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黑星病防治方法(南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原创
梨黑星病又称梨疮痂病、梨雾病和梨斑病,是梨树主要病害之一,各梨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南方,梨区发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梨黑星病能够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幼果被害呈畸形,不能正常膨大,病树来年减产严重,常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
发病原因
图1梨黑星病菌的单胞分生孢子
引发梨黑星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梨黑星病菌,扁球形或圆球形的黑色子囊壳有孔口,颈部较肥短,周围无刚毛。由2~3层细胞组成的革质壳壁黑色。聚生于子囊壳底部的棍棒状子囊,无色透明,内含8个子囊孢子。双胞鞋底形的子囊孢子淡褐色,上大下小。单生或丛生的暗褐色分生孢子梗从寄主角质层下伸出,呈倒棍棒状,直立或弯曲,常不分枝,孢痕多而明显。卵形或纺锤形的淡褐色单胞分生孢子(图1)两端略尖,萌发前少数生一横隔。
梨黑星病菌的分生孢子可在自然条件下的病叶上可存活7个月,干燥和较低的温度有利分生孢子的存活,湿润的条件下,虽然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病菌却大量产生子囊壳,在腋芽鳞片内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在16℃左右温度和80%以上的相对湿度环境中最易形成和萌发,之后借风雨传播,引发梨黑星病。
危害症状
梨黑星病主要危害梨树的枝干、叶片和果实,芽鳞和梨花也会发病。枝干受害时,初生梭形病斑(图2),布满黑霉。后期皮层开裂呈疮痂状(图3),病斑向上扩展可使叶柄变黑。病梢受害时,叶片初变红(图4),再变黄,最后干枯,但不易脱落。幼芽鳞片茸毛较多,发病后期产生黑霉,严重时芽鳞开裂枯死。叶片受害时,先在叶背面的主脉和支脉之间出现黑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图5),之后在霉状物对应的正面出现淡黄色斑,严重时叶片枯黄、早期脱落。叶脉和叶柄上的病斑多为长条形中部凹陷的黑色霉斑,严重时叶柄变黑,叶片枯死或叶脉断裂。叶柄受害则极易引发早期落叶。花萼和花梗基部受害时,可呈现黑色霉斑,叶簇基部也可发病,引起花序和叶簇萎蔫枯死。果实发病初期,果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淡黄色斑点,条件适合时病斑上长满黑霉;条件不适合时呈绿色斑,称为“青疗”。幼果受害畸形生长(图6),并开裂、早落。成长期果面圆形病斑凹陷,黑褐色表面木栓化、开裂。成熟果实受害(图7),病斑淡黄绿色,稍凹陷,上生稀疏的霉层(图8)。
图2梨枝干上的黑星病早期病斑
图3梨枝梢上的黑星病发病状
图4梨枝梢上的黑星病病叶初其呈红色
图5梨黑星病病叶背面早期发病状
图6梨幼果上的黑星病病斑
图7梨成果上的黑星病病斑
图8梨黑星病病果上的霉层特写
发生流行特点
梨黑星病能否流行及发生轻重主要取决品种抗性、降雨环境和病菌情况。品种不同,抗病性也不同。白梨等中国梨品种最易发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相对较抗病。但品种的抗病性也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环境因素方面,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此病就提早流行。栽培方式中,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不良,梨树过密或枝叶过多导致的树势衰弱的果园,也较易加重病情。病原方面,前一年发病重,田间菌量多的田块,往往较易流行。
防治技术
针对梨黑星病,应以农业和化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秋末冬初清除梨园病枝病果,春天和发病初期,及早摘除发病花序以及病芽、病梢等,防止病害蔓延。合理整枝修剪,增施有机肥料,排除田间积水,可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在萌芽前,可喷淋波美1~3度的石硫合剂,发病初期起,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或25%戊唑醇水乳剂2500倍液,或40%腈菌唑悬浮剂9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等药剂,每半月左右轮换喷施一次即可。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