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1号船和深蓝船哪个好
本篇经验汇总会给朋友们剖析“国信1号船和深蓝船哪个好”的内容进行剖析,但愿对各位农资人们有几分帮助,欢迎收藏本站!
国信1号”是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2023年1月25日,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船厂顺利实现出坞下水。蓝白相间的“国信1号”如伏龙卧波,静静地镶嵌在海面上。
整艘巨轮足有两个辽宁号那么大。
船上工作人员紧张地盯着屏幕,各类机械忙碌不停:吸鱼、预冷、分拣、冰鲜等一道道工序如流水线般穿梭不停,仅需45分钟,即可将起捕的大黄鱼装箱运出。另一边,家住陕西省的毕女士正在短视频平台上轻点“小黄车”。
两天后,一条来自深海的新鲜大黄鱼就会由快递员送货上门,被端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深海鱼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最新版的膳食指南建议,人们每周应摄入鱼类2次或300-500克。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让中国人吃上鱼、吃好鱼,不计其数的科技人员薪火相传,把生命与智慧奉献给这项事业。
自今年9月1日以来,“国信1号”船载舱养的大黄鱼陆续起鱼上市,媲美野生级别的优质大黄鱼“游”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这条渔业养殖的“航母”集成了大量创新性技术,在渔业生产领域开辟出一条新赛道,带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辽渔集团有几大产业板块回答一下正确答案。
平台上的设备特性及其功能用途,平台中间的刚性围栏区能提供立方养殖水体,可根据需要养殖不同种类、不同生长周期的鱼类、贝类,实现立体养殖生态。平台搭载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体监测和制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可在海上完成从鱼苗生长到成鱼冷冻装箱的一系列作业,日常生产维护1个工人就可以完成。
平台具备20余人居住空间,300立方米仓储空间,wifi,空调、电冰箱、制淡机、淋浴间等设施一应俱全。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我们海区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发展休闲渔业,提供山盟海誓的婚庆服务,开展垂钓、潜水、渔家乐,为游客提供玩、吃、住一条龙服务。
”青岛崂山龙盘海洋牧场的王金霞总看到完备的生活设施后说道。
参观完平台,平台上架起了茶桌,开起了茶话会。
马所长首先介绍了广州能源研究所在波浪能发电方面的研究历程。广州能源所40年来一直保持着我国专门从事波浪能研究的队伍,是我国波浪能研发主力军。
承担了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广东省、军方等多项科研任务,开发多种型号,多种装机规模的波浪能发电装置,部分产品已商业化。“澎湖号”基于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将半潜式波浪能发电、深水养殖、养殖工船等多项技术有机集成,打造成为由绿色能源驱动的新型深远海养殖旅游平台。
未来以波浪能为核心的海上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系统可为我国海洋开发提供有效支撑。
杨红生常务副所长也介绍了海洋所在海洋牧场、深海渔业等领域的工作进展,并指出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波浪能等清洁能源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保护近海生态环境和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将海洋牧场、深海智慧渔业与波浪能平台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渔能融合”发展新模式,可以实现清洁能源与安全水产品的同步高效产出,海洋科研、产业空间的同步拓展。
智慧渔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怎么样。
辽渔集团成立于1945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渔业骨干企业。70多年来,集团逐步建立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和海上客滚航运中心优势地位。
近年来,企业聚焦“海洋捕捞、港口物流、客滚运输、海洋食品”主业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目标,遵循精干主业、有进有退、转型升级原则,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体系架构,近日,辽渔集团决定,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海洋旅游产业集聚区”等政策,推出“活态产业+文旅项目”总体构想。
未来,辽渔集团将坚持业态活化生产与文旅并重,依托海洋捕捞、港口物流、客滚运输、海洋食品四大主业板块,发展轮渡省际客滚游和邮轮沿海游、海洋主题消费娱乐和体验中心、东北亚客滚航运服务中心和数字辽渔、智慧渔业等内容。
海洋渔业技术专业主要学什么-专业课程有哪些。
智慧渔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2023-11-20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塘头社区塘头老村路8号厂房4栋3楼。
智慧渔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MA5EUK1G4H,企业法人刘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智慧渔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经营项目是:渔业养殖设备、农业设备、畜牧业设备、环保设备及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及技术服务。国内贸易、货物及技术进出口。(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除外。涉及行政许可的,须取得行政许可文件后方可经营),许可经营项目是:无。
