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叶子出现铁锈病 地瓜叶子长斑怎么办
地瓜是一种高产、广泛栽培的作物,其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市场欢迎。地瓜叶子出现铁锈病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农民朋友们。那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地瓜叶子出现铁锈病呢?
什么是地瓜叶子铁锈病?地瓜叶子铁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菌侵入植物叶片,使叶片表面产生红棕色的锈斑,严重影响地瓜产量和品质。
如何预防地瓜叶子铁锈病?一、选择抗病品种。在选购地瓜种苗时,应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桂一号”、“桂二号”等。
二、加强田间管理。平时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通风透光,避免过度密植和过度施肥。
三、使用生物农药。可使用一些具有杀菌效果的生物农药,如拮抗菌剂、菌核生防制剂等。
如何治疗地瓜叶子铁锈病?一、及时发现。发现地瓜叶子有锈斑时,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二、使用杀菌剂。可使用氧化锌、硫酸铜等杀菌剂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浓度,以免对地瓜产生伤害。
三、病叶清除。将病叶剪除,集中销毁,以免病菌扩散。
如何保障地瓜生长的健康?一、合理施肥。地瓜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保障生长,但也不能过度施肥,以免引发病害。
二、及时清理。平时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通风透光,避免过度密植。
三、注意防虫。地瓜易受害虫侵袭,应注意防虫,可使用天敌昆虫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地瓜叶子铁锈病的影响有哪些?一、降低产量。地瓜叶子铁锈病会使地瓜叶片受损,影响光合作用,从而降低地瓜产量。
二、降低品质。铁锈病会使地瓜叶片变得不新鲜、不美观,影响地瓜的市场竞争力。
三、传染其他作物。地瓜叶子铁锈病病菌具有传染性,会对周围其他作物造成危害。
地瓜叶子铁锈病如何防治?如前文所述,地瓜叶子铁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生物农药、及时发现和使用杀菌剂、病叶清除等。同时,也要注意保障地瓜生长的健康,合理施肥、及时清理、注意防虫等。
地瓜叶子铁锈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地瓜叶子铁锈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生物农药等,具体可参考前文内容。
如何判断地瓜叶子是否患有铁锈病?地瓜叶子铁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表面出现红棕色的锈斑,严重时会引起叶片变形、枯萎等现象。
地瓜叶子铁锈病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地瓜叶子铁锈病主要影响地瓜的产量和品质,对人体健康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在食用地瓜时,应注意去除叶片和皮层,以免残留杀菌剂等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
如何处理地瓜叶子铁锈病后的病叶?地瓜叶子铁锈病后的病叶应及时剪除,集中销毁,以免病菌扩散。可将病叶深埋或烧毁,切勿随意丢弃或堆放在田间。
问答拓展:红薯得了铁锈,叶子还能吃吗
不能吃。当红薯得了铁锈叶子就不能吃了,红薯是一种含有枝拆神丰富淀粉和水分的食物,容易滋生真菌御哗,发霉的红薯里面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甘薯酮,如人体不慎食用就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猛亏问答拓展:豆类作物叶片铁锈红是什么原因?
