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中国丝绸主要产自哪里

2024-03-1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80 次
中国丝绸主要产自哪里

  本篇内容会给广大农资人分解一下“中国丝绸主要产自哪里”的内容进行分享,但愿对广大农资人有少许帮助,下面开始阅读吧!

  我国丝绸产地,与蚕丝产地基本一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为我国最大丝绸产地,产量占全国一半。

  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湖州,称为三大绸市。

  其次有绍兴、南京、嘉兴,镇江和常州等。

  四川盆地是我国第二丝绸产区,生丝产量仅次于浙江。第三大丝绸产区在珠江三角,以纱绸为主。

  从总量上看,中国,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而意大利,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则相继大幅下降。

  世界上有蚕丝生产的国家和地区65个,其中有一定规模的近40个,在世界蚕丝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有l0个左右。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丝绸业,蚕茧年产量达44万吨,最高的一年份曾达到70万吨之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印度茧丝绸生产发展迅速,已取代**成为世界第二丝绸生产大国。

  泰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也十分重视蚕丝业投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蚕丝业发展。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现代工业丝绸,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蚕丝产品,主要是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纤维素的组合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绸。

  我国丝绸产地,与蚕丝产地基本一致。

  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为我国最大丝绸产地,产量占全国一半。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湖州,称为三大绸市。

  其次有绍兴、南京、嘉兴,镇江和常州等。四川盆地是我国第二丝绸产区,生丝产量仅次于浙江。

  第三大丝绸产区在珠江三角,以纱绸为主。

  蚕丝(silk)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一种天然纤维。

  人们通过养蚕,当蚕结茧成蛹准备羽化成蛾时,将蚕茧放入沸水中煮,抽出的丝。一个蚕茧可以抽出800-1200米的蚕丝。

  现在很多医疗当中的产品和用具,都选用了优质的蚕丝材质。通过特俗的处理之后,就会有活血抗凝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延缓凝固的效果。

  除此之外,针对医疗当中的不同工具,也会使用到蚕丝材质,比如人工韧带、接骨材料、人工肌腱、各种生理保健品等等。

  在不同的工业项目当中,蚕丝粉都可以加入涂料内,从而混合制作出高质量的涂料。

  这些涂料可以帮助家具物品保持更光鲜的色彩,更高雅的质感。

  蚕丝蛋白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的皮肤消除黑斑,更加含有人体肌肤所需的大量蛋白质,甚至比一般的珍珠粉末等等,含量更高。

  并且根据有关实验结果显示,蚕丝材质的面膜相对于一般面膜而言,更容易渗透人类的肌肤表层,从而帮助肌肤更快速的新城代谢。

  蚕丝这样的天然纤维,长时间接触不仅可以使得人的肌肤拥有更加细腻光滑的质感,还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螨虫的滋生。

  我国丝绸产地,与蚕丝产地基本一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为我国最大丝绸产地,产量占全国一半。

  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湖州,称为三大绸市。其次有绍兴、南京、嘉兴,镇江和常州等。

  四川盆地是我国第二丝绸产区,生丝产量仅次于浙江。第三大丝绸产区在珠江三角,以纱绸为主。

  丝绸,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

  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

  西南和江浙一带有自己的桑蚕基地,蚕丝被是100%桑蚕丝,制作依赖手工,所以是最好的蚕丝被产地。

  蚕丝被即以蚕丝为填充物的被子,优点是透气、轻柔、舒服,产地是江南地区。


好文探索:你知道“丝绸起源于中国”是如何证明的吗?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12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寻丝》的报道。

  大约5500年前的某一天,在如今称作中原的地方,一个村落里,一个孩子夭折了。

  按照惯例,人们在小身体外包上一层丝罗,放进一只尖底陶瓶,再在上面倒扣上一只陶罐,形成一具小小的瓮棺,然后让他入土为安。

  ——这个村落和墓地后来成了遗址,于2023年出土,人们称它为“汪沟遗址”。

  又到了大约3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在如今称作成都平原的地方,一座城市里,人们在西南角挖了大坑,放进金器、青铜器、陶器、玉器和丝绸,可能还放了一把火,然后填平。

