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蝼蛄虾 蝼蛄虾和皮皮虾的区别

2024-04-1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235 次
蝼蛄虾 蝼蛄虾和皮皮虾的区别

蝼蛄虾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我们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理蝼蛄虾的危害,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蝼蛄虾的生态特征

蝼蛄虾是一种寄生在土壤中的昆虫,主要靠吸食植物根系来维持生命。其生命周期长达一年左右,成虫在夏季繁殖,产下的卵在土壤中孵化,孵化后的幼虫开始侵蚀植物根系,成长为成虫后继续繁殖,循环往复。

蝼蛄虾的危害

蝼蛄虾主要危害植物的根系,导致植物吸收养分能力下降,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植株会出现黄萎、死亡等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蝼蛄虾的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和治理蝼蛄虾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方式,可以减少蝼蛄虾对同一农作物的侵害。轮作可以让土壤中的养分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减缓蝼蛄虾的繁殖速度。

  • 优化土壤环境:蝼蛄虾喜欢寄生在土壤中,因此改善土壤环境可以减少它们的繁殖。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料、保持土壤湿度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环境。

  • 使用化学药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蝼蛄虾的繁殖。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剂应该遵循安全、环保的原则,避免对农作物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拓展百科知识

蝼蛄虾,又名地鳖,是一种寄生在土壤中的昆虫。其体长约为2-3厘米,呈灰褐色。蝼蛄虾的天敌有土豆龙、蚂蚁等。土豆龙是蝼蛄虾的天然控制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蝼蛄虾的繁殖。

参考来源:《农业害虫防治手册》

相关问答拓展:

1、蝼蛄虾是野生还是养殖?

都是野生的,没有养殖的,水质要求高不好养殖

2、臭壳子虫的养殖方法?

1.选址。

臭壳子虫对场地没有太多要求,但要远离农作物的种植区域,避免伤害农作物。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网箱养殖和大田黄金网网箱养殖。网箱长、宽、高分别为6m、5m、3m,网箱作为温室,长25m,宽10m,高3m。

2.收集成虫。

在臭虫繁殖期间,每年秋季的8月初至10月初,我们会去野外寻找寄生植物来采集成虫。我们每平方米最多可以放养100只臭虫子,它们的生长繁殖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不需要人工管理,只需要做好防风防寒就可以了。

3.越冬管理。

臭虫越冬时一般是成虫。10月份左右,它们会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在此期间,应在养殖笼和网罩中放置石板或水泥板,留出一定的空隙供成虫在其中越冬。

4.**预防和治疗。

臭甲虫的抗病能力很强,很少发病,偶尔也会死于真菌感染。所以在饲养期间,要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臭甲虫会受到蚂蚁和蜘蛛的攻击,可以人工捕捉或用石灰处理。

3、拉拉蛄的繁殖?

拉拉蛄又叫蝼蛄,它的繁殖速度和蝼蛄的种类和蝼蛄的分布地区有关。如果是华北蝼蛄,每3年完成一个世代,每次产卵50-500粒,如果是东方蝼蛄,每年完成一个世代,或者是每2年完成一个世代(东北地区),每次产卵约为30-50粒。世代:昆虫的一个新个体从离开母体至发育成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

一、一对蝼蛄一年可以繁殖多少

1、蝼蛄的繁殖速度和蝼蛄的种类和蝼蛄的分布地区有关。

2、如果是华北蝼蛄,其生活史很长,每3年完成一个世代(世代指的是昆虫的一个新个体从离开母体至发育成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若虫为13龄,每次产卵约为50-500粒。如果是东方蝼蛄,每年完成一个世代,或者是每2年完成一个世代(东北地区),若虫为6龄,每次产卵约为30-50粒。

二、蝼蛄是如何繁殖的

1、冬季休眠

当气温下降的时候,蝼蛄向地下移动,一窝一虫。分布位置多为冻土层之下,地下水位之上,以成虫、若虫越冬。第二年气温回升至8℃以上的时候,蝼蛄往地表移动。

2、春季苏醒

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时候,蝼蛄开始活动。达到地表后,隆起虚土堆。如果是华北蝼蛄,虚土堆约为15cm,如果是东方蝼蛄,虚土堆约为10cm(此时是人工扑杀的最佳时机)。

