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什么是有机农业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985 次
什么是有机农业

这一篇农资文章内容会给全国农友们刨释“什么是有机农业”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有机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加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肥料及生物防治等手段,实现了对土壤、水源、空气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有机农业的特点

有机农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 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农业生产材料;
  •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肥料及生物防治等手段,实现了对土壤、水源、空气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使其更加健康、安全、营养丰富;
  • 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农业、环境、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

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农业发展方向。截至2024年,全球有机农业面积已经达到了72.3万平方公里,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4年,中国**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截至2024年,中国有机农业面积已经超过了8万平方公里,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有机农业的优势

相比传统农业,有机农业具有以下的优势:

  • 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材料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健康、营养丰富;
  • 提高土地的肥力,保护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
  •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 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

拓展百科知识

生物多样性(shēngwùduōyàngxìng)是指地球上所有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基因、种群、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肥料(yǒujīfèiliào)是指从天然有机物中提取或制造的肥料,主要包括动物粪便、植物秸秆、菜渣等。有机肥料具有肥效持久、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是有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

生物防治(shēngwùfángzhì)是指利用天然敌害生物对害虫进行控制的一种生物防治方式。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公害、长效等优点,逐渐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参考来源

  •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报告》
  • 《有机农业基础知识》

相关问答拓展:

1、立体种植技术的原理

立体种植就是指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一种种植(养殖)方式,简单的例子就是“稻-萍-鱼”种养结合。广义来说立体种植也可以理解成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

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位一体”的庭院农业模型(例如:将鸡、猪、沼、菜等生物组分整合成一个生态微循环系统)。

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以下3种表述:

狭义的立体农业

仅指立体种植而言,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果园种草

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中义的立体农业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

立体农业(3张)

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1]?

广义的立体农业

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

2、有机蔬菜种植方法?

一、品种选择

种植有机蔬菜的时候要选好的种子和品种,种子要保证没有经过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的,要到正规的厂家**种子。具体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的品种。

二、选择地块

种植有机蔬菜对地块的选择极为重要,必须要远离工业区、矿区、城区等污染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土壤和空气质量不好,种植出来的蔬菜也不是有机蔬菜,且地块要有一定转换期,将常规的地块转为有机场地一般也要两三年的时间,经过转换的地块种植出来的蔬菜才是有蔬菜。地块最好是天然园土加有机肥混合,这样土壤松软、透气,利于种子萌发。

三、播种入土

大多数蔬菜种子都是用撒播、条播的方法种植的。种植前最好翻土处理,保证土壤松软,然后将备好的种子撒在土壤表面,或者挖好的条沟内,在上面覆盖一层薄土,若是在冬季还要覆盖塑料膜来保温保暖,并保证土壤微湿,这样的环境下有机蔬菜才可更好的生长。

3、有机农业发展的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有机农业?基本原则的完整诠释!

摘要:为了探究如何保持有机完整性即有机产品质量、有机生产技术与管理和目的意义的完整性,从有机农业的四大原则入手,阐述了有机完整性的具体涵义。

内容包括:

(1)健康原则要求保持有机产品质量的完整性;

(2)生态原则要求保持有机农场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完整性;

(3)公平、关爱原则要求保持有机产品开发目的意义的完整性。全面理解有机农业基本原则的内涵对于指导有机农业科学发展,理解保持有机完整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农业基本原则为健康、生态、公平、关爱,只有在有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遵从四大基本原则,有机完整性才能得以保持。目前,关于有机农业原则和理念深入阐述的研究不多,席运官等曾对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做过研究;王延军曾在中国有机农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论述有机农业生产所应遵循的原则。

目前还没有从有机农业的四大基本原则的角度来阐述如何保持有机完整性的报道。在有机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技术原理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甚至误解,一味寻求对农用化学品替代品的依赖而忽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部分有机产品价格虚高、有机产品经营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等问题,从而损害了有机完整性,究其本质都是对有机农业基本原则缺乏深入理解造成的。

本研究尝试对有机农业基本原则进行详细阐述,论述如何理解保持有机完整性的内涵,以期帮助有机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深入理解有机农业的本质要求,指导有机农业科学发展。

