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梨树瘤硬度
本篇农资文章内容会给全国农资人分析“金花梨树瘤硬度”的内容进行详细,期待对农友们稍微有点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700。金花梨(学名:Pometia)为常绿乔木,学名番龙眼、唐木,金花梨树瘤硬度>700,高30-45m,直径近10m。
本属约10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常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马来西亚、印尼进口,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为最重要商品材。
好文探索:梨树黑星病怎么办?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许多果农都准备开始收果子了,不过一些梨树上却长了很多斑斑点点,不仅树叶上有,就连果实上也有,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芭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梨树黑星病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梨树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南北各地梨产区普遍发生。
发病后,造成梨树早期大量落叶,果实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同时第二年结果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
典型症状是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
叶片受害,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 病斑逐渐变褐枯死。
叶柄也可受害,常造成早期落叶。
果实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受害。
受害幼果常不能长大而脱落,较大果实受害,病部木质化、停止生长而形成畸形果,后期果实受害则不畸形,在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圆形凹陷的病疤,病疤坚硬,常产生形状开裂。
有性态为梨黑星菌(Venturianashicola),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无性态为梨黑星孢(Fusicladiumpyrinum)。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散生或丛生,直立或稍弯曲。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留有瘤状痕迹。
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但少数在萌发时可产生开一个隔膜。有性态一般在过冬后的落叶上产生假囊壳,以在叶背面聚生居多。
假囊壳圆球形或偏圆形,黑褐色,喙部突出。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假囊壳底部,无色透明,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状如鞋底,双胞,上大下小。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枝梢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假囊壳在带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病芽萌发长出病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主要的初侵染源。
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13~35天,该病具多次再侵染。
在果树生长季节,一般温度足以满足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的要求。
因此降雨对该病影响最大,降雨早晚、降雨量大小和持续天数是影响病害发展的重要条件。雨季早而持续期长,雨量多,日照不足,空气湿度大,病害容易流行。
发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多雨潮湿,有利于初侵染的发生。采收前一个半月,果树逐渐进入感病期,若遇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近成熟果的发病率或带菌率将明显增加。
一般中国梨最易感病,**梨次之,西洋梨较抗病。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
发病重的品种有鸭梨、京白梨。雪花梨、酥梨较抗病,蜜梨抗病性最强,其中一些品系几乎近于免疫。叶片的阶段抗病性表现最为明显。
幼叶高度感病,展叶一个月以上的叶片极难受病菌侵染。
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肥力不足、树势衰弱的梨树均易发病。
果园清园工作是否彻底,直接影响来年菌源的数量与发病轻重。
有效药剂为福星、特谱唑、腈菌唑等。在开花前、开花前或落花后喷药1~2次,可将病梢总量减少60%左右。
(3)摘除病梢,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
选择园艺性状良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修剪。
定果后及时套袋,可有效防止果实发病,套袋前喷一次杀菌剂。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一是落花后30~45天的幼叶幼果期,一般年份和地区,从初见病梢开始喷药,麦收前用药3次。
二是采收前30~45天的成果期,多数地区是7月下旬至9月中旬,此时一般需喷药3~4次,采收前7~10天,须喷药一次,既可减少越冬菌的数量,又有利于减少果实在贮存运过程中的发病烂果率。有效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清和代森锰锌等。
精选问答:
1、香杉瘤是什么材质?
香杉瘤是瘿木材质。
香杉树瘤四川的最好,香杉木瘤是香杉木带瘤体的材料,由于杉木属于软木,质地比较软,密度不是很大,手感轻,杉木瘤会比杉木重些,也会比杉木硬些,但没有花梨瘤或者榆木瘤重。
杉木瘤外表颜色偏黄,木材心部带红色(是杉木油比较多,心材也比较老),瘿木花纹点比较小,杉木很稳定。
2、花梨瘿是什么木材?
花梨瘿就是**花梨木树瘤,目前市场上**的瘿木以**花梨(大果紫檀)瘿木居多,它的颜色暗红,纹路绚丽,质地细腻,密实油润。瘿木非常少,一般售价大约是原木的十几倍,这种木材纹理特殊,有旋转的细密花纹,加之少有,是一种珍稀木材。是可遇不可求的材料。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