/加氧酶的断裂。通过Western-blot分析进一步证实了Rubisco的片段化。指出条锈病侵染对寄主小麦的叶绿体和光合作用有亲和力和非亲和力两方面的影响。
问:小麦锈病治疗
治疗剂的应用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新方向,已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并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国内已往所应用的防锈药剂,仍局限于保护剂。1958年通过温室小麦幼苗的接种喷药试验,从将近300种化学药剂中选出氨基苯磺酸及其钠盐、氨基磺酸钙、氨基磺酸铵及盐酸苯肼等5种药剂对小麦三种锈病(条锈、叶锈、干锈)均具有优良的治疗效果。这5种药剂中以氨基苯磺酸及其钠盐和氨基磺酸钙的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喷布0.4%氨基苯磺酸、1%氨基苯磺酸钠和0.5%氨基磺酸钙后对条锈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70%、65%和70%;对叶锈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0.7%、73.2%和84.4%,喷布的浓度愈高防治效果愈大,每次喷药的有效时期约为二星期。1959年先后在福建省莆田县、安徽省歙县和宿县、河南信阳及吉林公主岭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一致肯定了温室的结果。每亩用量为200—300斤水溶液,喷施2—3次。0.4%氨基苯磺酸对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2%、93.7%和89.2%;1%氨基苯磺酸钠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7.3%、85.8%和84.1%;0.8%氨基磺酸钙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2%、96.6%及77.7%,但使用后叶部呈现药害。同样情况下波美0.5度石硫合剂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仅为50%左右。氨基苯磺酸钠易溶于水,当使用30%的浓度,每亩喷施6斤时,对秆锈病的防治效果仍然良好,有希望应用于大面积飞机防治。磺酸制剂除了能抑制锈菌夏孢子形成外还能改变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反应。对条锈病高度感染的碧玛一号(反应类型为“4”)喷药后变为高度抵抗(反应类型为“1”),产生典型的过敏性枯斑。喷布氨基苯磺酸后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产(5—30%),对种子萌发并无不良影响,但氨基磺酸钙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应用氨基苯磺酸的植株所产种子经初步分析发现种子含有微量药剂,对人畜无不良影响;喷布浓度为0.4%时种子含药量仅为2.28—7.80微克/每克种子重,其中至少有一半药量由喷布于穗部的药附着于种子表面。锈菌夏孢子发芽试验证明,水洋菜中含0.01—0.04M氨基苯磺酸时由于酸性较强(pH3—4),对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当pH值调节至6以上时,孢子仍能正常萌发。叶面喷施氨基苯磺酸后亦因酸度提高,对孢子萌发亦有抑制作用。氨基苯磺酸在植株体内的抑菌浓度视药剂在接种后施用的早晚而有差异,接种后1—5天施用0.01M浓度后的体内,药剂最终抑菌浓度为125—401微克/每克鲜叶重。黑麦成株试验局部施药后在短期内卽转运至未喷药的部位,距施药部位愈远的叶片、叶鞘和茎干含药量愈低;小麦幼苗第一叶喷药后6天第二叶卽含有很高药量,19天后仍保持900微克/每克鲜叶,高于有效抑菌浓度。氨基苯磺酸在植株体内抑菌作用的机制仍须进一步进行研究。问:小麦条锈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D
问: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年份为____。
D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