  ——这个城市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遗址,有的祭祀坑里有厚厚的灰烬。

  再到800多年前的某一天,在被后人称作南宋的皇朝治下,一艘木质商船从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港口泉州扬帆启航。它是福建制造的“福船”,尖底、窄头、宽尾,其船体是多重板结构,分有多个水密隔舱,抗风强,吃水深,据说能装七八十万斤的货物。

  它满载着瓷器、铁器和丝绸,寄托着船东货主的财富梦想,不料沉没在珠江口与雷州半岛之间的南海海域。

  ——这艘沉船后来入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编为“南海一号”。

  古棺、古城、古船,三个**中都出现了同样的元素:丝绸。 在古迹重见天日的时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土蚀、火焚或水浸,早已使丝绸化为乌有,让人无法想象曾经的光泽、柔顺和丝滑。

  2023年6月,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这个会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遗产大会”。

  在这届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在一锤定音之前,有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异议。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CIETA)理事赵丰回忆说:“他们说本国的丝绸比中国更早,但那用的是野蚕(柞蚕、蓖麻蚕等)吐的丝,而不是家蚕(桑蚕)。全球公认的蚕桑丝绸业的起源就是中国,像‘养蚕业’在英语里就称作‘sericulture’。

  其中,‘seri’就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对中国的称呼‘Seres(丝之国)’。而‘culture’一词是要有人的作用,才能称为‘culture’,野生的、采集的,都不能算作‘culture’。

  本来不是事的事,有了插曲还是要重视。凯旋后,国家文物局就要求考古界拿出丝绸起源于中国的确实证据。

  而在2023年,国家文物局就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了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这个任务自然也落到了基地身上。

  事实上,在中国现**古学诞生以来的100年间,田野考古已经获得“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多次实证:。

  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带队在山西夏县发掘了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考古学人首次独立带队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发掘。

  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枚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后经辨认,它居然是被割掉一半后剩下的“半个蚕茧”。

  “半个蚕茧”现藏于台北故宫,它所属年代学界仍有争议,一般认为已有6000—5500年的历史,是人类利用蚕茧的实证。

  1934年,学者慎微之在家乡浙江湖州的钱山漾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

  20世纪50年代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绸片。新华社资料片。

  1981—1988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对荥阳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在数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的炭化丝织物,距今已经有5500年的历史。

  这与“半个蚕茧”一样,也是黄河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

  “田野考古找到了众多丝绸起源的实证,鉴定的方法主要是观察。”赵丰说,棉、毛、麻、丝是人类使用最久的四种天然纤维。

  在史前时期,棉不太可能传到中国,毛主要在边疆使用而不在内地,而区别麻和丝就要看它们留下的印痕:用显微镜放大来看,从纵向看,麻留下的印痕粗糙,丝留下的印痕光滑。从截面看,麻的截面是散乱的,丝的截面则是一个三角形,而且,“家蚕丝的截面是钝角三角形,野蚕丝的则是锐角三角形”。

   寻丝的时间追溯越久,遗迹遗物完整保存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那些炭化、灰化、泥化、矿化的遗迹遗物中,还能不能找到丝绸的痕迹这就更需要科技的力量。

  氢、碳、氮、氧,四种元素的原子,按照不同的分子结构,结合成18种氨基酸。

  18种氨基酸再按照一定的序列,连接成肽链。肽链再经过β折叠、α螺旋……形成了丝蛋白,丝蛋白外再裹上一层丝胶——蚕丝的本质就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蛋白类化合物,而蚕就像是一座有生命的小小的生物反应器。

  桑蚕——春的蕴藉,终究难以抵挡世间千年的风霜。古往今来,无数的丝绸经历了从丝蛋白、肽链、氨基酸再到更简单的元素的降解过程。

  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在丝蛋白的降解产物中找到它曾经的痕迹。

  “其实这项工作我们在2023年就开始了,当时是为了寻胶。

  ”赵丰的同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旸娓娓道来。

  当时,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一批北宋纺织品,有的运用了印金工艺,即将金泥与明胶调和,在丝绸上描画。

  但是过了1000年,这批纺织品都吸饱了水分,胶质已经流失,如何证明丝织品在描金过程中用过胶。

  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机构的科研人员想到过多种方法。做元素分析,胶质已经流失。做质谱分析,文物上污染物太多,分析出的噪音太多。