3、出窝迁移

每年的5月上旬开始,地表出现大量的弯曲虚土隧道,并且在地表上留有一个小孔。在此期间,由于蝼蛄迁移会使得幼苗的根部和土壤分离,从而导致幼苗死亡。

4、猖獗危害

每年5月中下旬的时候,越冬后的蝼蛄若虫和成虫大量取食,为后续产卵和生长发育做准备。

5、越夏产卵

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此时蝼蛄潜入土表以下30-40cm处进行产卵。其中华北蝼蛄雌虫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产卵;而东方蝼蛄产卵前,雌虫多在5-10cm深处做一鸭梨形卵室,产卵。卵一般在7月初开始孵化。

6、秋季危害

8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时候,越夏成虫和若虫重新返回土表,大量取食,为越冬做准备。

4、广藿香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种植技术】

  1、选地作畦:藿香适生于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不耐强烈日晒和霜冻,更怕干旱,因此大多栽于水田之中,与水稻轮作。稻谷收获之后,即翻土作畦,畦宽80~100厘米,高40灌溉排水沟渠。

  2、选苗及种植:海南产区栽种藿香分为大春(占栽种面积90%)及小春(主要供大春种苗用)二次栽种。大春是每年在10月、12月采小春的苗来栽种(广州一带是在农历3月采枝栽种)。小春是每年7月至8月在大春田中采苗栽种,这时候的太阳猛烈,不宜直接栽植,须先在树阴下设圃育苗,待出根后方能移到本田栽种。一般移苗时间只需20多天,移植后4~5个月则可供大田种苗之用。藿香甚少开花,都是用枝条扦插繁殖。种苗要选枝叶茂盛无虫害的植株,并剪取约40厘米长的枝条,一般应有3个节。剪折时有明显的响声和断髓部是白色的为最好,不老不嫩的枝条易于成活。采条后必须立即栽种,一边挖窝一边栽种,窝大如掌,窝距20~25厘米,每667㎡栽1300~1500株。扦插方法一般是直插,插的深度约等于种苗的一半,较湿的土壤可浅一些,干燥的土壤稍深一些。插后覆土稍压实。每667㎡需枝条20~25千克,每千克60~80条,枝条扦插之后未出根之前,最怕猛烈的阳光直射,要覆盖稻草保护,并要多淋水。如天气干旱,每天要淋水7~8次,等植株长根之后淋水次数可逐步减少,减为每天早、晚各淋1次即可。

  【栽培管理】

  1、追肥、除草培土:栽过20多天植株长根后,即开始施肥。初次可用人**对水稀释施下,每667㎡约250千克。1次施肥后,即在株间施放垃圾或水草,以后每隔半个月左右,连续追肥2~3次。第2次每667㎡用人粪**350~400千克,施后即用水草垃圾铺满畦面株间空地。第3次追肥每667㎡除用人粪**350~400千克外,并增硫酸铵3.5~4千克(每千克对水100千克)。为了加速水草、垃圾等有机肥料的腐烂,尽快地**植株利用,因此每当施用这些肥料时,须将畦沟中的烂泥翻上盖住,并增加株间土壤,以促进分枝。在培土或施肥的过程中应结合除草,整个生长期需培土除草3~4次。

  2、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角斑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呈水渍状小病斑,并逐渐扩大成多角形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高温、多雨、暴晒发病严重。防治方法:种植不宜过密,雨季注意排水。发病初期用1:1.5:200的波尔多液喷洒,连续2~2次。

  ②根腐病:植株根状茎发生腐烂,皮层变为褐色,使整株萎荐死亡。当高温多雨多排水不良时,发病严重。防治方法: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发病除用石灰消毒;注意排水;与禾本科植物连作。

  ③褐斑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表面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小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暗褐色,具有淡黑色霉状物。一般于5~6月发生,雨季发病严重。防治方法: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实行轮作。发病初期喷1:1:200倍的波尔多液,连续2~3次。

  (2)虫害:

  ①蚜虫:以若虫和成虫吸食叶及嫩梢的汁液,造成叶片枯黄。防治方法:注意清理园地,将枯枝残叶深埋或烧毁,发生危害时可用2.5%的鱼藤乳稀释为800~1000倍液喷洒,每7~10天1次。