1健康原则要求保持有机产品质量的完整性

健康原则贯穿于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以维持和促进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健康,包括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终极目标。有机农业尤其致力于生产高品质、富营养的食物,以服务于人类健康和动物福利保护。健康原则重点体现出有机产品质量的完整性,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

1.1健康的生产环境

高质量的有机产品首先来自于健康的有机农场,由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丰富、生命力旺盛的健康土壤,生长出健康的植物,构成多样性丰富、景观优美、功能协调的生产环境,花草散发芳香,蜜蜂、蚂蚁、蚯蚓、昆虫大量出现,一个和谐、自然、高效的生产环境是保证有机产品高质量的第一步。如果只是一味地对环境造成破坏,有机完整性将没有立足之地。

1.2适宜的作物品种

有机农场的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原则,首先是选择适合当地的高质量品种。有机农业不仅拒绝转基因作物,以避免带来健康和生态风险,更肩负着保存当地原生种、保护当地遗传基因种子库的使命。

虽然有机农业不拒绝外来高质量种子的进入,但更主张强调生产和消费的本土化,以避免引种不当造成生产“全军覆没”或生物入侵等潜在风险,而这种例子在中国时有发生。以当地种为主,选育适合当地环境、适宜有机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也是保证有机生产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1.3严把加工、储藏、流通质量关

有机产品首先是尽可能地少加工,保持产品营养成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即使要加工,也只能采用生物、物理和机械的方法。当有机和非有机的产品储存在同一仓库时,容易发生有机产品被常规产品污染的危险。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最好有专门的有机产品生产线和储藏仓库。

如果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也要做好将有机和常规产品分离和清洗的工作,在流通环节也最好配备有机产品专用运输车辆,如果条件达不到,则在有机产品装车前要彻底清洗,将风险降到最低。

应该对所有生产场所和生产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然后,制定防止污染的措施,例如与认证机构协商制定生产场所和机器的清洗步骤;

由认证机构进行检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控制风险,确保有机产品的有机完整性。

1.4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

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要贯穿到“从田头到餐桌”整个过程,以确保消费者了解自己消费的有机产品是健康的、安全的、可靠的。有机产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而这也给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一个企业要做到生产的有机产品可追溯,必须精心准备相关文件,以应对认证机构和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查。认证机构要对生产基地进行检查、认证,查明生产过程是否使用过禁用物质。

对有机转换期的判定,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停止使用化学合成农用化学品的日期,并提供改良和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这是有机农业的一个基本目标。

另外,追溯确认中应该包括生产基地作物的轮作计划、豆科作物和绿肥的种植、间作套种、动物粪便和其他有机肥料的使用以及保持水土等内容。

而且,在转换期过程中也必须严格遵守有机生产的所有要求,不能使用任何禁用物质,这是有机生产的重要保障。

同时,国家认监委对我国有机产品的追溯性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建立了有机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的追溯系统,要求企业**产品需开具**证并建立“一品**”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查询产品的“有机码”就能了解其全部信息,此举对于打击假冒有机产品行为,确保有机产品完整性,规范有机产品市场行为,增强有机产品消费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2生态原则要求保持有机农场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完整性

有机农场应基于活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与自然和谐共处,效仿自然并维护自然。有机农业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生态、文化和规模的生产方式,通过回收、循环使用和有效的资源和能源管理,降低外部投入品的使用,以维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

生态原则体现了有机农业的和谐、循环、低碳理念,主要体现了要保持有机农场生产技术和管理完整性的要求。

2.1多样性种植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有机农场必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环境背景丰富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有机作物的多样性种植。通过间作、轮作、混作、套种等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光、热、土、肥、水、气等环境因子的增产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防御病虫害,增加种植效益,美化农场景观,体现生态理念。通过间作、套种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有机作物的抗病能力,也是保证有机农场生产管理完整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2.2按自然节律进行生产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就讲究根据自然节律、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以“顺天地时利之宜”,使“五谷繁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季节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现代有机农业生产虽然允许使用温室、大棚等技术手段以提高温度、防风抗灾、预防病虫害,但仍推崇根据作物的自然属性和气候节律进行生产,即大自然长什么,人们吃什么,即食在当地,食在当季,这不仅保持了食品的天然属性和口感,更体现了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

