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赞美的是什么花
这篇农资知识刨释“出淤泥而不染赞美的是什么花”的内容进行分享,期望对各位网友们稍微有点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出淤泥而不染莲。出自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爱恋》。
他通过对莲花形象的描述来赞扬它。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用清水清洗后,显得不妖艳。花朵在水中挺拔洁净,具有高贵不染的气质。
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它出自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爱恋说》。
经过清水清洗后,显得不妖艳了。其茎内空,外直,无蔓无枝。
香气飘散得很远很远。花儿在水中挺直、干净。
荷花的繁殖方法有播种、分根移栽、太空育苗等。播种繁殖前,应先破壳,将种子凹端放在水泥地上磨碎,然后用水浸泡一周。
荷花病虫害有黑斑病、腐烂病、斜纹夜蛾、蚜虫等。
在病害侵染初期,及时喷洒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800倍液。
好文探索: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提起莲,我们脑海里总会条件反射般地跳出北宋文官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只是,背得那么熟,记了这么久,你有没有想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呢。
有人会不屑一顾,老生常谈啦,多少科普文早已说明,原因是莲叶具有“自洁效应”。听起来真是“不明觉厉”,可惜,这样回答的人都答错了。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在电子显微镜下,我们会发现莲叶的上表皮由一个个特殊的表皮细胞组成。
细胞的表面布满了高10-20μm(微米)、宽10-15μm的突起(参照物:一根亚洲人头发的直径是80-120μm),同时被覆一层疏水的蜡。
正是如此特殊的微米结构,使得水滴落在莲叶上时,会被这些突起和蜡质层隔离开表皮细胞,进而滚动形成“玉盆琼珠”,同时把叶表面的脏东西黏住、带走,最终实现自洁。
也就是说,莲叶的确有自洁的本领。但用它来解释“出淤泥而不染”却“牛头不对马嘴”。
稍微分析一下,我们便能发现这个解释无法站稳脚跟:假设莲叶发挥了自洁效应而使莲免受淤泥污染,那莲叶刚从水底的淤泥里钻出来时,是不是应该呈现展开的盾形叶模样否则,如何通过叶表面特殊的结构来排水除污呢但你见过在泥土里就展开的莲叶吗没有。
看懂了上述以讹传讹的逻辑漏洞,我们再来分析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秘诀——。
其实很简单,看一张实拍照片即可解谜:刚钻出淤泥的莲叶,其实是长这样——幼叶被芽鳞(片)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直至它钻出淤泥。
这意味着,幼叶不管出土还是在土里,都根本接触不到淤泥。
不仅莲的叶,莲的花也差不多如此——在出淤泥之前,花也是被芽鳞包裹着的。
既然根本接触不到,又谈何不染所以,“出淤泥而不染”和“自洁效应”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唯一能沾上边的句子其实是“亭亭净植”的“净植”。
出泥后不久,花叶就迅速生长壮大,撑开了芽鳞(片)。显然芽鳞的作用正是保护花蕾和幼叶。
这正是:绿荷生微突,滚珠清泥污。秽不染幼叶,何处谈自洁。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句形容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在时间和空间上从画面上描述了莲之花、叶生长过程的递进变化:先出泥,再出水。
出泥的姿态刚讲过了,那莲出水的姿态又如何呢其实也很简单——正如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中形容的,莲叶伸出水面之前,在水里一直保持着像一把镐头歪掉的十字镐的模样。直至出水后它接触到阳光,莲才快速展开叶片,呈现盾形叶之貌。
盾形叶是指叶柄的一头与叶片的中心相联结,整片叶好像美国队长的神器“圆盾”。
试问:这样内卷的造型,怎么沾染淤泥。
莲叶表皮的微米结构(资料图片)。
“莲”与“荷”的称谓谁更正宗。
我国古人对莲的观察、欣赏和利用可谓登峰造极,仅从他们给莲各部位都取了专属的称呼,即能体会一二:果期膨大的海绵质花托特称为“莲蓬”,莲子又叫“泽芝”。叶特称为“荷”或“蕸”,立叶之柄叫“茄”,柄细长,却高举大叶片立于水中,“荷”字由此产生“负荷”之意。花的昵称更多,有“荷花/华”“(水)芙蓉”“菡萏”“水华”“水芸”“水芝”“藕花”,等等。
其中,菡萏表示待放之花蕾,芙蓉表示绽放之花貌,莲、芙蕖、芰荷则指整个植株……。
追本溯源,荷与芙蕖是古代中国最为“正宗”的叫法,而“莲”是随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兴起的俗名。不过,明代的中药专著《本草纲目》中解释道:“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
”非常符合这种独一无二的水生开花植物的外观形态和生长习性。所以《中国植物志》选用了“莲”作为它的正式中文名。
莲叶有“自洁”构造图/视觉中国。
周敦颐自言“予独爱莲”,可他的传世作品中仅有两篇专门“咏莲”,一篇为《爱莲说》,另一篇叫《赞莲》: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
“默默香”与“七月”说明该诗中的莲花处于盛放状态。似乎爱莲爱到“盲目”的周敦颐,是坚持盛莲依旧有“不妖”的气质的。
认真品味,“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其实很值得玩味。这句话也许脱胎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但三国时期的曹植也曾在《洛神赋》中形容“灼若芙蕖出渌波”,南朝梁国之钟嵘在《诗品》卷中更直言:“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但莲只有不妖的气质吗。
李白还写过不少莲的其他姿态,如“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从这些诗句中看起来,莲都充满了“妖气”。
李白笔下的莲形象实在要比周敦颐的丰富太多。
再细想想,“濯清涟”和妖或不妖有逻辑关系吗也没有。
不管在“清水”还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莲的花骨朵照样“不妖”。即使生于“清水”,莲的盛花照样“妖艳”。
剥除芽鳞后,可见到位于叶柄基部的花芽(资料图片)。
更为有趣的是,莲并不能茁壮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反而扎根淤泥中的莲才可以长得更好。
养过水生花卉、插过鲜切花的朋友都知道,植物长期身处纯水,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而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代表其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
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后留存水中还会污染纯水。
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更健康,而人们通常只看到变清澈的水,并没有看到沉淀了杂质的淤泥。
但简单粗暴地讲:净化污水的是泥,污染清水的还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各位细细品了。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