  ②卷叶螟:以幼虫在幼芽、嫩叶上吐丝卷成筒状,藏于其叶嚼食叶片,造成**。防治方法:发生时用50%磷胺乳油1500倍或用敌百虫300~400倍液喷杀。地老虎、蝼蛄、蟋蟀等,可用毒饵或人工捕杀;

  【收获与加工】于5~6月和9~10月间枝叶茂盛时采收。采收后将全株拔起,除去根、暴晒两天,堆起,用草蓆覆盖两天,摊开再晒,反复至干,或半干时捆成束,再晒至全干。而广州“石牌”藿香,种植13个月采收,并有“顺枝闷香”工序,为广藿香佳品。高州藿香种植约9个月采收,亦有“顺枝闷香”的工序,质量颇佳。而海南藿香种植时间较短,两年内采收3次或一年内采收2次,采收后晒干,无“顺枝闷香”工序,质量稍逊。

5、微露花种植和养护?

一、土壤选择

露薇花怕涝,因此喜欢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砾质土壤中生长。花土可以用腐殖土和堆肥混合配制,再适量掺入一些河沙。这样配制出来的不仅可以满足露薇花生长所需养分,排水性能也很不错,适合植株生长。

二、水肥管理

在生长季时,露薇花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要及时补充。但夏季和冬季的时候,由于生长速度慢,要注意不能多浇水,避免烂根。露薇花开花次数多,对养分需求也因此较多,5月份开始的生长期可以每半个月施一次薄薄的氮肥,促进开花。

三、光照和温度

露薇花喜欢温暖明媚、阳光充足的环境,最适宜它生长的温度为20-30摄氏度。平时可以放置在日照条件好的地方,接受全日照养殖。露薇花不耐寒也不耐热,5摄氏度以下和3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都要特别注意保暖和降温,避免冻伤和过早休眠。

四、病害防治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剪下的病虫枝叶要及时清理,人工捕杀蛴螬、地老虎、蝼蛄和金针虫的幼虫、蛹、卵等。

  内容提要

  本系列分为以下几大内容:

  蟹的分类;

  蟹的进化;

  蟹的结构、生长、分布;

  全球常见食用蟹图鉴:馒头蟹总科、黄道蟹总科、角螯蟹总科、关公蟹总科、酉妇蟹总科、蜘蛛蟹总科、虎头蟹总科、梭子蟹总科、溪蟹总科、扇蟹总科、方蟹总科、沙蟹总科、豆蟹总科、蛙蟹总科、石蟹总科、寄居蟹总科;

  关于大闸蟹,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买蟹、吃蟹、与蟹有关的乐趣:如何选购、怎样料理、何以吃蟹、吃蟹步骤、与蟹有关的乐趣。

  本文初衷是想多了解蟹,以便长途旅行钓补捉给,实现野外求生;居家下厨则得心应手,让人食指大动;出门会客能闻香下马,博闻强记而不至于一知半解。

  成为一名博物旅行家希望通过此文,大家解多年之惑,得正确知识,例如:

  螃蟹都有哪些种类?野生螃蟹多吗?怎样捉它?为什么大闸蟹那么出名?河蟹煮还是蒸的好吃?如何把蟹吃得干干净净?……本系列近3万字,考证蟹结构、各种蟹、大闸蟹,图片于博物馆、研究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绝大部分经过本人精心修改,以达科研目的,如有侵权,请予知会。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蟹

  蟹,crab,包括所有的蟹,从生物分类学上来说,是一个下目,学名叫短尾下目Brachyura。

  各种蟹类

  自1960年支序分类学(Cladistics)出现,以及演化生物学(EvolutionaryBiology)的发展,传统生物分类发生不少改动,以中华绒螯蟹为例,根据WoRMS2024年4月所确定,最高界域至最低属种分类如下:

  动物界Animali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甲壳亚门Crustacea

  ---软甲总纲Multicrustacea

  ----软甲纲Malacostraca

  -----真软甲亚纲Eumalacostraca

  ------真虾总目Eucarida

  -------十足目Decapoda

  --------抱卵亚目Pleocyemata

  ---------短尾下目Brachyura

  ----------蟹派Eubrachyura

  -----------胸孔亚派Thoracotremata

  ------------方蟹总科Grapsoidea

  -------------弓蟹科Varunidae

  --------------弓蟹亚科Varuninae

  ---------------绒螯蟹属Eriocheir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