2.3科学的土壤培肥

土壤肥力是衡量有机农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维持较高水平的土壤肥力不能仅靠大量投入有机肥来实现,更需要智慧的设计和科学的实践,体现生态、循环理念。

应通过适当的耕作与栽培措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来补充因植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采用种植豆科植物、免耕或土地休闲等措施进行土壤肥力的恢复;

施用有机肥以维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养分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同时应避免过度施用有机肥,造成环境污染。通过上述有机产品基地建设手段体现有机农业生产的生态原则,以保证有机农场生产管理的完整性。

2.4促进当地消费

有机农业提倡本土化,在当地生产,同时优先供应给当地人们消费,以尽量减少运输距离和贮藏时间,减少能源消耗,体现生态原则。

中国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原生态地域很多,比如云南、贵州、内蒙、新疆,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气候、品种和自然资源,很多龙头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花大力气、下大成本投资有机农业开发,然而其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大部分由飞机运往北京、上海等地,运输成本和储藏成本(特别是蔬菜)非常高,能源消耗高,损害了有机生产的完整性。

人们更应该推动有机消费的本土化,由当地的专卖店、超市、有机餐厅、社区等来消费有机产品,采取会员制、配送、团购、电子商务、CSA等多种行销模式促进当地消费,体现有机农业的生态、低碳原则。

3公平、关爱原则要求保持有机产品开发目的意义的完整性

有机农业倡导建立开放、机会均等的生产、流通和贸易体系,以符合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的方式管理自然和环境资源,在所有层次上,对所有团体——农民、工人、加工者、**商、贸易商和消费者,以公平的方式处理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作为主流、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自然资源破坏的今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是顺应生命、顺应社会发展、顺应自然规律的本质需求。有机农业有责任保护当代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并防止后代的健康受到损害。

关爱原则表明,有机农业的管理、发展和技术选择应考虑预防和责任2个主要因素。人类根据实践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所提出的一系列技术方案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有机农业应通过采用合理技术、**无法预知结果的技术来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如基因工程技术。公平、关爱原则是保持有机产品开发目的意义完整性的重要一环。

3.1价格与利润的公平

公平价格体系对有机完整性来说至关重要。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农民、工人、加工者、零售商及消费者都必须要公平对待。生产成本之间的公平关系,即消费者**给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者获得的利润应该相互协调。

如果有机产品的价格比常规产品高出十几倍,远远高出生产成本和实际价值,那么有机生产的完整性也将缺失。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得不到从事有机农业带来的应有回报,大部分的利润仍然被农业企业或贸易商所掌控,同样严重损害了有机生产的完整性。

3.2公平的社会环境

有机产品的命脉是广大消费者,是基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以及对安全食品的追求,这些利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应该具有环境友好性和人文关怀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需要生产者公开、真诚、直接地面对消费者。

有机完整性还要求审核生产企业,以确认他们的有机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否对当地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有机完整性还包括促进公平贸易的发展,支持当地生产机构、家庭农场、食品安全及非**组织的积极参与,为营造和维护一个健康、积极、向上、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3.3尊重地方文化与习俗

有机农业强调个性化、地方化和本土化,要求在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标准下,尊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历史、文化、习俗,保持地方农业传统和技术,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保障地区性结构安全(强调无化学投入品、无转基因品种和辐射污染),这是有机农业在中国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指导原则。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农耕文化中的农谚、农事节日、饮食文化等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以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二十四节气来说,所蕴含的天文、气象、地理、自然、历史、饮食文化相当丰富,比如“立春”就有“咬春饼、吃春盘、鞭春牛、剪春鸡、塑春娃”等多个习俗,丰富有趣,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有机农业不仅仅是提供有机产品,在生产上是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在责任上是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在义务上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自然的回归,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动物福利涉及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人文**、国际贸易以及社会自身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有机农业重视生产中的动物福利,善待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爱心的体现,也与我们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体现公平原则。

