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国抗22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015 次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国抗22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国抗22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国抗22是一种基因工程棉花,它被设计成可以抵抗棉铃虫等害虫的攻击。棉铃虫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会吃掉棉花的叶子和花朵,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将一种叫做Bt(Bacillusthuringiensis)的细菌基因导入棉花中,使得棉花可以产生一种叫做Bt毒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杀死棉铃虫等害虫,从而保护棉花的生长。

国抗22的优点

国抗22相比传统棉花品种有以下优点:

1.抗虫效果好

国抗22可以产生Bt毒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等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农民使用农药的频率和数量,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2.提高产量和质量

由于国抗22可以抵抗害虫的攻击,因此可以保证棉花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3.节约成本

由于国抗22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因此可以降低农民的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

国抗22的不足

国抗22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抗虫效果有限

国抗22只能抵抗棉铃虫等少数害虫,对于其他害虫的抵抗能力较弱。

2.存在安全隐患

国抗22虽然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但是Bt毒素对于其他昆虫和动物也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因此存在安全隐患。

国抗22的推广应用

国抗22的推广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安全监管

国抗22的推广应用需要加强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其使用范围和使用数量,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加强科普宣传

国抗22的推广应用需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和认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和偏见。

3.加强产业链建设

国抗22的推广应用需要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益。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1.国抗22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国抗22经过多年的安全评价,目前尚未发现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证据。

2.国抗22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国抗22经过多年的安全评价,目前尚未发现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证据。国抗22的推广应用需要加强安全监管,防止对环境造成危害。

3.国抗22的种子价格是否较高?

国抗22的种子价格较高,但是由于国抗22可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民的成本,因此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

4.国抗22是否适合所有地区种植?

国抗22适合种植在棉花主产区,但是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

5.国抗22是否可以与其他品种混种?

国抗22可以与其他品种混种,但是需要注意混种后的抗虫效果和产量。

转基因

转基因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新的性状。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抵抗病虫害的侵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

Bt毒素

Bt毒素是由Bacillusthuringiensis细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杀死棉铃虫等害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生物农药。

参考来源:

1.《转基因技术与绿色农业》

2.《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

3.《转基因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问答拓展:转基因安全证书,距离产业化还有多远

目前只有棉花和木瓜。
我国“抗虫棉”研究在“七五”期间开始进行,“八五”期间,在“863”计划资助下,人工合成的敬举CryIA(b)和CryIA(c)杀虫基因导入我国棉花主栽品种获得成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九五”开始,“抗虫棉”的研究又被国家“863”计划立为重大项目,进一步开展单价基因、双价基因及多价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同时还将根据现有单价抗虫棉可能存在的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问题,在生产中使用的持久性问题,环境释放的安全性问题,遗传分离与稳定性问题等作深入的研究。培育持久性双价抗虫棉或既抗鳞翅目又抗同翅目害虫的多价抗虫棉,使之产业化,应用于棉花生产,以解决棉花害虫给棉花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1]已有多个品种[2]通过审定。1998年5月和7月,GK95-1和GK-1分别通过品种审定,被正橡定名为“晋棉26号”和“国抗1号”。1999年1月,GK-12也在山东省通过品种审定,被定名为“国抗12号”。2000年11月,GK22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国抗22号”。2024年年初,GK19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4年3月,SGK321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24年1月27日通过了国家抗虫棉品种审定,成为目前国内惟一通过品种审定的双价抗虫棉品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在此之前,SGK321已经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举稿旁,并获准在晋、冀、鲁、豫、皖进行了商品化生产。
而木瓜现在市面上的基本都是转基因的了。

问答拓展:如何防治棉花虫害?

