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群防群治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条锈病,我们需要采取群防群治的措施。
一、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强田间通风,使空气流通,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要控制田间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要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秸秆,减少病菌的存活。
二、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轮作方式,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三、合理使用农药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农药来控制小麦条锈病。使用农药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同时,也要注意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时机,选择有效的农药,并在病害初期进行喷洒,提高防治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小麦条锈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病意识和技能,也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宣传教育,可以让农民了解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五、相关问题拓展
问题一:小麦条锈病是如何传播的?
小麦条锈病主要通过风雨、农具和种子等途径传播。病菌在田间生存期长,传播速度快,易引起病害暴发。
问题二: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条锈病?
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叶面会出现***或红色的条纹,严重的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同时,叶片上会出现黑色或棕色的小点,这些都是小麦感染条锈病的表现。
问题三: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会导致小麦的叶片凋萎、枯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同时,小麦条锈病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降低小麦的商业价值。
问题四: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使用农药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
问题五:如何避免小麦条锈病的复发?
避免小麦条锈病的复发,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杂草,控制温度和湿度,选择抗病品种等措施。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码困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严重生物灾害,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使小麦几乎没有收成。根据菌源数量、天气条件及品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24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约3000万亩。其中,川西北、陇南、陕南、豫南、新疆大部、宁夏晚熟麦区等地将中等或偏重流行。近期在四川绵阳、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地调查发现,小麦条锈病已出现较大的中心病团。由于条锈病流行性和传搭山染性极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害繁殖扩散速度非常快。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条锈病将陆续进入发生危害盛期。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病害防控列入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措施,加强病情监测,采取进行分区防治策略,选用高效药剂品种,及时防治病害流行,确保小麦丰收。(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陕西旱地可选用M8003、长武131;旱肥地可选用陕229、陕861;水地可选用陕927、陕160、西农88—1、迟枝念水偃107、植;甘肃可选用天选40、天882、绵阳15、绵阳19、绵阳20;川育9号、川育10号;河北可选用冀麦19号、冀麦26号、冀麦5418、丰抗13号、京优626等;河南可选用豫麦17、郑8329、徐州21、郑891;长江下游可选用扬麦4号、5号。此外中国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条锈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京冬8号,京核3号(931),京411,冬麦1号,北农白,百农64,郑州8915、94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豫麦35、39,川麦24、25;绵阳25、26,川农麦1号,蜀万41号;冀审石4185,冀麦38、40、41、6021新系(9306);皖麦26、27、28号,早麦5号,滇麦18号、19号、20号,渭麦8号,秦麦12号,西农1376号。春小麦有垦九5号,临麦29、30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9号,陇春8139,定丰3号,京红8号,科春14,青春26号、533号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选用高效药剂品种:
大力推广以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大田喷药防治,每亩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克,或亩用25%烯唑醇粉剂30-40克,或12.5%悬浮剂40毫升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
(2)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②清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种植抗病品种。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能减轻小麦的发病程度。(3)药剂防治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磺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加强病情监测:
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按照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密切监测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病害的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为病害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采取分区防治策略:
重点要抓好鄂西北、四川盆地、豫南、陕南、重庆、贵州、云南等冬季繁殖区的早期药剂防治,对重点发病田块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提供麦田统防统治,以控制病害的区域扩散蔓延。黄淮海等春季流行区,要加强病情监测,实行达标(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喷药防治。陇东南、川西北、宁南、海东等越夏易变区(秋季菌源基地),要采取抗锈良种和药剂拌种,结合停麦改种和适期晚种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问:小麦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怎么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
小麦锈病:用20%粉锈宁进行拌种,或亩用0.5公斤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兑水250-300公斤,然后做喷雾处理。
小麦赤霉病: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早播,播种前用75%萎锈灵进行拌种。
小麦白粉病: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施肥,播种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一、小麦锈病
1、发病症状