国家《有机产品》标准中针对畜禽生产中的饲养条件、**防治、繁殖、运输和屠宰等均有明确规定,比如提**畜禽活动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应使所有畜禽在适当的季节能够到户外自由运动;不应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对畜禽进行预防性治疗;运输和宰杀动物的操作应力求平和,并合乎动物福利原则;不应使用电棍及类似设备驱赶动物;不应在运输前和运输过程中对动物使用化学合成的镇静剂等。

3.5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生长剂”,配合化肥施进土地。生物动力农业创始人Steiner博士回答说,吃此粮食的人短期看不出有什么不好,但他们的下一代精神系统会衰弱,他多次强调农业上的问题经常在第2代、第3代才出现,但那时并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当今社会儿童性早熟、老人痴呆症、**、精神病、神经衰弱的例子日益增多,也许Steiner在80年前已预言到了。

有机农业给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营养、补充生命力的食物,在增强人类体质的同时也在滋养人们的灵魂,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人类的繁衍不息做贡献。同时,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植物保护产品、兽药和食品添加剂,结束农民“泡在药水中种地”的局面,有利于改善农村日益增多的重大**的出现,体现出对农民的关爱。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不高于自然,更无法脱离自然。从事有机农业,首先就要维护人们的地球家园,呵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尊重在土地上生长繁衍的万物,唤醒人们重新认识天与地的关系,通过跟土地接触来涵养人类自然的心灵,建立起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同胞关系,把人类曾经对天与地的古老智慧带回自然和人间,顺应自然之道,和谐共存。

有机农业通过向人们提供健康、优质的食物,弘扬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传播正面能量,以改变当前浮躁、压力过大等社会不良风气,通过推行有机慢生活逐步树立人们乐观、向上、相互关爱的精神风貌,为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4

4.1尊重农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地位举足轻重,农民同样是有机农业的实践者,处于核心地位。整个社会要懂得尊重农民,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机农业的开发者懂得如何与农民打交道,将他们作为有机事业的重要一份子,而不是简单的把农民当作农民工来对待,要通过利益共享、共同学习、相互关爱,使农民具有有机农业开发主人翁的意识,其才能在生产中严格执行标准、辛勤耕作土地、细心照看**,把产量和品质提高上去。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努力创建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生产组织,来确保有机生产环节的完整性。

4.2培养现代有机农业家

美国农业从“传统农业1.0”到“工业农业2.0”,现在向“生态农业3.0”过渡,其核心的转变就是培养现代农业家(Agriculturalist),要求其不但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场管理经验,而且是一名优秀的营养学专家和人体健康医生,懂得如何从土地获得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食物,同时又是一个“自醒”的人,具有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如何与别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同样,中国有机农业的开发紧缺这方面的人才,而随着大型国企、私企纷纷进军有机农业,更是对有机农业专家型人才求贤若渴。

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80后”也纷纷加入到有机农业中来,他们有热情,有学历,有实干精神、吃苦精神、拼搏精神,通过5-6年在有机农业第一线的磨练,将成为有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综合型骨干人才,从中产生一批专家型人才,对于引领有机农场可持续发展、保障“子实体”有机完整性起到关键作用,而这对于确保整个有机产品产业的完整性同样至关重要。

4.3培育健康、公平、透明的有机产品市场

这不仅需要**部门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行为规范引导,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以确保有机产品市场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有机产品开发的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也需要行动起来,建立多样化的沟通和信任渠道。

比如国内日渐兴起的有机农夫市集、有机体验之旅、田间生产网上实时监控等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努力建立信任与合作的有益尝试,对于保持有机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4、富硒水稻种植方法?

1、基地选择

要选择土壤、水、空气等无污染区域建立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生产地的环境质量应达到规定标准:土壤中重金属、砷含量不超标,符合GB-1995二级标准中关于农田或水田部分的要求;农田灌溉水质达到地面水二级标

2、品种选择

要根据水稻对产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富硒能力,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耐虫害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经试验研究,长三角地区宜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嘉禾218、秀水128等新型优质稻品种作为富硒大米的生产品种。种植全过程实行无公害管理,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进行叶面喷施硒肥,使稻米中含硒量符合国家食品中硒**标准,米中硒含量控制在0.100~0.300mg/kg范围内。