  中华绒螯蟹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包含物种最多的一门,据说已被人类命名的昆虫就超过75万种,目前WoRMS验证接受的有种,依然存活于世的有4个亚门,总共17纲,诸如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带有分节的肢体以及外骨骼主要成分为甲壳素等。

  各种节肢动物

  甲壳纲又叫软甲纲,包括真软甲、叶虾、掠虾3个亚纲,种,是甲壳亚门中物种数量最多的纲。而真软甲亚纲又分为真虾、原虾、囊虾3个总目,其中的真虾总目再分成十足目与磷虾目2目。甲壳纲主要特征包括身体一般分为21节、固定或者位于杆上的复眼等等。

  十足目最为人类熟悉,各种龙虾、螃蟹就是这一目的成员。2024年时,估计有2700属,约1.5万种,2024年WoRMS考证认可种。根据鳃构造的不同,这一目又分为抱卵亚目和枝鳃亚目。十足目的重要特征:身体分为头**和腹部;胸肢有8对,前3对叫颚足,后5对叫步足,即十足。

  澳洲部分十足目

  抱卵亚目又叫腹胚亚目,有短尾、异尾、无螯、蝟虾、原虾、真虾、螯虾、雕虾、甲虾、鞘虾、蝼蛄虾等共11个下目。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是,受精后的卵未孵出前是沾在雌性腹足上,故称之为抱卵。这一亚目多数可供食用,是经济意义最大的一类甲壳动物,其中的短尾下目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螃蟹。

  短尾下目相对于虾这些长尾类动物,蟹的尾甲已演变成腹部,短到再也看不见了,故叫短尾。全球共有5871种,维基列出的数字是93科6793种,中国大概有800种。根据地域不同,又区分为海蟹、河蟹、湖蟹等,当中,相对于海蟹,其他蟹通称为陆蟹,即淡水蟹,约1300种。短尾下目以前有很多派别,2024年后根据遗传比较,统一分为肢孔派和蟹派。肢孔派下就只有5个总科,而蟹派根据不同的生殖孔位置,分为异孔亚派和胸孔亚派。其中,异孔亚派包含30个总科,而胸孔亚派只有方蟹、沙蟹、豆蟹、隐螯蟹4个总科。方蟹总科再分成弓蟹、地蟹、方蟹、雕方蟹、怪方蟹、斜纹蟹、相手蟹、Percnidae、Leptograpsodidae等9个科。

  中华绒螯蟹分类示意图

  弓蟹科包含6个亚科,其中的弓蟹亚科又分20属。这20属里面有个绒螯蟹属,根据侧齿不同再分为4种,其中一种就叫中华绒螯蟹。

  最新的WoRMS确定绒螯蟹属有以下4种:

  E.japonicaDeHaan,1835E.sinensisH.MilneEdwards,1853E.hepuensisDai,1991E.ogasawaraensisKomai,Yamasaki,Kobayashi,Yamamoto&Watanabe,2024(比较少见)最新的绒螯蟹属剔除狭额、直额2种绒螯蟹

  很多百科书籍或科普杂志,仍然沿用以前甚至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分法。例如《博物》2024年10月刊的特别策划栏目,提及真正的螃蟹,按照以前分为六大科:梭子蟹总科、方蟹总科、沙蟹总科、扇蟹总科、溪蟹总科和束腹蟹总科。

  又如《中国动物志》《中国海洋蟹类》《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等,使用的是1960年前十足目分为游泳亚目和爬行亚目的分法,当中还有很多描述很不严谨。例如三疣梭子蟹,其前额特征记为2个额齿,而我实际观察并不是这样,很是疑惑。幸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24年9月29日发布一份国家标准,权威定义为“额缘具2枚~6枚小齿,一般4枚”。又如,将弓蟹亚科VaruninaeH.MilneEdwards,1853写成VaruninaeAlcock,1900,弓蟹亚科Varuninae归为方蟹科Grapsidae,等等。

  网上谬用、错用、乱用的文章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细数。并不是说WoRMS或EOL就是正确的,事实上,甲壳纲的分类一直很乱,随着技术进步、理念更新,将来肯定还会重新分类。但现在,WoRMS集中了全世界最认真、最权威的生物学家,通过分子遗传学和对**结构等的研究,一改往常我们似是而非的认知。

  (本系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