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时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时间是多少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76 次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时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时间是多少

五针松是一种常见的树种,但是它也容易受到疱锈病的侵害。这种病害不仅影响五针松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导致它们的死亡。作为农业专家,我们需要了解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生原因

五针松疱锈病是由疱锈菌引起的,这种菌类生活在五针松的叶片上。当叶片受到损伤或者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时,疱锈菌就会进入叶片内部,引起感染。五针松的生长环境也会影响疱锈病的发生。比如,土壤肥力不足、空气污染严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五针松生长不良,从而增加了疱锈病的发生风险。

五针松疱锈病的防治方法

为了防止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要加强五针松的管理,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疱锈菌的滋生。要注意五针松的生长环境,保持土壤肥力和空气质量,促进五针松的健康生长。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喷洒适量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五针松疱锈病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五针松疱锈病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五针松疱锈病会导致五针松的死亡,从而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五针松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五针松大量死亡,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问题二:除了化学防治,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防治五针松疱锈病?

除了化学防治,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昆虫,如五针松螟蛾等,来控制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生。

问题三:五针松疱锈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五针松疱锈病的早期症状是叶片上出现***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后期叶片上会出现黑色锈斑,导致叶片凋萎。

问题四:五针松疱锈病对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五针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如果受到疱锈病的侵害,就会导致经济损失。疱锈病会导致五针松的死亡,从而影响木材产量和质量,降低经济效益。

问题五:五针松疱锈病的防治难度有多大?

五针松疱锈病的防治难度较大,因为疱锈菌的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容易在五针松上形成病斑。同时,五针松的生长环境和管理也会影响疱锈病的发生。要对五针松进行全面的管理和防治。

问答拓展:松疱锈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是什么?

【症状特点】
红松疱锈病主要为害幼苗和20年生以内的幼树树枝、干皮部,开始在枝干皮部出现淡橙***的病斑,不易发现。病斑逐渐扩展并生裂缝,8月下旬至9月初在病部挤出初为白色后变橘***的蜜滴,具甜味。生蜜滴的皮下干后,可见血迹状斑痕,叫“血迹斑”。第2~3年的4~5月,在病部长出橘***疱囊,囊破散放出***的锈孢子。因年年发病,皮部加粗变厚,并流出松脂,所以病部稍显粗肿。
本病的转主寄主是返顾马先蒿和它的多枝变种穗花马先蒿、东北茶藨子、兴安茶藨子、刺李等。在自然状态下,某些地区茶藨子容易发病;而在另一些地区只侵染马先蒿,只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才侵染茶藨属植物。起初,它们的叶片上病斑不明显,直至出现夏孢子堆时才明显可见。夏孢子可以再侵染,最后在夏孢子堆中或新的叶组织处生出毛状冬孢子柱来。
【发病规律】
冬孢子最早于7月底出现,8~9月陆续产生,并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与松针接触,萌发后由气孔侵入,个别由嫩皮侵入,在松针上可见小褐点。菌丝不断蔓延至枝干皮层中。至第2~3年,枝干皮上出现病斑,生裂缝。8~9月生蜜滴,为性庆租孢子***的混合液,第3~4年的5~7月在病部生锈孢子器,内有锈孢子或胡,以后每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力传播与茶藨子、马先蒿叶接触,萌发后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6~8月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8~9月生冬孢誉团兆子柱,冬孢子柱再萌发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松针上进行侵染。
本病发生在松树干薄皮处,因而刚刚定植的幼苗和20年生以内的幼树易病。在杂草丛生的幼林内、林缘、荒坡、沟渠旁的松树易感病。转主寄主马先蒿、茶藨子多的地区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
(1)由疫区输出苗木时要检疫。在病区附近不设松类苗圃。如设苗圃时,应在冬孢子成熟前进行化学防治。
(2)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铲除树旁林内的杂草和转主寄主。有条件的地区可用五氯酚钠、2,4-D钠盐或铵盐、萎去净等消灭转主寄主。
(3)对发病率在10%以内的林木,可用松焦油原液和不脱酚洗油进行涂干,或用300毫克/千克内疗素注射皮部治疗。发病率在40%以上的幼林要进行皆伐,改造其他树种。
(4)成林后要及时修枝、间伐、通风透光。