3、沼液浸种

采用沼液浸种育秧具有提高稻谷发芽率,播后易扎根、现青快、生长旺,提高水稻苗期抗寒能力,简便易行,操作安全等优势。沼液浸种具体操作方法:在浸种前先除去籽粒不饱满、发霉变质的劣种,晒种1~2d,以提高种子的吸水性,并杀灭部分病菌。然后把种子装入透气性较好的编织袋,每袋最多装15~20kg种子,留出一定空间,扎紧袋口,放入正常产气使用的沼气池水压间内(水压间内的浮渣等要事先清理干净),一般种子浸泡12h左右。最后将种子取出,在清水中洗净,再按常规方法催芽、播种。

4、稀播稀植

根据种植方式和播种移栽期的迟早,确定播种量和栽插密度。一般直播单季晚稻播种量为37.5kg/hm2左右,秧龄掌握在25d左右;移栽稻行株距为23.1cm×13.2cm左右,插30万丛/hm2左右,每丛插2~3株,确保基本苗75~90万株/hm2。瓜翻稻及栽插偏迟的单季晚稻栽插密度可适当提高。

5、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各地土壤分析测试结果和目标产量,制定平衡施肥方案及相应的施肥方法。洲泉、乌镇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了农民长期偏施氮肥的传统做法,解决了过量施肥和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施肥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强了作物抗性和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6、病虫害统防统治

长三角地区晚稻主要病虫害有纵卷叶螟、螟虫、稻虱、纹枯病、稻曲病等。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以选择抗病良种为中心,强化栽培为基础,依托市镇2级农业技术部门,加强病虫害测报,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选用优质品牌农药,控制用药次数和用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节本增效、控制农业污染源的目的。

7、施用富硒叶面肥

有机富硒稻米的生产技术跟普通稻米的生产技术主要区别于生产环节多了喷施富硒叶面肥的过程。硒经过水稻生理化学转化,把无机硒转化为便于人体吸收的有机硒贮存在稻米内。富硒叶面肥的使用方法为:每半瓶富硒叶面肥兑水25kg,均匀喷施一亩地。避免扬花期间使用。为不影响硒之源的活性,请单独使用。

拓展好文: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什么是有机农业

  对于有机农业的概念,可能绝大多数人给予的答案是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生产,但这种解释大大降低了有机农业的准入门槛,我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生物制成品,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有机农业不仅仅是不使用农药、化肥,而是使用有机肥料、绿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天然合成物质来取代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并配合合理的耕作方式、物理防控等措施进行田间管理,实现病虫害防控和养分平衡,从而避免了化学合成物质投入带来的污染,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环保无污染的有机农业。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从2024年以来我国有机农业处于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家生产企业获得了中国标准的有机认证证书张,比上一年度增长12.3%。在2024—2024年的15年间,我国有机证书年均增长量为1515张,分别分布于我国境内的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目前,证书大于1000张的省份有黑龙江省、贵州省、四川省、江西省、安徽省和云南省,占2024年我国签发的有效认证证书数量的42.2%,其中黑龙江省的有机证书达2367张,占年发证量的10.9%。

  目前,我国有机产品仍然是以初级产品为主,2024年我国发放的有机种植、加工、畜禽、水产、野生采集证书分别为、5361、953、527、381张。可以看出,2024年有机种植类生产证书的发放量最多,占全部有机证书的69.8%,加工类证书占比22.4%,水产类和野生采集类证书相对较少,各占比2.2%和1.6%。

  有机种植

  到2024年底,在我国境内按照我国《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有机植物(含转换期)生产面积375.2万公顷,其中有机作物种植面积为220.2万公顷,比2024年降低了19.5%,有机植物总产量为1245.1万吨,其中有机作物种植总产量为1213.0万吨,比上一年度减少了4.2%。野生采集总生产面积为155万公顷,野生采集总产量为32.1万吨。

  2024年按不同作物生产面积大小排序,排在第一的为谷物,87.9万公顷,占比39.9%;其次为大豆与其他油料作物,46.6万公顷,占比21.2%;再次为青贮饲料,29.4万公顷,占比13.4%;最后为水果与坚果,23.2万公顷,占比10.5%。以上四类有机作物的生产面积占总有机作物生产面积的85.0%,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辽宁、贵州和新疆等地。