智慧渔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智慧渔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海洋渔业技术专业主要学生物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概论、海洋生态环境管控、海洋通信与信息化技术、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管理、海水生物增养殖技术、船舶安全驾驶技术等课程,以下是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
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概论、海洋生态环境管控、海洋通信与信息化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管理、海水生物增养殖技术、船舶安全驾驶技术、海洋牧场建设与养护、渔业智能化控制技术、海上安全作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技术、智慧渔业等知识,具备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增殖与养护、船舶安全驾驶、现代渔业设备设施使用及维护等能力,具有生态发展理念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调查与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增殖与养护、渔业管理、海上船舶驾驶、海洋牧场管护、智慧渔业设备操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向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海水增养殖、渔业管理等岗位(群)。
好文探索:中国新名片!世界首艘“渔业养殖航母”何以从青岛启航?
经略海洋逐梦深蓝,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交付运营。同日,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国信1号”的交付是青岛市乃至中国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顺利完成设计研发、建造及海试,正式进入产业运营阶段,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更开启了世界深远海智慧渔业养殖工船的产业化。
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研发、建造和产业运营等诸多方面都将开创国际先例,有望为中国乃至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率先探索海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农业传统经营模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方式和路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雷霁霖院士为代表的海洋渔业专家构想了“未来海上养鱼工厂”的蓝图,“‘国信1号’将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说。
2023年6月,****在青岛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世界首制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在青交付无疑是对**嘱托的最生动践行。
水流逆时针旋转,单舱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还多。
10万吨级的养殖工船是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大国重器”,堪称“渔业养殖航母”,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也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
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璐介绍,“国信1号”投资约4.5亿元,船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黄条鰤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
这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运输、加工、起捕,“国信1号”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了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
戴上安全帽和登机牌,通过爬大约四层楼的高度,就会看到船的宽阔的主甲板。
“这里可以停靠应急直升机。”船长崔福祥说,船最核心的地方还是在船舱内。
在养殖监控室,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盯着两个显示大屏,大屏上时时显示着15个养殖舱的运行情况,而在通往养殖仓的路上,看到的是像智能化工厂车间一样的设备。
“这个罐子是吸鱼泵,鱼养殖到一斤多后,会通过它吸出来,然后通过传送带送入休眠池。”北海船厂建造主管沈宏伟说,而另一个锥形设备则是给鱼投喂饲料的。
4台银色真空吸鱼泵连接鱼舱和输送系统,成鱼起捕时吸鱼泵将海水和鱼一同吸入泵中,并通过输送带输送到鱼水分离区进行分离,成鱼随后在大约0摄氏度的休眠池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前往”加工区的预冷池进行分拣和冰鲜、冷冻加工。加工后直接进入冷冻集装箱储存,然后可以通过海工吊送到运输船上,从起捕到加工“国信1号”实现了45分钟全程机械化操作。
养殖舱深达十几米,在一座已排水的养殖舱内,舱内壁从上至下共四排进水管,舱底部连接出水口。“海水从注水孔流入,从出水口排除,一天24小时不间断换水16次。
”北海船厂建造主管沈宏伟说,“国信1号”的取水深度深达50米,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保证了养殖海水的清洁度,受益于可控的封闭养殖环境,更容易隔离病源,提升养殖成活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养殖仓内的水流正在逆时针旋转,这一方面是船舱内水体交换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正是在模拟洋流,让养殖鱼的口感更加接近自然生长的鱼。
一个舱大约5600立方米,承载鱼苗50吨,产鱼量可以达到100吨。
据该船的总体设计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谌志新介绍,“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全球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渔船。
