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白粉病病害循环 黄花白粉病病害循环
黄花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葡萄、苹果、桃树等果树上。这种病害会给果树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果农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病害循环
黄花白粉病的病害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病原菌在枯萎的叶片和枝条上越冬。
- 春季,病原菌随着风雨等因素传播到新生的果树叶片上。
- 病原菌在新生叶片上生长繁殖,形成白色粉状物。
- 夏季,病原菌继续生长繁殖,并在果实上形成灰白色的粉状物。
- 秋季,病原菌再次附着在枯萎的叶片和枝条上,完成病害循环。
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地控制黄花白粉病,果农们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 及时清除果树周围的落叶和枯枝,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地。
- 在果树发芽前,喷洒杀菌剂进行预防。
- 在果树叶片生长期间,定期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 在果实成熟前,及时采摘果实,并清除果树上的残留果实和叶片。
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黄花白粉病的发生,保证果树的生长和产量。
相关拓展:
问:小麦白粉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1.病菌的越夏与初侵染源
病菌的越夏有两种方式:
(1)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育菌丝状态越夏。自生麦苗是病菌的主要越夏寄主。在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4℃的地区,分生孢子可在自生麦苗上顺利越夏,在24~26℃的地区,病菌可在荫蔽处勉强越夏,但越夏存活率较低。越夏期间,病菌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自生麦苗。在东北春麦区,分生孢子不能越夏(图7-10)。
(2)闭囊壳在低温干燥地区或在低温干燥条件下,病菌以闭囊壳混杂于种子间或在病残体上越夏,并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在东北地区,春小麦上初侵染源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和黄淮海麦区。
图7-10小麦白粉病病害循环
2.病菌传播和秋苗感染
分生孢子可借助高空气流作远距离传播。越夏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非越夏区引起秋苗感染。
病菌越夏后,首先感染越夏区的秋苗,引起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后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非越夏区传播,侵害这些地区的秋苗。越夏区小麦秋苗发病较早且严重。另外,在干燥地区,病残体上越夏的闭囊壳于秋播期释放子囊孢子,可直接感染秋苗,但对此尚待进一步证实。
3.侵染过程
(1)侵入分生孢子传播至寄主表面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4h即可萌发。约后,紧贴寄主表面的压力胞产生一短的压力臂,压力臂伸出侵染锥,分泌酶溶解寄主表面细胞壁,并借助机械压力侵入寄主。约18h后,病菌形成指状吸器,并在寄主表面产生二次菌丝。通常于3~4d内产生次生吸器,5d后表生菌丝体上产生隆起,由此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
(2)潜育期在一定范围内,潜育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温度19~25℃时,潜育期4~5d;14~17℃时5~7d;8~11℃时8~13;4~6℃时长达15~20d。
4.病菌的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叶鞘或叶片组织中越冬。通常,只要病叶或病叶鞘不被冻死或干枯,病菌就能顺利越冬。冬季气温偏高或在冬季温暖的地区,病菌可在密度较大的麦丛基部叶片和土层内的叶鞘上继续危害,不存在明显的越冬期。华北平原麦区,秋苗发病轻,但病菌越冬率高,而山区病菌越冬率低,但秋苗发病重,病菌越冬基数大。山区越冬菌量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在宁夏灌区,混杂于种子内越冬的闭囊壳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
5.再侵染与春季流行
早春气温回升,小麦返青后,潜伏越冬的病菌恢复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扩大危害。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病菌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对寄主频繁进行再侵染。品种感病,且条件适宜时,病害可在短期内暴发流行。
问:黄瓜白粉病田间病害流行的最适温度是()。
A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