  后来,他们想到了免疫法。这个方法曾被美国盖蒂研究所用于古埃及壁画上,找到了古埃及人在颜料中使用蛋清的痕迹。

  免疫学的原理每天都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发生,并被人们有效运用。细菌、病毒等有机物质进入**中,导致血清产生抗体。

  这些导致抗体产生的有机物质则被称作抗原。从**中检测出传染病的抗体,是医生的重要技术,而我们注射疫苗后,体内也会产生相应抗体。

  通过免疫法,研究人员在这批宋代纺织物上找到了胶的痕迹。能找到“胶之痕”,同样的办法也能找到“丝之痕”。

  随后,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机构开始了名为“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的研发。研究人员找到丝蛋白中的特征片段,以这种分子标志物在兔子身上制备抗体。

  抗体和抗原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抗体的任务就是去史前遗址寻找抗原,也就是丝绸的分子标志物。

  2023年,免疫法技术在“南海一号”的一个船舱里找到了丝蛋白的信号。

  船舱原被淤泥塞满,大家以为是个空舱,但是就是这个空舱里的发现消除了“海丝无丝”的困惑——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千帆百舸,当然装载着丝绸。

  考古人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发掘“南海一号”上的文物(2023年5月15日摄)。

  2023年,这项技术又在汪沟遗址的两具瓮棺中,从土样里检测出了丝蛋白的信号。研究人员先用显微镜观察土样,看到了纺织品痕迹,再用土样做免疫学检测,由此一锤定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绸实物。

  2023年3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要项目工作进展会议在成都召开,现场揭晓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其中一点,就是多个祭祀坑里都找着了丝绸痕迹。

  在一件青铜器的表面,免疫法找到了曾经附着的丝绸,显微镜也看出了丝绸的结构——这是有抑菌效果的铜离子立功了。而在四号坑的灰烬中,免疫法同样找到了强烈的丝蛋白信号。

  几经改进,这一技术的核心部件,是一支形如验孕棒的试纸。周旸说,如果丝蛋白的信号过于微弱,她们还可以采用电化学的方法,即用电能将信号予以放大,敏感程度达到皮克级。

  皮克,也就是1万亿分之一克。

  “抗体阳性”,在**的报告单上,这样的结果或好或坏。

  而在丝绸考古现场,它只代表着一个令人兴奋的结果:无论年代如何久远,遗物如何衰朽,其间一定有过丝绸。

  这是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今天的蚕丝蛋白制成的抗体,能够高度灵敏地检测出5000年前相对应的抗原,也就是说,5000年前的蚕丝蛋白和现在的并无二致,先民在5000年前饲养的桑蚕,繁衍至今。周旸说,这与西南大学等单位之前对桑蚕基因组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02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项目,分别在荥阳青台、汪沟和巩义双槐树等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展开工作。目前,相关研究还在继续。

  周旸说,他们希望找到最早的缫丝作坊,还会在长江流域“寻丝”。

  今年8月底,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在杭州举行了一次成果鉴定会。

  专家认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完成的“考古现场纺织品(丝、毛)文物免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最近,周旸等人的团队又在美国化学会(ACS)主办的全球分析化学顶尖期刊《分析化学(AnalyticalChemistry)》发表了相关论文。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局部上检测到的纺织物痕迹。新华社发(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研究的竞争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比拼谁的数据库更完备,第二层是比拼谁的设备更先进,第三层是比拼谁的理念更出色。

  ”回顾免疫法技术的研发,周旸表示,“寻丝”是她所喜欢的第三层比拼。

   这还不是驱动他们“寻丝”的全部动力。

  最为本真的动力,或许可以从她的另一个问题看出端倪:“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史前时间,蚕可能是一种害虫”。