问答拓展:200分来一个搜搜百科词条

人物简介
  邵力平,教授。辽宁辽中人。1948年毕业于长春大学农学院。后在东北农学院任教。1957年后,历任东北林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中国真菌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微生物学会第二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森林病理学的教学扰简与研究。发表有《红松疱锈原菌的鉴定》等论文,主编有《真菌分类学》。
人物生平
  邵力平,又名邵德芳,辽宁省辽中县人,1926年3月出生于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缓则裤他出生那年父亲就到县城投亲借钱经营小本生意。1933年邵力平被父亲送进县立第一完小读书,毕业后依父亲的打算学商业,入奉天三中(商科)读书,后学校改称为奉天第七国民高等学校。他厌恶商人,为了摆脱子承父业的安排,1943年考入哈尔滨农业大学农学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明白自己是生活在敌人的统治之下,民族受到歧盯绝视与压迫,对未来的生活前景茫然无知。大学一年级时,因为见到了日本籍教师没给敬礼,便挨了一顿毒打并罚跪15分钟,这件事更加使他体验了亡国之苦。1946年进入长春大学农学院,入学不久便亲眼目睹国民党政界腐败不堪的校风恶劣至极,特别是毕业后失业,更感到前途暗淡。1948年,他到哈尔滨科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农业大学,在农学系和森林系任教,开始接受了***的主张,发誓辛勤工作,不求名利,只求对教育事业有所贡献。1955年调入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讲授森林病理学课程。
技术成就
  邵力平从教50年,始终不懈地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加专业的社会实践和学科的学术活动。1960年学校成立了森林保护专业,当时处在教材、实验室、科研工作等一无所有条件下,他别无选择,下定决心一往直前,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走上正轨。他亲手操持建立专业、培养师资、编写教材、建立实验室、建立林病标本室和真菌标本室,为专业的迅速成长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森林病理学与真菌学方面有,先后主讲过不同专业的森林病理学,森林保护专业的普通病理学、林病病原真菌学、真菌分类学、林病研究法等课程,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在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开设了森林微生物生态学、高级真菌学、真菌与林病新进展等多门学位课。根据工作需要编写适合专业使用的各种教材与讲义。他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真菌分类学》,填补了中国的空白。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先进的分类方法与分类体系,还编撰了与农林生产有关的菌种学,对真菌学的普及和中国真菌分类学的研究,都起了良好的作用,被评为林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在教学过程中,他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解授课内容时,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他亲自动手并带领同事们制作显微切片标本,凭借在中学时期学到的绘画写生技能,制作了大量的教学模型和绘制大幅彩色挂图,对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邵力平在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和亲自参加各种科技书刊编撰工作,承担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许多条目释文撰写任务,同时承担了林业卷森林病理学分支的主编工作,参编《中国森林病害》、《中国乔灌木病害》、《中国实用菌志》、《林木病理学》、《杨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专著,并承担编委工作。晚年与项存悌教授共同编著了《中国森林蘑菇》,出版后受到好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首版书籍之一。他通晓日语,能熟练地阅读、笔译俄、英版本的专业书刊,曾译过俄文《植物抵抗性的生物化学特性》,由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多年来,邵力平始终致力于森林病理学科的研究工作,对严重危害林区且发生面积又大的病害,以及被林业部列入攻关项目的重要课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取得成果。他先后对红松疱锈病、红松松针锈病、樟子松松针锈病、兴凯湖松瘤锈病、落叶松褐锈病、落叶松心材变色与腐朽、落叶松癌肿病等重要病害进行研究,揭示了各种病害的分布、为害与损失、症状、病原、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可行的防治措施,共发表论文40余篇。  五针松疱锈病是举世闻名的危险病害,红松疱锈病是五针松疱锈病中的一种,但在西方已有研究,称红松在西方五针松疱锈病严重疫区不发病,经人工接种也不发病,据此认为红松对疱锈病有较高的抗性。在中国从很早在农业院校的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就讲述过西方松类疱锈病,但一直未记载红松发生过疱锈病。50年代初,在辽宁省首先发现该病,不出10年黑龙江省也发现了此病,并且迅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邵力平教授向黑龙江省林业厅申报立题研究,通过3年的现场研究,终于揭示了红松疱锈病的分布实况、病原菌分类地位、病原菌的生物学及其传染途径,最终提出防治措施,研究成果被黑龙江省林业厅推广后收到显著效果。通过研究首次证明了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同属于五针松疱锈病的病原菌种内,但又不同于西方的病原菌,鉴定为五针松疱锈病菌一个变型种,并据此同意接受“菌种的集合种”的学说。该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三等奖。  