豆类作物叶片出现铁锈红症状,这是豆类锈病的主要发病特征,由此可见,豆类作物是得了锈病病害;豆类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病,靠风媒虫媒和劳动工具,雨滴溅起的水花传播,将锈病菌核孢子感染给当季豆类作物;豆类锈病发生的原因是种子带菌,土壤带菌,种植园带菌,连作种植,过度密植,高温高湿等。
豆类作物锈病症状
豆类锈病在作物生长全程均可发病,常见锈病侵害植株的叶片,叶茎和果实;初始可见叶片上有1毫米左右的黄白色斑点,斑点有微微隆起;病斑随着时间逐渐扩大,慢慢转化成黄褐色病斑,再转化成红褐色,紫褐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当病斑重叠连接后,形成局部或者整片叶片红褐色叶面,远看像铁锈状;如果叶茎或者果实感染了锈病,初始也会出现黄白相间的斑点,接着进展成红褐色或者紫褐色的病斑,病斑有隆起;一般锈病从下部叶片感染,逐渐向上蔓延,发病较早的叶片容易失去水分干枯脱落,感染锈病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容易落花瘪荚落荚,发病严重的植株逐渐失去生殖能力,造成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豆类作物锈病发生规律、
豆类作物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锈病菌核孢子寄生在病残体或腐殖物里在土壤里越冬,当温度达15至24度的时候,湿度达到80%的情况下,锈病菌核分生孢子分裂出单胞锈菌,寻找到新生寄主,随之感染当季植株;高温高湿是锈病菌核发生的诱发环境,而高温降雨和连续阴雨是锈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种植密度过大,植株之间通透性差是锈病感染传播的主要因素。
豆类作物锈病传播途径
豆类锈病锈菌孢子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形成活跃分生孢子,感染给新生寄主悔饥,通过风媒,虫媒传播蔓延;还可通过劳动工具,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传播给当季植株;另外,分生孢子还可通过动物穿行遗留的毛发,雨滴溅起的泥土,雨水淹渍到植株毛孔,都可感染传播给其它植株。
豆类作物锈病发生原因
一,高温高湿;高温高湿是豆类作物发生锈病的主要诱因;当夏生锈菌在15至24度,湿码前郑度在80%以上,是锈病发生的活跃期;夏季雨季雨量大,阴雨连绵,雨期时间长,锈病的发生几率高,传播速度快,感染面积大,危害程度也高。
二,种子含菌;如果豆类作物种植时,采用上一季曾经感染过锈病的种子,或者种子在采集过程中,储藏过程中,受到锈病菌害感染,在下一季种植过程中高温高湿条件下,锈病菌核孢子在适宜环境下形成分生孢子寻找到新生寄主,就会感染给当季植株。
三,种植园有菌源;如果豆类作物种植地,在上一季种植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植株锈病感染;且种植园里遗留上一季感染的腐殖物或者病残体,这些病残体寄生锈病锈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环境下。可重复感染新生植株。
四,土壤带菌;如果种植豆类作物的土壤,在上一季种植过程中,发生过植株感染锈病,且有病残体或者腐殖物遗留在土壤里,造成土壤中含有锈病锈菌越冬;而在第二年种植时候,土壤没有经过灭菌处理,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就会滋生锈病锈菌感染新生植株。
五,连作种植;如果豆类作物连作种植三年以上,就会增加豆类作物感染锈病的概率;连作种植豆类作物,会造成土壤形成疲劳期,土壤新鲜感降低,土壤活性下降,土壤惰性程度增加,土壤容易滋生病虫害。六,种植密度过大;如果豆类作物的种迟颂植密度过大,造成植株叶片过密,通风不畅,土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就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也包括锈病感染和蔓延。
问答拓展:土豆叶后有锈斑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土豆叶后有锈斑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土豆叶后有锈斑是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地上部茎,块茎未见发病。叶片染病初生***至浅褐色圆形病斑,扩充套件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有的叶斑不太明显。
主要症状
潮溼条件下,叶背现致密的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形态特征
子座上密生多分枝的分生孢子梗,曲膝状,具分隔0~6个。分生孢子近无色或浅褐色,圆筒形或倒棍棒形,直或略弯,两端钝圆,大小14~80×3~6(um),长度变化较大。
防治方法
(1)发病地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2)发病初期喷洒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可溼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土豆叶发黄是怎么回事
根据以下情况判断并采取措施:
1、缺素发黄,主要表现为集中在老叶或新叶上,不会有黄斑会比较均匀;立即追施速效肥料及复合肥,若是新叶发黄应追含铁、锰的肥料。
2、水涝,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茎杆发黄,近地面基部发黄发黑,挖出后根系黑烂;应立即开沟排水。
3、病害,由于病菌侵染导致发黑,通常有明显黄斑。应选代森锰锌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喷雾。
若自己无法判断可以去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乡镇卖农药懂技术的门店或去区县农业局咨询(带埋如高上发黄的土豆植株)。
豆角上的锈斑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放太久了啊
绿萝叶子上有锈斑是怎么回事