(1)发病初期,叶片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之后长出***或红褐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2)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即冬孢子堆。
(3)染病植株的叶片早衰,光合作用降低,水分大量流失,籽粒的饱满度和灌浆程度下降,严搭简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比如鲁麦21、烟农19、烟农23等抗锈丰产良种。
(2)合理施肥,不可过量使用氮肥,避免小麦贪青晚熟。
(3)用20%粉锈宁进行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拌种后经过6-8小时再播种。
(4)亩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0.5公斤兑水250-300公斤,然后进行喷雾;或亩用60-80克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
(5)喷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二、小麦赤霉病
1、发病症状
(1)苗腐:先是芽变褐,随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时,容易从腐烂处拉断,断口呈褐色,且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茎基腐:幼苗从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会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枯死。
(3)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呈枯黄状,有时无法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4)穗腐:发生初期,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的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比如扬知丛裤麦4号、扬麦18号、淮麦20、徐麦856等。
(2)适当早播,播种前需深耕灭茬,清洁田园,以减少和控制病菌来源。
(3)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郑肆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性。
(4)用75%萎锈灵250克拌麦种100公斤,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拌麦种100公斤。
(5)用20%克福种衣剂进行包衣,药物和种子的比例为1:50;或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药物和种子的比例为1:500。
(6)小麦抽穗期,亩用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28%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克,或28%井岗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毫升,或30%多·酮可湿性粉剂110克,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30毫升)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7)小麦扬花初期,亩用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130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克,或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250克,或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25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8)病情比较严重时,可在小麦灌浆初期亩用25%氰烯菌腈悬浮剂11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5毫升,或25%戊唑醇乳油80克,或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三、小麦白粉病
1、发病症状
(1)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会发生在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正面的病斑数量一般多于叶背,下部叶片的受害情况比上部叶片更严重。
(2)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
(3)病情严重时,小麦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较短小,较大的霉斑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4)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上生针头大小黑色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霉层下的叶片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褪绿、发黄以至枯死。
2、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比如中麦2号、中育4号、豫麦9号、北农9号、郑州831、郑州8915等。
(2)控制密度,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防引起植株徒长。
(3)播种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每50公斤麦种使用150克药物),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5%)。
(4)当田间的病叶率超过10%时,喷施25%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
四、小麦叶枯病
1、发病症状
(1)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茎秆及穗部,症状取决于环境条件。
(2)一般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开始发病,于叶脉间最初出现淡绿色至***纺锤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淡褐色大斑块,上面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3)有时病斑呈***并连成条纹状,叶脉为黄绿色,乍看似如小麦黄矮病,但其条纹边缘为波浪形,且贯通全叶。严重时黄叶部分呈水渍状长条,并左右扩展,使叶片变成枯白色,上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4)病叶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向上发展,病斑从叶鞘向茎秆部扩展,并侵染穗部颖壳使其变为枯白色。病叶有时很快变黄、变薄、***,但不很快枯死。有的病叶病斑不大,但叶尖全部干枯,而后逐渐扩展。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前深翻灭茬,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
(2)适时晚播,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灌水量或次数,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3)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忌大水漫灌。
(4)对于病重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
(5)用50%多福混合粉(25%多菌灵+25%福美双)500倍液浸种48小时,然后再播种;或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拌麦种100公斤,闷种数小时后再播种。
(6)对于重病区,可在小麦分蘖前期亩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43克(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克)兑水50-75升,然后进行喷雾,或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施1:1:14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五、小麦纹枯病
1、发病症状
(1)烂芽: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死苗:多发生在小麦3-4叶期,初期第一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导致死苗。
(3)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基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黄褐色的菌核。
