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病原菌可以培养吗(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
今年的天气相比往年似乎有点不一样,往年这个时间我们这里最高气温已经降至10度以下,而今年白天气温还多在十几度之间徘徊。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这个冬天来的有点晚。对于冬小麦生产来讲,这样的天气不利于小麦的正常生长,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也比较严重。
一、小麦纹枯病提前发病的原因1、气温高、雨水多
纹枯病的病原菌在气温为18到34度的时候均可发生,其中22-28度是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日平均气温低于10度的时候,病害发展缓慢,如果日平均气温在高于10度的情况下,病害发生程度加重。今年小麦播种下去之后,白天的温度依然在20多度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为纹枯病的发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温差大、田间湿度过大
田间湿度也是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段时间,白天气温高夜晚温度低,经常有大雾出现,加上土壤墒情不错,造成田间湿度过大,加速了纹枯病的发生。
小麦播种
3、播种过早
今年气温较往年偏高,冬小麦的种植普遍出现播种过早的问题。播种过早的情况下,小麦生长出现旺长,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容易遭到纹枯病病原菌的侵染,从而引起发病。
4、小麦未拌种
这些年我们提倡秸秆还田,为土壤补充有机质。但在秸秆还田的时候,大量的有害病菌随着秸秆残留在土壤中引发土传性病害。我们在播种小麦的时候要采用药物进行拌种,避免土传性病害在小麦苗期产生危害。
小麦纹枯病发病的症状及危害1、烂种缺苗
小麦播种下去之后,纹枯病病原菌能够进入芽鞘,导致病变呈黑褐色,随后麦芽枯死腐烂引起烂种无法发芽,田间缺苗严重。
纹枯病导致死苗
2、病苗枯死
小麦在苗期被纹枯病病原菌侵染,多发生在3到4叶时期。发病之后,第一叶鞘上出现褐色的病斑,随后逐渐扩大至云纹状的深色病斑,导致小麦无法抽出新叶、病苗枯死。通常以发病组织表面出现褐色菌核作为纹枯病的发病依据,在空气潮湿的情况下,病变部位初期还会出现白色的菌丝体或粉状物。
纹枯病导致茎秆腐烂
3、烂茎倒伏
小麦返青期发生纹枯病之后,会在茎基部叶鞘上面形成灰褐色的病斑,进入拔节期之后病斑逐渐扩大连片形成云纹状的花杆。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茎秆上面出现丝状的白色菌丝体和黄褐色菌核。由于茎部发病严重腐烂,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的现象。
纹枯病导致枯白穗
4、无法出穗或形成“枯白穗”
后期发病严重的小麦,病斑危害茎壁导致茎壁坏死,无法向顶部传输水分和养分。导致主茎和分蘖出现无法出穗的问题,从而形成“枯孕穗”。部分小麦危害较轻,虽然能够正常进行抽穗,但养分和水分供给不足,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籽粒瘦小干瘪形成“枯白穗”。
及时防治避免小麦减产1、增施生物菌肥
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病原菌是导致这些年来小麦纹枯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施肥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化肥“当家”的观念,重视生物菌肥的使用。通过为土壤补充大量的有益菌群,通过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灭杀土传性病原物,从而降低纹枯病的发生几率。整地的时候每亩地使用40-80斤生物菌肥即可,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应适当增加用量。
小麦拌种
2、拌种处理
小麦拌种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重视,已经成为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小麦拌种剂售卖,对小麦拌种之后,不仅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蛴螬,还能减少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效果比较理想。
3、适时播种
这些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在冬小麦播种的时候不能按照以前的老经验,应该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调整播种时间。冬小麦播种以日平均温度在14到17度的时候为宜,如果种植的“弱春性”或者“半冬性”小麦品种,播种时间应较“冬性”小麦再推迟3天左右。
4、药物防治
针对当前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我们每亩地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到100g,或者20%三唑酮乳油75到100g,然后兑水50到7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为了提高小麦的越冬抗性,每亩小麦配合药物使用150克的磷酸二氢钾。如果小麦长势较弱,应在上面的基础上,每亩地再加入100克的尿素使用。
这段时间气温开始下降,为了利于药物吸收、提升防治效果,选择在晴朗天气的10点以后和下午2点之前进行。
总结: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查看小麦生长情况,一旦发病及时采用药物进行防治,为小麦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