绿罗属于阴性植物,喜溼冬天适宜温度10-20度,屋子不要干热;要通通风加加溼,你可以把绿萝放在通风地方,每天在叶面***两次,用硫酸亚铁0.1%的溶液浇一次水。另外用泡菸头的水擦一次叶子,保证就搞定。如果你买的绿萝已半年以上,那要换土施肥了。要见干见溼的浇水,一般一周两次。
土豆叶子打卷了是怎么回事?(如图)
您好!高温缺水造成。
缸豆叶子上有黄斑是怎么回事
褐斑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期黑色到暗黑色,病部与健康部位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并生有黑色小点。严重时多数病斑相连,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仅留上部2-3张叶片,其余病叶发黑干枯脱落,影响开花。如菊花褐斑病(又叫斑枯病)为各地盆栽和露地栽培菊花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有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暗褐色,其上生长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橡贺孢子器,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枯叶或土壤中越冬。可由风雨、灌溉和人为传播,从春到秋都可为害,秋季多雨,发病严重。高温高溼、植株过密、土壤连作均有利病害的发生。陆地栽培菊花以8-9月受害最重。土壤溼度大、排水不良、光照不足、植株生长不健壮,则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
②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盆栽土应每年更换新土。
③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溼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隔7-l0天喷1次,连喷3-4次。
一叶兰出现锈斑是怎么回事
绿萝长锈斑还黄叶是怎么回事
长锈斑有可能是褐斑病,黄叶如果是个别现象而且是老叶,有可能是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受冻也有可能会出现黄叶。
杨树叶生锈斑是怎么回事
一)杨树黑斑病
杨树黑斑病又称杨树褐斑病,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新疆、江苏等省(区)。该病病菌能侵染多种杨树如小叶杨、小青杨、毛白杨、响叶杨、加杨等。苗木、幼树、大树都可感病,严重发病时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经济损失。
症状:该病一般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头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病斑扩大到1毫米左右,黑色,略隆起,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5-6天后病斑(叶正、反面)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多成圆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黑色,病叶可提早脱落2个月。
杨树黑斑病症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叶或枝梢的病斑中越冬,次年五六月间病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落在叶片上,由气孔侵入叶片,3-4天出现病状,5-6天形成分生孢子盘,进行再侵染,7月初至8月上旬若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最为严重,9月末停止发病,10月以后再度发病,直至落叶。发病轻重与雨水多少有关,雨水多发病重,雨水少发病轻。在气温和降雨适宜时,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堆,又能促进新的侵染。
防治措施:
1、烟雾机防治。用烟雾机对高大树木集中进行施烟防治,药物可选用8%百菌清烟雾剂或2.5%氟矽唑油烟剂,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无风的早晨5-7时或傍晚18-20时。
2、树冠喷雾防治。在病害初侵染前,最迟于雨季来临之前,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树喷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连喷2-3次,控制病害发生蔓延。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被水冲洗掉。
3、加强营林管理。增施有机肥、土杂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树木的抗病性;雨后要及时排除林地积水;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消灭病原菌。
(二)杨树灰斑病
杨树灰斑病危害多种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都能发病。以苗期和幼树受害最重,病害可造成叶片早落、顶梢枯死和干部溃疡,杨树生长量显著降低,严重时可使幼苗死亡,移栽成活率低。
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在叶片上先生出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上发生深绿色突起的毛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幼苗顶梢和幼嫩树梢病后死亡变黑,失去支撑力***。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空气溼度关系密切。6-7月份高温多雨易引发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树。