杨树烂皮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病害,黑龙江省广泛栽植的杨树,因病害造成损失巨大,因而引起林业部和生产单位的重视,被林业部列为攻关项目,1989-1993年,他和项目牵头人项存悌教授组织人力开展该项研究,5年后提出了研究成果,包括综合防治技术在内,并由项存悌教授撰写了专著。研究成果于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该项研究中证实了潜伏***染病害的理论的正确性,并将这种理论纳入教学内容中去。  邵力平对林区普遍发生的立木腐朽现象,进行过长期调查与研究。在古老的立木腐朽理论的有关论述中,都认为变色是立木腐朽的第一阶段,但在林区看到的现象是所有的活立木都有变色现象。是否所有的活立木都发生腐朽?在小兴安岭设点研究落叶松心材变色与腐朽的关系,结果发现活立木变色是自然保护反应,任何刺激都能引起木材变色,变色色调与树种相关,与刺激因素无关。刺激木材变色的因素多种多样,自然界普遍存在,其变色都按年轮规律性分布的,因而腐朽发生的变色都有自己的规律,因此容易把腐朽变色与自然保护变色分开。研究还发现因不同菌类引起的变色和木材阳面材和侧枝向地面的自然保护变色。该研究曾获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用该理论指导某飞机制造厂选材时,节省了90%以上的由四川运来的紫果云杉木材,为节约利用木材方面作出了可喜贡献。
简历
  1926年3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  1943-1945年在哈尔滨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  1946-1948年在长春大学农学院学习。  1948-1955年在哈尔滨农学院任助教。  1956-1962年在东北林学院林学系任助教、讲师。  1962-1980年在东北林业大学任副教授。  1980-1985年在东北林业大学任教授。  1985-1997年在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任教授。
主要论著
  1鲁宾阿尔齐覆夫斯卡娅(邵力平译).植物抵抗性的生物化学特性.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956(再版).  2邵力平,方三阳,于诚铭等.森林保护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71,1973(再版).  3邵力平,吴文炳,于勤.中东杨叶锈病化学防治.东北林学院学报,1964,(3):125~128.  4邵力平,何秉章,潘学仁.落叶松人工林心材变色与腐朽.东北林学院学报,1978,6(1):107~113.  5邵力平等.红松疱锈病的研究.林业科学,1979,15(4):119~124.  6邵力平,何秉章,潘学仁.兴安落叶松癌肿病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79,7(1):27~31.  7邵力平,鞠国柱.中国三种疱锈病菌孢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东北林学院学报,1979,7(2):57~61.  8邵力平等.红松疱锈病菌的鉴定.林业科学,1980,16(4):279~282.  9邵力平,项存悌.中国大环柄菇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0,8(4):35~38.  10邵力平,何秉章,杨殿清等.落叶松褐锈病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3,11(4):23~30.  11邵力平,项存悌,张素轩等.真菌分类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12邵力平等.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8,16(5):1~6.  13薛煜,邵力平.兴凯湖松瘤锈病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90,18(1):38~48.  14邵力平,薛煜等.兴凯湖松瘤锈病损失量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9,(2):1~5.  15薛煜,邵力平等.兴凯湖松瘤锈病的组织病理分析.东北林学院学报,1988,16(1):10~13.  16薛煜,邵力平等.樟子松松针锈病针叶内无机元素动态.林业科技,1992,17(3):21~24.  17薛煜,邵力平等.兴凯湖松瘤锈病病健组织中主要有机成分变化极其对结实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20(3):30~34.  18项存悌,邵力平.杨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  19薛煜,邵力平等.樟子松松针锈病病原菌鉴定.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21(1):1~4.  20ShaoLP,XueYetal.TheStudyonXingkaiLakePineGall-Rust.PineRusts,1989.  21薛煜,邵力平等.樟子松松针锈病与寄主叶绿素含量关系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4,(3):6~9.  22薛煜,邵力平等.三种松干锈病组织病理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3(6):1~7.  23薛煜,邵力平等.鞘锈菌属一新种.真菌学报,1995,14(4):248~249.  24薛煜,邵力平等.松栎柱锈菌对兴凯湖松细胞染色体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24(3):32~35.  25邵力平,项存悌.中国森林蘑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1]

问答拓展:松疱锈病的介绍

松疱锈病又称五配碰针松疱锈病、五针松干锈病,通常以五针松受害最为普遍而严重。从幼龄幼苗到成熟林分均可感病,但以20年生以下的中幼林感病最重。严重发病林分的发病率可达70%以上。感病红松当年松针长度减少30%,颜色变浅桥首成灰绿色或无光泽,绝对干重减少27%;主梢生长量减少82%~94%,树高显著降低,仅为健树的3/5~4/5,且逐年递减使树冠变为圆形,3~5年后干枯死亡。西南地区的敏卖数华山松人工林感病后,轻病林分发病率一般为5%左右重病率区常达30%以上,严重发病的林分可高达90%。1984、1996年均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