1.新疆棉田叶螨的综合防治新疆棉区是全国棉叶螨发生最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地膜植棉后,为棉叶螨提前进入棉田创造了条件,使叶螨发生有明显上升加重的趋势,常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1)棉田叶螨种类主要有土耳其斯坦叶螨、敦煌叶螨、截形叶螨和朱砂叶螨,以土耳其斯坦叶螨在新疆分布最广。棉叶螨一般栖息在叶背,主要在叶片背面活动、取食和危害,以口针刺入叶肉取食汁液和叶绿素。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的年份,一般苗期叶螨发生早而重,因此必须从苗期做好叶螨防治。
(2)农业防治秋耕冬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种植抗螨品种,喷灌抑制叶螨,保护天敌(如食螨瓢虫、食螨蓟马、食螨瘿蚊、小花蝽等),种植抗病品种,如中24、中27、中36和中38。
(3)种子处理采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拌种。切勿闷种。(4)中心螨株的防治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等杀虫剂用水将其稀释成10倍,涂抹于棉茎红绿相间处,涂抹长度2~5厘米,不能环茎涂抹,以免发生药害;点片挑治,用2.0%的天达阿维菌素+2.5%高效氯氟氰菊酯则枝,或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3%啶虫脒防治。大田防治,药剂同上。其他棉区叶螨的综合防治同上。
2.棉蚜的综合防治棉田危害棉花的蚜虫有六种:即棉蚜、黑蚜、棉长管蚜、拐枣蚜、桃蚜和菜豆根蚜,5月间迁入棉田危害。
(1)农业防治棉麦邻作或与油菜交错种植,改变农田单一生态结构,有利于天敌的保护和繁殖。
(2)消灭越冬蚜源一是消灭冬季室内花卉上的蚜虫;二是消灭黄金树、石榴、葡萄、核桃、鼠李等室外蚜虫。每年早春在有翅蚜虫形成之前,用3%啶虫脒15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药液防治。桥梁寄主上棉蚜防治,温室、大棚种植的黄瓜、葫芦等蔬菜都是棉蚜越冬后的桥梁寄主,应及早喷施2%天达阿维菌素4000倍液+2.5%功夫1500倍液防治。
(3)中心蚜株的防治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杀虫剂塌裤用水将其稀释成10倍,涂抹于棉茎红绿相间处,涂抹长度2~5厘米,不能环茎涂抹,以免发生药害;点片发生期是防治效果最好的时期,应抓住防治工作的主动权。点片喷药,用3%啶虫脒+2.5%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效良好。
(4)大面积防治其防治必须对症下药,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洗尿合剂(尿素∶洗衣粉∶水=0.5∶2∶100)、2%的天达阿维菌素、3%的天达啶虫脒、2.5%功夫、赛丹、阿克泰等,使用洗尿合剂每亩用水量要达到60千克以上。
3.棉铃虫的防治
(1)农业防治秋耕冬灌,铲埂除蛹,清除田边杂草,渠埂种植玉米、向日葵。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棉花生长发育期间及时喷“天达2116”和磷酸二氢钾,明显降低越冬虫口密度和卵量。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诱杀成虫,使用高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诱蛾、糖醋诱杀、杨柳枝草把诱杀有较好的效果。
(2)生物防治人工释放赤眼蜂,消灭棉铃虫卵,并保护好棉铃虫天敌,如姬蜂、茧蜂、草蛉、瓢虫、螳螂、鸟类、有益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抑制棉铃虫的卵和幼虫。
(3)科学施用农药按照百株棉花有初龄幼虫8~10头为防治指标,首先考虑用生物农药如Bt、2%阿维菌素、25%灭幼脲、20%虫酰肼、杀虫单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如赛丹、2.5%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4.棉蓟马的防治
(1)农业措施秋翻冬灌,早春清除棉田四周渠埂上杂草,减少虫源。
(2)药剂拌种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每100千克种子用0.5千克+“天达孙衫敏2116”浸拌种专用型250克。拌后晾干播种,切勿闷种。
(3)药剂防治早春在棉田附近葱蒜等越冬寄主上喷2%阿维菌素4000倍液+2.5%功夫乳油1500倍液,消灭蓟马繁衍基地。
(4)苗期防治幼苗期百株虫量达15~20头时进行药剂防治,一般棉苗出齐后应立即防治,用药同上。
5.牧草盲蝽的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消灭田边四周藜科杂草,合理安排棉田邻作,不与甜菜、菠菜、油菜、苜蓿、胡麻、荒地相邻,最好与小麦邻作。注意灌水施肥,及时化控,喷“天达2116”棉花专用型,防止棉花疯长,头水宜晚,合理施用化肥,防氮肥过量。
(2)药剂防治棉田及四周喷2%的天达阿维菌素4000倍液+2.5%功夫乳油1500倍液,消灭繁衍基地,防效良好。
(3)苗期防治幼苗期百株虫量达15~20头时进行药剂防治,一般棉苗出齐后应立即防治,用药同上。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绿色发展绿色植保护》