(4)倒伏:由于茎部发病严重、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5)枯株白穗:后期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2、防治方法
(1)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或用25%三唑醇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
(2)麦苗返青期,喷施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灵300倍液,重点喷施麦株下方的发病部位。
六、小麦黑穗病
1、小麦腥黑穗病
(1)发病症状
①病株严重矮化,株高只有健壮株的一半左右,个别小蘖感病后紧贴地面,高度不足15厘米。
②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颜色比健穗更深,开始为灰绿色,之后变为灰白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
③病粒比健粒更为短肥,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并有鱼腥味。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作为种植对象,避免从病区引种。
②在发病田块改种其他作物,与蔬菜、土豆、油菜等作物实行3-5年轮作。
③对连作麦田进行土壤处理,亩用1-1.5公斤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细土45-50公斤,均匀撒在地面,然后翻耕入土。
2、小麦散黑穗病
(1)发病症状
①发病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病穗尖端露出苞叶时,即有黑粉散出。病穗上的小穗几乎全部被毁,一株发病,主茎和所有分蘖都出现病穗。
②所有小穗的子房、种皮及颖片均成为黑色粉末,被侵害的子房和颖片发育成冬孢子堆。
③病穗抽穗时,薄膜破裂,孢子随风飞散,病穗只残留穗轴,在穗轴的节部还可以见到残余的黑粉。后期的病穗仅残留曲折的穗轴。
(2)防治方法
①药剂拌种:播种前,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拌种,或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质量的0.03-0.05%拌种。
②温汤浸种: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泡4小时,随即投入5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晒干后再播种。
③变温浸种: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泡4-6小时,再放入49℃的热水中浸泡1分钟,随后放到54℃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最后即可播种。
七、小麦根腐病
1、发病症状
(1)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
(2)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
(3)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然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
(4)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
(5)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2、防治方法
(1)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3天,再用50%福美双(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或15%三唑酮(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03%)做拌种处理。
(2)发病初期,喷施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亩用10克5%井冈霉素水剂兑水40公斤,然后进行喷雾,间隔7-10天后再喷1次。
(3)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亩用50毫升50%强力杀菌剂兑水40公斤,然后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4)小麦开花初期,亩用100克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兑水喷雾,喷施后可控制叶部病害发展。
(5)病害较严重的地块,可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基部,或灌施根部。喷药时应确保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茎部、根部。
八、小麦全蚀病
1、发病症状
(1)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
(2)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3)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2、防治方法
(1)用2%立克秀进行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拌种后防效可达到90%左右。
(2)播种后20-30天,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60升,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九、蚜虫
1、危害症状
(1)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直至死亡。
(2)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2、防治方法
(1)小麦拔节后,每隔3-5天到麦田随即抽取50-100棵植株,调查蚜虫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在1:150以上时,即需防治。
(2)防治时,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克/升)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十、小麦吸浆虫
1、危害症状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2、防治方法
(1)拔节以后至孕穗期,亩用50-100毫升80%敌敌畏乳油兑水1-2公斤,喷施在20-25公斤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2)小麦抽穗至开花前,亩用80%敌敌畏150毫升兑水4公斤,稀释后喷洒在25公斤麦糠上,拌匀后隔行撒施。
十一、麦蜘蛛
1、危害症状
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2、防治方法
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哒蟠灵倍液,或50%马拉硫磷2000倍液,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同时兼顾全株,套种作物也要一并喷到。
十二、小麦叶蜂
1、危害症状
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严重时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2、防治方法
(1)播种前深耕细耙,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或将休眠蛹翻至土表冻死。
(2)幼虫3龄前,喷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4000倍液,每亩地喷施50-60公斤药液。
十三、胞囊线虫
1、危害症状
(1)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
(2)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比如立枯丝核菌)为害,致使根系腐烂。
2、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抗病品种,改善耕作制度,与其他禾谷类隔年或3年轮作。
(2)小麦播种期用阿维菌素、噻唑膦、克线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十四、小麦金针虫
1、危害症状
(1)幼虫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无法发芽。
(2)若小麦已经出苗,则幼虫会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主根受害部不整齐),取食有机质,使幼苗枯死。
(3)幼虫还能蛀入其他作物的块茎、块根。
2、防治方法
(1)与水稻轮作,或者在金针虫活动盛期常灌水,可抑制危害。
(2)亩用48%地蛆灵乳油200-250克兑10倍清水,喷于25-30公斤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
(3)小麦生长后期,亩用0.6公斤51%辛硫磷兑水61公斤,然后进行灌根。
(4)虫害发生后,使用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灌根,或摘下喷雾器的喷头,直接对着根部喷施。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