单舱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还多,每年的养殖产量与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相当,养殖舱内水体声学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静音级科考船水平,全船2108个测点信息对15个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4以上。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能够实现平均养殖密度22公斤/立方米,成活率95%以上,月增重70-80克。
通过工业化的精准控制,有效减少近岸传统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落实****“绿水青山”发展理念的海洋渔业实践。
“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通过利用全球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为我国持续输入高品质蛋白供应,成为我国流动的“蓝色国土”。
“国信1号”创新了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我国的前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都是在解决海洋生物资源苗种产业化问题,而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从近岸传统渔业养殖转向深远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次变革是融合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等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代表了海洋渔业最新的生产方式。
“国信1号”2023年12月在青岛北海造船启动建造,2023年1月出坞下水,4月30日至5月5日在黄海海域顺利完成海试,48项(套)船舶和养殖装备试验结果均达到或优于预定指标,参与试航的中国船级社、渔机所等各方专家评价超出预期。
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决定了“国信1号”的诞生,而产业运营层面的架构将护航这艘养殖巨轮行稳致远。
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董韶光介绍说,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国信1号”主要选择大黄鱼、大西洋鲑鱼、石斑鱼等名优养殖鱼种。以大黄鱼为例,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有“国鱼”之称。
国信集团从产业链着眼,使大黄鱼苗种繁育、养殖、加工、物流**等各环节协同运转,打造完整的产业体系,践行国家“大食物安全观”。
建设渔业强国的“中国方案”和“青岛样本”。
之所以被称为”渔业养殖航母“,不仅大还要强,其背后的创新技术最有说服力。
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璐介绍,养殖工船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
“最大的难点是跨界,造船的不懂养殖,养殖的不懂造船,让养殖工船的建造十分复杂。
”张璐感慨是在无人区一步一步摸索。”比如在减振降噪方面,比如大黄鱼是应激反应相对强烈的养殖鱼种,对养殖环境的静音要求较高,但是深海海水的背景噪音本身就超过100分贝,给工船的降噪带来了极大困难。
“国信1号”进行了多项降噪技术改进,经过海试测试,目前“国信1号”航行工况和养殖工况下养殖舱内水下噪声最大为136分贝和140分贝,这样的测试结果超越了静音级科考船水平。
为模拟海洋洋流,形成适合鱼儿游动的旋转流场,“国信1号”养殖舱内水体流速始终保持在0.2-0.4米/秒。
“就是为鱼类创建一个模拟自然环境的场域,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养殖鱼的活力。”国信中船项目和商务总监田乃东说,海水通过排水管道溢流至舷侧完成水体交换,形成旋转流场。
在工船舱养水环境调控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方面,“国信1号”还研发配备了高效节能舱养增氧设备、智能光控系统、气提死鱼与污物自动化清除设备等关键设备。
在养殖技术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方面,通过“国信101号”中试船的实船验证,“国信1号”已明确了工船养殖大黄鱼的最佳生长环境关键参数指标,优化了饲料营养、投喂策略、病害防控、养殖密度、生长特性等关键养殖工艺参数。
这艘移动的海洋牧场将跟随水温变化调节锚地,在船载舱养模式下,养殖工船可以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和环境变化自航转场,选择水温、洋流、气候等最合适的海域养殖,让大黄鱼始终处于适宜生长的温度环境,生长速度大大提升。
在工船的养殖监控室内,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全船的氧气系统、投饲系统、养殖海水、养殖光照等各类系统运作状况,实时监测养殖舱内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酸碱度。
“国信1号”构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基于岸基的船岸一体化智慧云平台,全船监测点对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养殖生产数据可通过船岸一体化系统实时传输到岸基,确保船岸一体联动、岸基远程监控的实现,实现智慧养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技术的提升,走向深远海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海洋渔业这条万舸争流的航道上,山东省、青岛市正在朝着深远海进军。
近年来,青岛市坚定贯彻****视察山东和青岛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明确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将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2023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山东要求青岛发挥全省海洋领域“一核引领”的作用,中央则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重任。