问答拓展:转基因技术介绍,怎样利用最好,厉害分别是什么,它涉及哪些领域等等等等…………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新的基因
这些新的基因在某种已知的角度上对人类有益。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备袭,让一个物种具有其它物种的特性。例如转基因抗虫棉具有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伴胞晶体可以抵御害虫的侵害。但人们不能预测该基因在其它方面对该物种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个新来的“员工”对整个集体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不仅仅对人类有益,有可能因为不匹配而导致其它的问题出现。例如受到干扰创造出未知的蛋白,这些未知的东西正是人们所担忧的。也许那就是新的朊病毒。
克隆技术便是(利用基因或细胞工程技术)原分不动的复制一个新的出来(可以是一个基因仿枣兄或一个细胞)。现在一般所说的克隆技术是克隆细胞。因为这只是将同种个体间细胞核与细胞质的融合。只要在试验步骤上不出差错,得到的是一个的我们很了解的细胞。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它像他的父亲。克隆技术所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上的争论而非创造出什么组合型怪物(如转基因工程那样)。一般人们争论的是这个个体的存在意义。它如此的像它的父亲,以至于它存在的意义受到到质疑。这个所谓的新个体究竟享不享有人身权?......
但两个技术全部是生命科学的结晶,人类因此会更深刻的认识生命本质。生产力也会因此得到巨大发展。但对神圣的基因“动手脚”使这两个技术也成为了真正的双刃剑。
以前学遗传学的时候,老师都教育大家不要吃转基因的东西,比如油,最好是吃压榨油
打个比方:比如种黄豆,生成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种虫害而降低产量,这时候给它注入某种基因,就像打了疫苗一样,能够抵抗虫害提高产量,这是利。但是同时,人类食用了带有这种基因的黄豆或是副产品(豆油,豆浆等),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短时间还不得而之,这就是弊。
2024年世界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面积达到5260万公顷,其中我国的种植面积为150万公顷,是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已开发的产品效果良好,受到农户的重视而加大了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加大了研究力度,转基因植物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产生。
1、抗虫转基因植物
2024年,转基因抗虫棉在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抗虫棉基因专利“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中国专利金奖。同时,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也顺利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标志着我国在双基因抗虫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SGK321已经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并获准在晋、冀、鲁、豫、皖进行商品化生产,在湖北进岩侍行环境释放。综合2000年和2024年两年区试结果,SGK321早熟性明显优于其他品种,霜前皮棉亩产75.4公斤,相当于对照抗虫杂交种的93.4%。该品种纤维品质好,长度为29.2毫米,比强度29.4厘米/特克斯,马克隆值4.8,抗虫性突出。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审定抗虫棉品种14个,其中单价棉11个,分别为:GK1(国抗1号)、GK12(国抗12号)、GK19(国抗19号)、GK22(国抗22号)、GK30(鲁棉研16号)、GK95-1(晋棉26号)和GK46(晋棉31号)、GKz10(鲁棉研15号)、GKz13(鲁RH-1)、GKz6(中棉所38)和GKz8(南抗3号);双价棉3个,分别为:sGK321、sGK9708(中棉所41)、sGK5(新研96-48)。这些抗虫棉品种均高抗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品质性状及丰产性。同时,还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抗虫棉品种,其中杂交棉品种2个(鲁H9513和中抗杂5号),常规品种2个(ZGK9708和鲁S6145)。此外还有正在参加国家区试的有潜力的品种6个,杂交棉4个。2024年国产抗虫棉已经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新疆、辽宁等17个省市推广60万公顷,占据了国内抗虫棉43.3%的市场份额。加上孟山都公司的抗虫棉,2024年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达到了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31%,种植农户超过350万户。
在抗虫转基因水稻方面,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制的转SCK基因(修饰豇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抗虫水稻在福建已连续进行了5年大田试验。经鉴定,其对二化螟田间防治效果达90-100%,稻纵卷叶螟抗性达81-100%,对大螟62.6-63.9%,稻苞虫83.9%。鉴于目前政策原因暂时还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但已采取多地区多点进行大田试验。该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检测已基本完成,结果表明与常规稻无明显差异。目前正进一步发展无选择标记、高效表达、多价抗虫基因等转基因水稻新品种。
中国农业大学从Bt菌株克隆得到一种沉默的新杀虫基因cry1Ie1,该基因表达的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显示了高杀虫活性,目前国际上已经确定了其在分类上的模式基因地位。该基因及该基因与cry1A基因的组合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cry1Ie1和cry1Ac基因的密码子改造和原核、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改造基因的杀虫活性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转基因技术还能用在人类繁殖上,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技术还不成熟,已经几乎没有人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第一是人类是高等动物,基因组太过复杂,换掉基因的话生下来的不会成活。(这就是为什么多利当时那么轰动了,即使是今天,就算是完全没有改变基因的克隆较普通的哺乳动物成活率也不是100%,更别说人类了,加上道德不允许研究人类的转基因,没有相关的技术研究)
第二是无法控制基因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无法保证能达到我们要达到的效果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对于微观世界的改造,来实现对宏观物质的改良,我个人认为它的风险体现在对于微观世界,我们现有科学的认识可能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在微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对微观的世界是否会造成影响,是一个问题,而且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好处,在未来的岁月中,经过漫长的演化,这种改良是不是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危害,还不好说。而且,
对于食物链上可能产生的效应,是以目前人类的科学,很难预料到的。比如,我们现在使用转基因豆油,我们对大豆进行转基因改造,那么经过改造后的豆油会不会对人的身体中的某些器官或构造,甚至人体内的微观粒子已经产生了隐性的改造,在条件适当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现在没有办法进行论证,原因这是个崭新的课题。你所说的新的病源物质,很可能出现,微观世界,我们人类知之甚少。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说由于转基因技术造成了什么不良后果。但是有些国家在进口粮食的时候,宁可高价购买非转基因商品,其原因就是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