  有机畜禽养殖

  2024年按照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生产的畜禽中,有机羊近397万只,有机牛近84万头,有机猪近12万头,有机鸡近134万只。从产量上看,有机畜禽的总产量为91.9万吨,其中有机牛42.1万吨,有机羊25.2万吨,有机猪1.2万吨,有机鸡0.7万吨,此外还有马、驴、鸭和鹅等动物,但其总生产量占比较小。在动物产品中,2024年的总生产量为202.9万吨,其中有机牛乳是主要的动物产品,产量为199.6万吨,占有机动物产品总生产量的98.4%。

  有机家畜的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以放牧为主。2024年新疆和甘肃的有机羊养殖数量最多,其次是内蒙古、青海和**,这5个省区所养殖的有机羊占总有机羊养殖数量的93.4%;在有机家禽的养殖中,有机鸡占有绝对优势,养殖数量排在前5的省市依次为江西、北京、安徽、四川、云南,其养殖数量之和占总养殖量的74.3%;有机肉牛的养殖中,养殖数量排名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和四川,其中新疆、青海、甘肃三省的有机肉牛养殖数量占比高达88.16%,是有机肉牛的主产区;全国共有26个省份进行有机猪的养殖,其中排名前5名的省份有湖南、四川、云南、黑龙江、广西,养殖总量占全部有机猪养殖量的59.5%。

  有机水产养殖

  从有机水产品总产量来看,水产品的生产还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水生植物产品的生产量增加较为显著,是水产品中产量最高的产品。从产区来看,2024年山东省的有机水产品生产量最大,远超其他省份且占比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其次为福建、江西、辽宁和湖北,分别位列第二位至第五位。这5省的有机水产品产量占到了全国有机水产品产量的82.5%。

  有机加工

  2024年我国有机加工产品总产量为550.64万吨,其中谷物研磨制品产量最高,为131万吨,占有机加工品总量的23.84%,其次是饮料和经处理的液体乳和**油,这三类产品的产量占有机加工产品产量的44.89%。从分布区域情况来看,除了**以外的33个省份均有有机加工产品的生产,其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2024年有机加工品产量位于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内蒙古、辽宁、贵州和山东,这5个省区的产量之和为222.64万吨,占总产量的59.18%。

  境外按我国标准认证的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健康、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我国市场对有机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使得我国有机产品的境外认证规模在不断扩大。2024年我国境外认证机构有15家,与2024年持平,认证面积80.6万公顷,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面临的挑战

  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本,是发展之基石。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了获得充足的资源,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这种侵略行为打破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存法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逐渐丧失,这为病毒的出现与传播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024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迅速在我国蔓延开来,抗击新冠疫情是当前头等大事,经过两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疫,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截至目前尚未彻底结束,它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更久,这场危机给我们忙碌的工作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迫使我们停下来反思,食品安全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食品链条的脆弱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迫在眉睫,这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发展机遇

  面对疫情,化危为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疫情期间闭不出户,人们对碧海蓝天、清新的空气有了更多渴望的同时,慢慢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更多的人认为消费更应该以健康为重,《汉书.郦食其传》中有提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足以见得食品安全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据有关调研显示,疫情期间中国网购人数激增,尤其是中小型城市网购人数增加尤为明显,不得不说,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给中国有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有机农业,能够让生态环境更宜居、食物更健康,这也正符合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要求。

  发展趋势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有机农产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抓紧新发展机遇,我国有机产业的发展向着需求种类、数量的增大,有机产品深加工化发展。

  需求量增大:据国际有机联盟(IFOAM)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有机消费国,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至2024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率为15.9%。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提升,以及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下,中国有机食品必然向着种类多元化、数量上升的趋势发展。近年,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有机原材料的供应链持续受到较高货运成本和较长交货时间的不利影响,大大影响了有机生产企业的运行成本,这也成为国内有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有机产品深加工化:我国目前有机食品主要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包括有机粮食、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等,极大限制了有机食品的发展空间,充分开发有机食品产业,增加有机食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深度和广度,走有机食品行业精深加工之路,是有机食品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

  相信经过疫情考验,中国有机农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上一篇:小麦条锈病显微镜 下一篇:云杉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