杨树灰斑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病梢和干部病斑上越冬。越冬后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在50%以上,是春季的初侵染来源。一年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和空气溼度关系密切,一般每次明显的降雨天气之后就会出现飞散高峰,一周后就会出现叶片的发病高峰。雨季时,叶片发病率增高。
防治措施:
1.栽培管理措施:做好苗圃和造林地的整地和排水工作;适当稀植,增加苗圃和林地的通风透光。
2.药剂防治:病害严重时,从5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行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溼性粉剂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等。
三、杨叶锈病
1.毛白杨锈病
症状:春天毛白杨展叶期,受侵染的冬芽,早于健康芽2-3日萌动,形成***绣球花状的病叶。严重受害的病叶经过3周左右即干枯。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在叶背面产生散生的***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以联合成大块,且病叶背部隆起。受侵叶片提早落叶,严重时形成大型枯斑,甚至枯死。
嫩梢受害后,其上产生溃疡斑。在较冷的地区,早春在病落叶上可见到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疱状物,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
杨叶锈病症状杨叶锈病夏孢子堆放大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受侵冬芽不能正常展开,形成满覆夏孢子的畸形叶,成为初侵染来源。5-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秋季又形成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和叶龄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
(2)清初侵染源,摘除病芽,清除病叶。
(3)化学防治:50%代森氨1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抑制夏孢子萌发。
(4)生物防治:交链孢、木霉菌等真菌抑制夏孢子的萌发。
2.青杨叶锈病菌(落叶松-杨锈病)
落叶松-杨叶锈病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寄主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已见报道的国家和地区近40个,遍布出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几乎有用杨树的地方都可见到它的危害。该病从小苗到成年大树都能发病,但以小苗和幼树受害较为严重,是苗圃和幼林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在落叶松上,起初针叶上出现短段淡绿斑,用放大镜在此淡绿色斑的上表面可看到橘***小疮疹,其上有黑褐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病斑逐渐变淡黄绿色,并有肿起的小疱。叶斑下表面长出***粉堆,严重时针叶死亡。
在杨树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便出现橘***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此为夏孢子堆。秋初于叶正面出现多角形的锈红色斑,有时锈斑连结成片,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病害一般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发展规律:早春,先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并由气流传播到落叶松上,芽管由气孔侵入,经7-10天潜育后,在叶背面产生***锈孢子堆。锈孢子不侵染落叶松,由气流传播到转主寄主杨树叶上萌发,由气孔侵入叶内,经7-14天潜育后在叶正面产生黄绿色斑点,然后在叶背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可以反复多次侵染杨树,7、8月份锈病往往非常猖獗。到8月末以后,杨树病叶上便形成冬孢子堆,随病叶落地越冬,夏孢子过冬后,只有0.3%的萌发率,故在侵染中并无实际作用。
树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都可发病,但不严重;中东杨、小青杨、大青杨感病重;马氏杨、合作杨、北京杨等中等感病;加杨、健杨、新生杨等有一定抗病能力;山杨、新疆杨、格尔黑杨等最抗病。幼树比大树感病,幼嫩叶片易发病。
防治措施
1.苗圃管理:不要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至少不要营造同龄的混交林。
2.药剂防治:苗圃内于4月末用波尔多液喷洒在落叶松幼苗,夏季用波尔多液喷洒杨树。常用的喷洒药剂有:百菌清、50%多菌灵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70%甲基多布津10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粉锈宁1500倍液、波美0.3度的石硫合剂,65%可溼性代森锌500倍液,敌锈钠200倍液等,喷雾时喷头由下朝上,是叶片两面受药。国外用2-碘苯酰替苯胺防治此病,效果良好。
3.防止苗木生长过密或徒长,及时间苗,叶子过密时,打底叶通风降溼,控制氮肥,提高抗病力。
4.选育抗锈病树种。
芦荟的叶子上有黑斑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产生病变了,要么是水浇太多导致根腐所致,要么是土壤有了问题
最好是换一下土,如果是浇水太多,则松土干燥一下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