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植保小麦锈病概述 河北植保小麦锈病概述
河北植保小麦锈病概述
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我深知小麦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而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难题。河北作为我国小麦主产省份,小麦锈病对当地小麦产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将围绕河北植保小麦锈病概述展开论述。
一、小麦锈病的危害
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为条锈病、黑锈病和白粉病三种类型。这些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干枯、烂叶、烂根、烂芯等症状,进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据统计,小麦锈病每年会给全球小麦产业带来巨大损失。
二、河北植保小麦锈病的现状
河北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也是小麦锈病的高发区之一。在河北,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小麦和晚季小麦上,其中以晚季小麦的发病率更高。为了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如加强病情监测、推广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精准化防治等。
三、河北植保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1.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小麦锈病的发生情况,为后续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推广优良品种。选用抗锈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合理施肥。加强小麦的营养管理,提高小麦的免疫力。
4.精准化防治。根据小麦锈病的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清除病源等。
四、相关问题
问题一:河北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答案:是的。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河北作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春季小麦和晚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小麦锈病的发生都受到气候的影响。
问题二: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锈病?
答案:可以通过观察小麦叶片的变化来判断。小麦锈病感染后,叶片会出现黄斑、红斑、褐斑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烂叶、烂根、烂芯等。
问题三:小麦锈病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答案:小麦锈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空气传播,二是种子传播。空气传播是通过空气中悬浮的小麦锈菌孢子传播,而种子传播则是通过感染了小麦锈病的种子传播。
问题四:有没有天然的防治小麦锈病方法?
答案:有的。除了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天然的防治方法,如利用生物农药、植物抗病素等。加强小麦的营养管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天然防治方法。
问题五:小麦锈病的防治是否需要多种方法结合?
答案:是的。小麦锈病的防治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如加强病情监测、推广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精准化防治等。只有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问题六: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答案: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根据统计数据,小麦锈病每年会给全球小麦产业带来巨大损失,其中包括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
问题七:小麦锈病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答案:小麦锈病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影响。小麦锈病主要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问题八:小麦锈病的防治是否会影响环境?
答案:小麦锈病的防治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化学农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在防治小麦锈病时,应该尽可能采用环保型的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问答拓展:小麦锈病的特征是什么?如何防治?
小麦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它的叫法也不一样,如叶锈病和薯猛秆锈病等,但性质是一样的。发病时受害部位出现***或褐色的孢子顷搭堆,这些孢子通过空气不断传播,传播速度快,受害面积极广,到后期孢子堆颜色逐渐变为黑色。它对小麦的影响极大,影雀手拿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使麦粒秕瘦,影响产量和品种。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可以喷施高收增产套餐,可以防病治虫,还可以促苗壮苗。
问答拓展:小麦叶锈病是什么?
针对小麦叶锈病(Pucciniareconditef.sp.tritici)的抗病基因的鉴定工作成绩最大,迄今已发表的抗叶锈病基因近90个,其中已经正式命名的有63个(
表14-6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已定位在小麦特定的染色体上已定名的63个抗叶锈基因中,有34个来自小麦亲缘种属已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一般表现为显性遗传,Lr30Lr37为隐性,Lr13Lr17Lr21等有时表现不完全显性在Lr2Lr3Lr14Lr17Lr22等位点存在复等位基因如前数改所述,若抗叶锈病基因与抗条锈病基因抗秆锈病基因连锁Lr27与Lr31互补,需同时存在,才表达抗病性Lr12Lr13Lr22aLr22bLr35Lr48Lr49等基因表达成株抗病性,Lr56在苗期抗病,其余基因全生育期表达,Lr34和Lr46控制慢锈性少数基因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Lr23需在25℃下,Lr34需在10℃下,Lr37需在18℃下鉴定
我国小麦品种中含有Lr1基因,目前仍然有效Lr3Lr16和Lr26是我国小麦品种携带的主要已知抗叶锈基因Lr9来源于小伞山羊草,对我国叶锈病菌抗病性较强Lr19与***面粉基因紧密连锁,曾影响其使用,该问题已获解决,保加利亚的许多小麦品种中含有该基因,是主要抗源,我国仅有少数毒性菌株Lr21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较少,应用潜力较大Lr24在国外一些麦区已经失效,国内匹配毒性基因频率也有所上升Lr25与抗白粉病的基薯蔽判因Pm8连锁,是优良的抗叶锈病基因Lr26与Yr9Sr31Pm8等基因连锁,在育种中曾被广泛使用,现单独使用已经失效,与其他基因复合使用,可以提高抗病性Lr29的抗病效果很强,在我国也同样表现良好Lr32抗病性很强,但至今在生产上未被利用Lr34是慢锈性基因,在生产中表现持久抗锈性Lr35为成株抗病基因,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品种中即含有Lr35,迄并扮今抗病性仍好Lr37与Sr38Yr17紧密连锁,成株抗病性强Lr38Lr39Lr42Lr43Lr45等基因在我国表现较强的抗叶锈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Lr46是有效的慢锈性基因,具有该基因的Pavon76品种在墨西哥种植20余年,仍然表现良好的抗锈性,与其他抗锈基因聚合后可明显提高抗锈性
问答拓展:小麦锈病有哪些?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彩版一,1~3)。
症状
3种锈病在发病初期都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鲜***,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橙***,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上很少。秆锈病夏孢子堆为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常数个孢堆愈合成陵腔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秆锈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病原
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同属于担子菌,均为专性寄生性真菌。条锈菌为PucciniastriiformisWest,叶锈菌为P.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秆锈菌为P.graminiavar.triticiEriks.etHenn.。3种锈菌夏孢子槐铅都是单细胞,表面有细刺。条锈菌球形鲜***,叶锈菌近球形橙***,秆锈菌长椭圆形,暗橙***。3种锈菌冬孢子都是双细胞,棍棒状或近纺锤形。冬孢子堆顶部条锈菌扁平或圆形,褐色;叶锈菌扁平并略向下斜,暗褐色;秆锈菌略呈尖圆形。
发病特点
3种锈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夏孢子能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条锈菌在小麦生长后期随气流吹到高寒地区的晚熟春麦和冬麦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再随气流传到平原冬麦区,发病后以潜伏菌丝越冬或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以不间断侵染繁殖方式越冬,早春再长出孢子进行再侵染。叶锈菌适温范围广,可在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小麦播种出苗后再侵入并越冬,春季再为害。秆锈菌越夏场所与条锈菌相同。但越冬地区仅限于福建、广东等南方麦区,冬后随气流向北部麦区传播。
3种锈菌铅汪好的适温范围很不一样。条锈菌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18~25℃,所以条锈发病最早,秆锈发病最迟。锈菌侵染必须植株上有水珠或有水膜时,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露天气有利于锈病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茂密,贪青晚熟麦田,均有利病菌侵入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育抗病丰产良种,同时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适期推迟播种,减少秋苗发病程度,降低越冬基数;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料,发病后及时灌水。
(2)药剂防治。药剂拌种可选用种子重量的0.2%的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或种子重量的0.2%的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当大田锈病病叶率达5%时,需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6677平方米30毫升或15%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