  确实,在远古时代,野蚕食用桑叶,可能会导致桑葚减产,而桑葚至今仍是人们喜食的一种水果,在过去的荒年还可充饥。

  “野蚕是非常‘高冷’的动物,喜欢独处,但是家蚕可以扎堆。

  野蚕碰到雨天,会躲到树叶下面,家蚕毫无自我防护能力,要靠人类保护。野蚕蛾可以飞到很远去找配偶,家蚕蛾飞行能力很差。

  2023年10月31日,在重庆市黔江区双河丝绸厂,工人在整理蚕茧。

  所以一些新石器文化遗址里会有蚕形器、蛾(蝶)形器。他们用丝绸包裹**或重器,也是希望逝者在安葬后能像蚕破茧而出一样,死而复生,或者灵魂**。

  “这种原始崇拜的思想在上古时期保持了很久,但是在战国以后,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更趋理性,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认可,并且成为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丝绸文化。”赵丰说。

  “丝”,在甲骨文里是两束蚕丝的象形。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纟”部首收入的汉字数量大概在200个左右,很多字在造字之初的古义,我们已经淡忘了,比如“纯”就是蚕丝,“绪”是缫丝时茧子的头,“组”是用丝绳系起的祖先牌位……。

  而这些汉字如今的含义,除却实用价值,又多有一种宏大气象。

  我们称赞杰出人物可以经天纬地,描述国家昌盛是一统江山,把礼义廉耻称作国之四维,认为社会运行需要有纲纪准绳……可以说,蚕、丝乃至于纺织,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从丝绸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古老理想,也可以看出古老的农耕文明对于团结协作的需求。

  ”周旸说,“寻丝”,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追溯。

  2023年12月8日,赵丰(左一)、周旸(右一)等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法门寺出土丝绸。

  在“寻丝”历程中,他们曾在汉武帝茂陵陪葬墓出土的兵器上找到了丝绸,周旸为此很激动。我们知道,汉武帝依靠霍去病这枚“少年战神”,打通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丝绸是中国外交的原动力。”赵丰说,西方人对丝绸的渴求,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才有了丝绸从东往西传播的动力,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而古代欧洲、西亚、中亚的文化元素,也会沿着丝路向东传播。

  在丝绸之路上,丝绸不但是商品,也是硬通货,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我们今天如何弘扬丝路文化谈丝路就不能离开丝绸,因为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

  ”这是赵丰多年以来一直持有的观点。


精选问答:


  1、丝绸之路位于什么地方?

  通常说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西到罗马的大陆通道,这条大陆通道有南北两条支线,南道由敦煌出阳关西行,沿昆仑山麓过葱岭,西达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东北一带)、安息 (今伊朗)、条氏(今**半岛),最后到达罗马帝国。北路由敦煌出玉门关西行,沿天山南麓过葱岭,经大宛、康居(均在今苏联中亚境内),再向西南行与南道汇合。这两条线路通称"陆上丝绸之路"。

  还有一条是"西南丝绸之路"。它由四川经云南过伊洛瓦底江,至**北部的孟拱,再渡亲敦江到达印度东北的莫帕尔,然后,沿恒河流域转人印度西北,至伊朗高原。

  另一条丝绸之路,是从广州乘船经满刺加 (今马六甲)海峡。到锡兰 (今斯里兰卡)、印度、东非。这条通道人称"海上丝绸之路"。据东非索马里等地出土文物证实,这条 "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我国宋朝。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 汉武帝派 张骞出使 西域开辟的以首都 长安(今 西安)为起点,经 甘肃、 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 德国地质 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 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2023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 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丝绸之都排名?

  1、杭州丝绸

   浙江杭州。“丝绸之府”。汉代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全国丝绸信息中心。建有中国丝绸博物馆。余杭区是国家确定的“丝绸织造基地”。

  2、苏州丝绸

   江苏苏州。唐宋时就是全国丝绸中心。建有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缎与云锦、杭罗被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名产。

  3、湖州丝绸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素有“湖丝衣天下”的美称。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成为世界丝绸最老的寿星。

  4、盛泽丝绸

   江苏苏州。盛泽先辈曾经创造了“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辉煌。“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

  5、嘉兴丝绸

   浙江省嘉兴市。建有嘉兴丝绸园,是先进的丝绸工业制造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6、无锡丝绸

   江苏无锡。中国编丝织绸的基地。无锡丝绸起源商末,明清以来兴盛于农村。无锡缫丝生产居全国之冠,在国内外享有“丝都”之誉。

  7、南充丝绸

   四川南充嘉陵区。中国西部惟一的“中国绸都”。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来宾/南充/六安/晋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