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名城,海洋是青岛市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顶尖海洋科研力量。中国海洋渔业每一次向前推进发展,背后都有青岛海洋渔业专家的身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雷霁霖院士为代表的海洋渔业专家构想了“未来海上养鱼工厂”的蓝图构想。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说:“‘国信1号’将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在青岛响应和发力国家创新策源地(CYD)工程方面,青岛国信集团和海洋国家实验室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作为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单位,为青岛乃至山东省奠定了全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的龙头地位。研发团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推动下成立了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展深蓝渔业工程科技攻关,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项目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申请专利保护4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得授权10余项。
“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我国乃至世界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以其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为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留下了“青岛印记”。
承载着青岛继续引领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梦想,“国信1号”这艘船将劈波斩浪,带领青岛海洋产业发展驶向“深蓝”。
5月20日下午3点58分,“国信1号”船长崔福祥驾驶这艘渔业养殖航母驶往福建,开启大黄鱼养殖之路,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预计第一批高品质工船大黄鱼将于今年8月起捕上市,这标志着“国信1号”正式进入产业运营阶段。
“科技+资本+产业”,是“国信1号”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青岛企业深耕布局海洋产业的基本逻辑。“国信1号”最终在青岛诞生,既是青岛深厚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因,也结出青岛优化产学研链条,打通科研与资本、产业壁垒的果。
可以说,青岛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奠定了“国信1号”的技术基础,初步架构了中国深远海养殖工船的底层建造逻辑,而青岛国信集团的深耕则以资本和产业的力量加速了由实验室科技成果向产业示范应用的突破和落地。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将海洋产业作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国信集团自2023年开始布局海洋产业,秉持“产业报国”的初心,扎扎实实深耕一产,积极响应****“保障好初级产品**”的国家战略,历经十年探索实践和战略培育,逐步形成了“深耕一产、撬动三产、拉动二产”的三产联动的产业发展集群。
在产业布局方面,有序推行蓝色梦想“五部曲”:一是以“大国重器”养殖工船,确立深远海养殖核心平台与核心优势。二是以百洋股份为龙头,全国布局台州大陈岛养殖、烟台东方陆基循环养殖等11家海洋领域子公司,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三是与中国海洋大**合科技攻关,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深化战略合作,共建海洋渔业领域国家级共享平台。四是设立100亿海洋创新产业投资基金、45亿海洋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优秀项目储备和关联产业集群。五是引入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通过全球最大的渔业贸易舞台为国有水产品牌“国信水产”建立国内外市场联系。
国信集团董事长王建辉表示:中国前五次海洋养殖浪潮都发生在青岛,在青岛这块海洋高地上,希望青岛国信集团能够以“耕海牧渔,工船引领”的实干,成为又一个隆起的高峰。
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养殖工船也可以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就在养殖工船交付运营的同一天,山东省、青岛市领导组织召开了工船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围绕大型养殖工船养殖技术研发与创新、种苗产业链打造等,与**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学者、产业链合作伙伴开展了一系列探讨。“国信1号”的姊妹船“国信2号”“国信3号”预计于2024年3月份交付使用,30万吨超大型“国信4号”已启动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预计2023年底前启动建造。
未来5-10年,国信集团将在“国信1号”顺利运营基础上,快速优化迭代升级船舶与养殖系统,陆续投资建造50艘养殖工船,配以13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过1000万吨的12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打造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深远海养殖船队,实现“以海带陆、链群发展”,推动智慧渔业养殖产业链、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海洋服务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引领者、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蛋白质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品**水平,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